王的盛宴解说
电视机销量排名前十名-
2023年4月3日发(作者: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
1
2021
①本特指宋代词作流派,以视野开阔、胸襟豁达、气象恢弘为特征,这里引申为贯穿于中国历代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类似的精神
情绪倾向和审美风格取向。
自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影坛出现了一大
批以中国古代帝王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电影,这类电影不
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蔚为可观,而且有着不小的传播
力和影响力,最终渗透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现象
级风潮。多角度深入考察这类电影,可以发现其在文化
视域、美学认识和以此为源的创作理念等方面都与中
国古典诗词艺术有着深刻的关联,这背后是中国电影对
古典诗词艺术的跨时代、跨学科、跨体裁的传承。
【作者简介】丁 峰,女,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影市场、电
影受众研究;
张超杰,男,江苏徐州人,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
新发展研究”(编号:20ZD18)阶段性成果。
丁 峰 张超杰
试论中国电影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
——以帝王题材电影和豪放派①诗词为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新征程。电影作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电影强国建设也是实
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研究如何把握好这样的历史大趋势,从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中发掘理论智慧、创作资源,正是当前学者、创作者绕不过去、迫在眉睫、必须回答的问题。自2016
年开始,北京电影学院就倡导倡议、探索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以此为旗帜,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
合的专家学者,铸就了一大批优质成果,将“中国电影学派”引领成为学界关注的学术热点。在此基础上,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也在2020年获得国家社
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资助支持,该重大项目聚焦研究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传统戏曲、
话本小说、古典诗词、传统绘画等)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亲缘血脉关系,发掘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与文化内
涵,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转化问题,为正在寻求方向突破的中国电影艺
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路径,也给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学之道,“致广大而尽
精微”,宏大的研究目标要落实到具体的问题分析,在此发表的四篇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国艺术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专栏
主持人语
主持人:王海洲,男,河南南阳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影像高精尖
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
