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佛教印度教关系

更新时间:2023-04-03 16:58:27 人在看 0条评论

佛教印度教关系

乐视电视怎么突然没有首页-


2023年4月3日发(作者:教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初中)

1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

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宗教的基本

介绍,希望你喜欢。

印度宗教的简要介绍国家环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

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

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

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

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

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在印度,可以说处

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

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

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

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

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

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

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

2

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

联系起来。

种姓制度

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

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

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

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

(意为受压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

社会之外。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妇的

境遇悲惨。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

低之分,贵贱之别,给印度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虽然印度经

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

订,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的地位依然重要。

宗教情况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

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

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

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

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

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

3

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

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电脑课的英语 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

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

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

知论。

社会情况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

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

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

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

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

教的信仰者约占0.43%。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

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

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青菜图片 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

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印度教经典繁

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

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

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

4

“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

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

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

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

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

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

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

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

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2亿左右,

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

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

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卧儿

王朝的礼物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

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安

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印度穆斯林分两种,一种是移民叫阿失拉

夫,一种是本土皈依者。阿失拉甫头两者是阿拉伯人,后两种是普什

图人与蒙兀儿人,本土皈依者是贱民与首陀罗占绝对多数。

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

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

5

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

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

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

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

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

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

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

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大约400

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创立者是那纳克(生

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

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

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

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

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

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

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

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

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称。

2001年,印度有1930万锡克教徒。今天许多锡克教徒还住在

旁遮普;;世界最大的锡克人省份和锡克人的发源地或家乡。其余的主

6

要集中在邻近的哈里亚纳邦和新德里。最著名的锡克教庙宇是金

庙,位于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许多锡克人在军队服役。印度前曼

莫汉;辛格也是一名锡克教徒。旁遮普是锡克教徒的精神家园,也是

印度唯一一个锡克教徒占多数的邦。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

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

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

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

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

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

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

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

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

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

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

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

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达摩系

宗教之一。总体上,尽管耆那教徒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大约420

7

万),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绝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

徒都生活富足。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与较少的人口很不相称。按

照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耆那教徒的识字率最高,达到94.1%,而

全国平均水平只有64.8%。

印度宗教的宗教关系综述

在近现代印度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印度的宗教派别的关系与

古代相比有不少变化。古代的印度宗教关系,先是以婆罗门教与佛教

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后来伊斯兰教在古印度广为传播后,与原来的

印度本土宗教的关系成为宗教关系问题上的中心。而在近现代,引人

注目的除了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关系外,还有西方传人的宗教和印度

本土宗教的关系、锡克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

突发生较多也是宗教关系方面的重要特点。

基督教

基督教在4世纪传人印度的影响极小。6世纪时,在印度马拉巴

尔地区已有数百基督教徒。但该教在印度获得较大发展是在近代。西

方文化传人印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传教活动。不少西方传教士是随欧

洲人在印度贸易活动的扩大和发展来到印度的移动电话英语 。欧洲的基督教徒向印

度传教不完全是采用和平方式(尤其是在早期),如葡萄牙的圣方济

会的传教士在16世纪初到达果阿时,就曾把当地的印度教寺庙摧

毁,16世纪中期,他们在果阿成立耶稣会,后又设立宗教法庭,对

异教徒进行残害。他们在对待印度伊斯兰教信徒时所使用的手段尤

为严厉,曾残酷地拷打和焚烧这些信徒。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在

8

印度已有数百万信徒。在印度摆脱英国统治后,基督教在印度仍有相

当的势力。在南印度有统一领导天蘑菇种植技术 主教与新教的基督教会,在北印度

也有印度天主教主教会议等组织。印度近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也受到

基督教等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如被称为“近代印度之父”的印度宗

教与社会改革家罗易就著有《耶稣的教训;;和平与幸福之引导》(the

PreceptsofJezus:TheGuidetoPeaceandHappiness)、《一神

论者的赏赐》(TuhfatulMuwabbiddin)等著作,积极向国人介绍欧

洲思想,倡导印、西交流。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近代印度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16世纪上半叶,

莫卧尔王朝建立。印度伊斯兰教成为印度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

态之一。在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同时在印度

发挥重要影响,为殖民当局所重视,但伊斯兰教教徒与近代印度其他

宗教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白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传播后从来没

有间断过。在印度近代,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派别类似,内部也出现

了一些宗教改革运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后,现代印度的伊斯

兰教徒约占印度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伊斯兰教在现代印度有不少组

织,如印度穆斯林联盟、伊斯兰促进会等。印度近代的一些伊斯兰

教的思想家也认真考虑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如达拉;希库就是其中较

著名的人物。他虽然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印度传统的拼音复习 宗教哲学亦有深

入的了解,并试图使二者相融合。他认为印度教的圣典奥义书和伊斯

兰教的圣典《》在教义上是一致的,一切事物的最高实在既是

9

潜在的,又是显现的。

锡克教

锡克教在发展中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曾多次与莫卧