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电影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交谊舞三步
2
HOTTOPIC专
题
中
国
艺
术
文
化
传
统
与
当
代
中
国
电
影
一、何谓帝王题材电影
中国古代历史上诞生过数百位帝王,与帝王人物
相关的故事浩如烟海。它们不仅为历史上各种体裁艺
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其中之佼佼者更历经千百
年的积淀、筛选、演绎和传承,铸成我国民族文化精神
极为独特的一隅。中国古代的“帝王”是中国独有的文
化概念,与其相关的认识和见解深刻反映着中国的思
想文化观念。所谓帝王题材电影,即是指以中国古代
历史上的制度性或社会性最高权力的主要执掌者为核
心人物,或将与此类核心人物密切相关的情节故事作
为影片主要表现内容的电影。
20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
《末代皇帝》(1987)成为促使帝王题材电影在中国
主流化的直接因素,此后,这类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崛
起。90年代起,中国影坛开始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
力的帝王题材电影,这些电影以其相近的题材内容、
表现视角、价值倾向、美学取向等构成了独树一帜的
帝王题材电影体集合,较为著名的如:《西楚霸王》
(1994)、《秦颂》(1996)、《荆轲刺秦王》(1999)、
《英雄》(2002)、《夜宴》(2006)、《满城尽带黄金
甲》(2006)、《赤壁(上)》(2008)、《赤壁(下)》
(2009)、《赵氏孤儿》(2010)、《鸿门宴》(2011)、
《王的盛宴》(2012)、《铜雀台》(2012)、《妖猫传》
(2016)、《影》(2018)等,相关创作至今余音未绝。
如今,这类电影不仅在主流电影观众中有广泛的拥
趸、在主流电影市场上有较大的反响,而且在社会文化
领域也成为重要的阐释对象和研究素材。
二、多视角下的豪放派新论
(一)文论体系中的豪放派分类
传统文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思
潮倾向上有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在历史上
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蕴与风格取向。但是,这
种经典分法立足于针对作品创作手段与表达形式而开
展的客观理性的考察辨析活动,对艺术作品内容所蕴
含的情感、情绪之纯粹属性进行归类和评价却并不适
用。而电影艺术恰是以艺术表达和艺术接受的强烈、
直接、明确的情感性和情绪性为特征。显然,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的传统文论范畴无法提供足够精确的概
念指称和足够广域包容的话语体系,因此,有必要建
制一套符合上述要求的模式化分类系统。
对于诗词与电影而言,其艺术接受所依赖的共同
心理体验为弥合二者因艺术体裁的固有差异而形成的
理论隔阂提供了依据。在艺术接受方面,诗词和电影
的心理体验有着大致相同的分类方式——情感和情绪
属性的分野倾向:即粗粝外放和精致内延的模式化分
野。这里类比于宋词研究中对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
方法并借用其概念指称,依据情感和情绪属性的不同
倾向,将古典诗词均大致以“豪放派”与“婉约派”相
区分。豪放派诗词即是历代诗词中符合视野广阔、胸
襟开阔、恢弘沉郁、雄浑质朴等粗粝外放的情感和情
绪特征的作品。
(二)美学观念中的豪放派意境
意境是指“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创造的,
以自然景物为媒介,抒发主观情思与生命感悟的,意象
契合,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1],考究
其词义内涵并无豪放或婉约的指代倾向,而仅为一种
“理性中立”的概念,这就为传统美学意境论的豪放
派阐释提供了理论空间。张少康[2]认为,阳刚和阴柔作
为中国古代两种文学审美风格取向,源自于中国古代
哲学阴阳论的思想观念;而所谓阳刚阴柔的美学风格
取向,具体从意境论的角度看,正是美学意境的粗粝
外放、精致内敛之区别,即豪放、婉约之区别。
借助对“婉约派意境”这一文论范畴的电影化演
绎,早期的中国电影诞生了诸如《小城之春》(1948)
等的风格化佳作。但很显然,现当代以来以帝王题材
电影为代表的另一类亦显著体现民族精神特质的中国
电影及其所演绎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境界,无论如何也
无法归置于“婉约派意境”范畴中,而恰是“豪放派意
境”的典型代表。本文所论及之“豪放派意境”的概
念,在与意境的婉约派阐释的辨析中相确立,是指客
观物象与主观嗨佬 情思相互交融,且均以粗粝外放的模式
化倾向为主要属性特征的艺术境界。
(三)史论视角下的豪放派传承
事实上,古典诗词艺术在创造了细腻含蓄的婉约
美学的同时,从来没有忽略过粗犷雄浑、襟怀阔达的
豪放境界。从《尚书》《诗经》《离骚》等先秦文献中
的“豪放篇章”到楚汉之际的《大风歌》《垓下歌》;
从魏晋的“建安风骨”到隋唐的边塞诗、两宋的豪放
词;从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
诗》,再到近现代以为代表的革命家所创作的
诗词,这种俊朗刚健、慷慨沉郁的诗词风格历久弥新、
代代相传,即使在古典诗词体裁日益式微的明清时期
和白话文普及后的近现代,也依旧不乏豪放派古典诗
词的佳作。由此可见,豪放派诗词不仅在文论体系上
与婉约派双星并耀、自成一统,在史论源流和发展脉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3
2021
络上也是衣钵相承。
尽管电影艺术与古典诗词艺术在时代上、学科
上、体裁上都有着明确的区分,但由于中国历代艺术传
统的一脉传承,“豪放派”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哲学信
念、美学观念、创作理念和批评视角,成为电影艺术与
古典诗词艺术相传承的重要理论“介质”和观念“载
体”。其中,帝王题材电影则是豪放派艺术传统以电影
艺术的体裁形式承袭至今的最典型代表。
三、豪放派诗词对帝王题材电影的哺育
帝王题材电影表现出如今所见的形态得益于深厚
的诗论文化的滋养。张少康柚子皮煮水止咳的做法 [3]认为,中国古代书、画同
体,诗、乐不分,各种艺术理论相互联系难以分割,而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又是诗论,因此诗论可以说是中国古
代文化底蕴的“底”。由于传统诗论具有“跨体裁”
的文艺理论属性,电影艺术诞生以来,以传统诗论为代
表的传统艺术理论自然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1954宪法 作。
(一)“豪放”传统孕育独特的文化精神
豪放派诗词继承于“豪放”这一文论范畴。“豪
放”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精神气
质。“‘豪放’不仅具有风格论、艺术表达论层次上的
意义,而且有着内在的‘豪放’精神层次的意义,后者
是前两者的基础,也是三者的一个核心”。[4]因此,豪
放派诗词是“豪放”精神在诗词文学领域的具象表
现,关于其对帝王题材电影的文化精神方面的哺育,
必须还原到“豪放”精神的原初层面上加以亲长 剖析。
1.阔大的观照视野
豪放派诗词向来以视野广阔、胸襟开阔为风格
特征,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等,其描写的景象往往跨越广袤地理,视野
胸襟极为开阔。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豪放”
一条中写道:“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晓策六鳌,濯
足扶桑。”[5]夸张地描绘了豪放派诗词在艺术表达与
呈现上的气象恢弘、襟怀阔大的特征,这种倾向深刻
地影响了帝王题材电影的创作。在电影《英雄》开篇
即是雪山长云之下、茫茫戈壁中车骑疾驰,表现出自
然景观的开阔高远和瑰奇。而影片的主题表达亦与观
照视野相关:影片中各人物刺秦与否的观点争议本质
上是由其对时事的观照视野之异而导致的,对视野的
厘清与讨论构成了影片的内容主体,而侠士无名正因
“天下”视野下的大义而放弃了刺秦。《荆轲刺秦王》
中秦王自始至终受到“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宏愿”的
驱使;《秦颂》中秦王企图以音乐的形式将秦的荣耀传
之万世,这种对超越时空的功业的欲求充分展示了秦
王(创作者)阔大的、着眼于天下与后世的社会和历史
视野。
观照视野的“阔大”在特定方向的深入演绎,使
之具备了价值追求的意义。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认为其“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将开阔的视
野从物理层面延伸至道德价值层面。这种倾向赋予了
“豪放”精神以深厚的人文关怀的底蕴,并塑造了豪
放派关注“道义”、刚健端直的思想品格。而“民贵君
轻”是孟子提出的另一重要命题,道德视野的“阔大”
便体现在对民生作为最高伦理的价值肯定。帝王题
材电影自觉继承了这种文化方向,在道德视野上始终
呈现出重“道”与“义”、民生至上的倾向。影片《赤壁
(上、下)》始终强调孙刘联军“保民生息”的伦理合
法性,而一些影片则以违背“道义”作为人物形象“黑
化”的表现,如上述提及的“刺秦”类影片中秦王对
燕、赵等国民众的杀戮。这些影片将一姓之兴达置于
天下民生的背景下考察,其对民生这一至大“道义”价
值的关注与肯定成为影片视野格局的基础。
2.超越的主体性精神
于永森认为,“豪放者,东方哲学、文化意蕴之最
高境界……为对于一种超越自我生命力、思想力、动
力之向往……”[6]所谓主体性精神,即植根于中国古代
的哲学观念之中。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
而用之”,展示出“以人为主”的豪放气概,反映出一
种外向化的、自我足以与外物世界相颉颃的自尊与自
信,即主体性精神意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感
慨古今浩渺,却以“此时此地”的自我精神为主体视点
和表现重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更是以主体性点评姿态生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
感慨,体现出不逊豪杰的自信与自立。文学领域的主体
性精神都深深打上了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烙印。值得
注意的是,以抒情见长的文学主体性精神在移植至以
叙事见长的电影艺术后,其主体性精神超越了“是此
非彼”式的对内容价值负荷的褒贬,而存在于创作者
额外选择的“事外立场”中,即主体性精神从作品内容
层面外溢至宏观创作层面。这是影片创作者以自身主
体性精神为内核进行内容创作的结果,是主体性精神
由文本内向文本外的超越,体现了“创作者主体性”。
帝王题材电影常借由新旧秩序的碰撞、朝野相互
的匡扶与规训、“礼”“法”路线的斗争等政治和哲学
观念的对立辨析建构影片,其中亦深嵌创作者所赋予
的“超越的”主体性精神。影片《夜宴》并未对无鸾所
代表的“礼乐雪之恋 秩序”与历帝所代表的“强权秩序”作出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4
HOTTOPIC专
题
中
国
艺
术
文
化
传
统
与
当
代
中
国
电
影
褒贬取舍,而是俱将之作为同等级的表现对象,以某
种抽象的“家庭-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主体性精神将这
些表现对象统摄起来。这种“创作者主体性”在《满
城尽带黄金甲》中更为明显,影片无立场性核心人物,
因而其主体性精神体现在“对权力和伦理秩序关系的
辨析”之中。由于影片以创作者附加的精神内容为核
心,故剧作元素很少独立发挥阐释功能,而是作为承
载创作者主体性精神的载体并在其统摄下发挥作用。
片中人物及其行为不过是作者抽象理念的具象表征,
因此人物的主体性地位一定程度上被该抽象理念所消
解,观众之于影片人物也就不具备一般情况下对某些
核心人物的明确的情感投射机制,影片的观感亦呈现
出一种有类于“间离效果”的情形。这种样貌在“刺
秦”题材、“楚汉相争”题材影片中普遍都有体现。
3.沉郁的思辨传统
沉郁顿挫是豪放派诗词重要的风格特征,所谓
沉郁顿挫,一方面指形式的跌宕起伏;另一方面指情
绪的思虑低徊。正是豪放派诗词在情绪上的思虑低
徊的特征,启发了苏轼等词人“以理入词”[7]的自觉创
作。从苏轼开始,这种思辨传统成为豪放派创作的显
性特征。而在此之前的豪放派诗词,虽少见“自觉理
性”作品,却亦在低徊的沉吟中隐性地体现了思辨化
的倾向。从刘邦《大风歌》中“安得猛士”的思考,到
曹操《短歌行》中“人生几何”“何以解忧”的设问;从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伦理质问,到“明月几
时有”“今夕是何年”的宇宙探究,这种沉郁低徊的思
辨是豪放派诗词悠久的传统。
现当代帝王题材电影在继承了“豪放”精神的同
时,自然而然地承袭了这种沉郁低徊的思辨传统。电影
中对一些既有事实、观念的深刻剖析与思考,因其沉
郁低徊的基调而呈现出悲观彩。影片《秦颂》的开头
即是始皇帝嬴政的自述:“音乐实为贱物,乐人实乃贱
人。”而他对音乐本极有造诣,特令谱写雄壮“秦颂”
以代靡靡王乐。后来他虽统一六国,秦颂也谱写完毕,
但由于饱受背叛,尤其是最后好友高渐离的“行刺”,
使他彻底对人生失望,堕入孤寂和消极,引发出影片
开头的消极悲愤的感慨。影片以嬴政对音乐态度的变
化深刻剖析了他人格的变异,一代英主垂垂老矣、孤
寂一生,他功业既就却失去了童真和情感自由。“留骨
而贵”还是“曳尾于涂”?这正是影片最大的思辨。几
乎所有的帝王题材电影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权力观念
的问题,而其对权力的普遍看法几乎都继承了这种悲
观化的思辨方向,片中人物塑造亦有沉郁思辨的特质。
影片《王的盛宴》中,对主要人物开展的心理描摹,对
各自记忆内容的追溯、表现与辨析构成影片的关键内
容。例如围绕鸿门宴的一些具体细节,樊哙等人各有
不同说法;对于刘邦加入项羽起义军的过程,韩信等
人亦各有记忆的侧重点。已值暮年的刘邦与韩信不停
地追忆往昔、分析对方,但这又是建立在相互猜忌的
基础上,因此使得人物的思辨活动天然具有悲凉沉郁
的特质。影片亦是借助对人物回忆、事实和史述的再思
辨,鲜明提出“历史由谁书写”的深沉思考。
(二)“诗性”传统塑造独特美学观念
董乃斌[8]认为,“诗性”与“史性”是中国古代两
种文学创作特征,二者并存互惠、相互交融,即使是
“史述”与“诗歌”明确分野对垒之后,“诗性”内涵
仍深刻浸润于叙事性文体之内,并随着文学体裁的演
进而传承。由此,叙事性艺术在理念和创作上,都一
定程度上遗传了抒情功能的基因,影响并塑造了整个
历史时期的文学观念、艺术观念、美学观念。所谓“诗
性”传统,就是脱胎于这种抒情叙事合二为一的文体
嬗变过程,指各种艺术对“诗”的这种统筹抒叙的美
学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内化适用和外化展示的传统。
对于以叙事见长的电影艺术来说,其在美学的各个层
面对自身抒情性的强调与巩固是“诗性”传统的重要
体现。
1.结构化的美学意象
豪放派诗词提出了许多结构化的意象对子:内
地-边关/南方-北方/江东-中原:“长淮望断,关塞莽
然平”(张孝祥《六州歌头》),“鬼设神施,浑认作、
天限北界”(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直把
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帝居-江湖/市井-
战场:“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
阁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雕梁画栋-断壁颓垣/优渥-恶劣:“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岳
飞《满江红遥望中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征人-怨妇/权贵-黎民: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
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等等。
建构二元对立的美学意象结构,是豪放派诗词最显著
的特征之一,这亦是极富本民族特的美学观点。
帝王题材电影构建的美学意象一定程度上超脱
叙事范畴而造就相对独立的“美学篇章”,这种“美学
篇章”的相对独立,极大地促进了作品抒情性的阐发。
从技术角度看,这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对结构化意象的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5
2021
应用。影片《英雄》除了秦王宫外,还建构了多套美学
意象,如:雨中棋馆、戈壁孤城、残灯魅影、落木萧萧
等。在讲述到飞雪、残剑联手杀入秦王宫时,尽管此
处亦有秦王宫的意象,但影片却特意以不同的场景造
型设计(如殿堂内布满了青绿纱幔),营造出朦胧
诡异、扑朔迷离、进退无据、危机四伏的气氛,以区别
于空旷肃杀的秦王宫。这些意象相互之间可以两两组
成意象对子,整体上则构成绚烂多姿又颇有秩序的美
学意象结构体系。此外,《秦颂》中高渐离先是以庶民
之贱被施以黥烙之刑,随即又被尊为国师,秦王本人从
“质于赵”的阶下囚,转瞬成为秦国储君、国君,这是
典型化用“权贵-黎民疫情发生以来 ”的意象对子;《夜宴》中太子
无鸾从翠林胜境来到幽晦威肃的皇宫,演绎了“江湖-
帝居”意象之别;《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君主家庭高居
明堂赏月,而台下广场内兵勇将士各为其主的浴血厮
杀,则借鉴了“恶劣-优渥”的意象结构;《妖猫传》以
“花萼相辉楼”的张灯结彩与萧索破败的对比,集中
展现了大唐开元盛世的跌落,这是典型地对“雕梁画
栋-断壁颓垣”意象对子的应用,等等,不一而足。
2.典型化的审美范式
周均平认为:“审美理想……表现为通过长期意
象积累而相对稳定地聚集在观念之中的一种审美精
神模式。”[9]明确提出了审美精神的模式化倾向即审美
范式的出现,并认为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同属豪
放派的唐边塞诗与北、南宋豪放词为例:唐边塞诗常
以辨识度极高的塞北风物如:“雪山”“玉门关”“羌
笛”“边声”“铁衣”“金柝”等意象建构辽阔瑰奇的
意境,格调高远而常体现战天斗地的实习教师 昂扬精神;北宋
豪放词将视线收回至中土风物:“大江”“赤壁”“惊
涛”“衡阳雁”“碧云天”,其意象由自然宇宙内敛至
人生社会,格调老成而常抒发吊古论今的思虑;至于
南宋豪放词,视野则完全圉于江左,想象力的极限
也不过黄淮燕冀:“北固楼”“扬州路”“吴钩”“栏
杆”“河洛”“中原”,其意境难言高远深邃,而是充斥
着浅近的政治军事目的和显白的个人荣辱关切。可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的确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固化的
思维方式、核心关切、格调境界等。特定时代的作品与
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貌等密切相关,呈
现出极富时代感的美学风貌。这种凝结了时代特征的
美学风貌与该时代相绑定,在后世便形成了典型的审
美范式。
帝王题材电影在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风貌时
所依循的既定审美范式为其情感、情绪的表达展示确
立了既定的方向和属性。在同以秦代为历史背景的三
部影片《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中,可见其典
型的审美范式:地域视野以六国为限、时代风貌剧烈
变革、秦王宫高大宽深、秦王使命感强烈、秦军勇武暴
虐、刺客慷慨英勇等。这种审美取向的稳定固化与豪
放派诗词建构的典型化审美范式有直接关系。“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首
先奠定秦王(秦军)雄武威壮、势不可挡的审美方向基
础。其次确立“六国”的视野范围;“及至始皇,奋六
世之余烈……于是废先王之道……隳名城,杀豪杰”
(贾谊《过秦论》),确立秦王企望开拓、使命感强烈
的人物特质和秦朝专制暴虐、风貌巨变的时代特质;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牧
《阿房宫赋》)是秦王居所雄伟壮观印象之由来;“风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创造
典型的刺秦壮士形象等。同样,其他历史时期也都有
各自典型的审美范式,如以五代时期为历史原型的影片
《夜宴》就以小国弊政、阴郁哀挽、宫宴奢靡等为审美
范式,这植根于当代创作者对晚唐五代时期盛行的靡
靡风格诗词(如温韦词、冯李词等)的固有印象。此外,
《赤壁》之剧情和气氛构建以《念奴娇(大江东去)》
的既定方向为参照;《王的盛宴》中宫闱气氛的营造与
核心人物垂暮形象设计以《大风歌》的人生迟暮意象
为原型;《铜雀台》中曹操野心跋扈的人物形象则直接
来自其名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
人称王”(曹操《让县自鸣本志令》),等等。可见,历代
诗词艺术以对各时期典型审美范式的确立而深刻影响
了帝王题材电影的审美设计与呈现。
3.完整化的篇章呈现
古典诗词艺术在结构上常以“篇章感”为呈现目
标。所谓篇章感,是指文本在其体裁形式的规制下,其
篇章结构呈现出的独特完整性。“起承转合”是中国
古代文论典型的篇章结构规律,所谓完整,就是“起
承转合”四个功能要素缺一不可。事实上,任何体裁
艺术都有其对“篇章感”的追求,如电影讲究“三幕
剧”的划分。将电影“三幕剧”理论和“起承转合”结
构法对比来看:“三幕剧”大致将电影文本均分为四
部分(“第一幕”为第一部分;“第二幕”涵盖第二、
三部分,而以“情节中点”相区分;“第三幕”为第四
部分),尽管这与“起承转合”论的四分法相似,但二
者并无法完全对应。据元代范梈对起承转合的解释:
“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10]可
知“合”的概念并非高潮,而是指高潮后的隽永回味
和升华总结部分,真正相当于高潮的是“转”的部分。
故从传统文论视角考察电影的篇章呈现,通常认为其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
6
HOTTOPIC专
题
中
国
艺
术
文
化
传
统
与
当
代
中
国
电
影
参考文献:
[1]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
[2][3]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10,10-12.
[4]于永森.论豪放[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53.
[5]司空图.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66.
[6]于永森.红禅寺诗词丛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63-164.
[7]聂承焘.月轮山词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9.
[8]董乃斌.文类递嬗与抒叙博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29-38,2.
[9]周均平.秦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9.
[10]张晓伟.“起承转合”之说的源流[J].文艺理论研究,2015,35(04):209-214.
“合”的部分是缺失的,也就是说,其叙事文本缺乏单
独设立的抒情性段落结构。
帝王题材电影一直努力弥合电影艺术与古典诗词
艺术篇章结构的差异,积极开展对电影结构编排的创
新尝试。其中最典型的方面,就是有意识地补齐篇章
中所缺失的“合”的部分,借由对“合”这一总结升华
叙事性内容的“写意抒情性”部分的强调来建构完善
古典化的叙述结构。许多帝王题材电影都以经典文学
作品为基础,其核心情节、既有结局多是人尽皆知、没
有悬念的。考察这类电影的典型处理方式,可以发现
其并非仅以“三幕剧”结构为纲要对原型故事进行“无
差别”编辑,而是倾向于将故事中没有悬念的固有情
节单拎出来,进行“去叙事化”“写意抒情化”改造,
并统筹编排作为影片特殊段落加以总结性展现,这
一点和“起承转合”结构中“合”的作用如出一辙。如
《荆轲刺秦王》中,“秦王与刺客”章节内容相对独立
于前四章节中秦王精神的嬗变过程,基本不承担主体
叙事功能,而将其作为“致敬原著”段落置于结尾,这
种安排着力体现了“去叙事化”的功能设计。
有些影片整体篇章节奏受原作影响较大,难以从
原作文本中提炼出“合”的部分,则电影也常在原著
之外增添一部分“写意抒情性”内容加以补齐。如影片
《夜宴》的原型故事《哈姆雷特》的高潮情节在哈姆
雷特死后便宣告终止,但电影却特意演绎出一段女王
的“内心独白”,企图追求思想境界的升华和篇章结
构上意蕴隽永的收尾;《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高潮段
落情节紧凑,结尾并无额外的叙事性画面文本,但却以
“写意抒情化”的声音文本——主题歌曲《菊花残》的
“正文化”插入,力图补齐“合”的部分以追求篇章呈
现上的完整性,这种设计增强了音乐“低徊咏叹”的意
味,使之成为专用的抒情性段落。完整的“篇章化”创
作思维继承于古典诗词创作的经典理论,造就了异种
体裁文本在篇章呈现上的同一性。
结语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
《读<陆放翁集>(其一)》]梁启超在做出该论断时,正
值清末甲午战败、变法失利,中华民族深堕衰弱颓败
的深渊而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之时。其视野也似乎局
限于诗词的风花雪月、金缕银钗,并未观照到民族精
神中普遍存在的开放粗粝的另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20世纪90年代到21世
纪初叶,中国日益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中国的政治和文
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复兴提供了底气,于是,显著标志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帝王题材开始广泛进入电影的选
题视野。随着电影艺术日益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典型
代表,帝王题材电影亦遂因人们的喜闻乐见而成长进
益并形成风气,一时蔚为大观。寄寓于豪放派诗词的
民族特质再次到了帝王题材电影作为它的栖身之所
和寄托之物,与其说帝王题材电影传承于古典诗词艺
术,毋宁说传承于历代古典诗词艺术对现实性的时代
特质、社会风物、精神风骨的观照传统。千百年后的中
国电影能够跨时代、跨学科、跨体裁地实现对古典诗
词艺术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发展成为世界
影坛之奇葩,根源正在于此。
Copyright博看网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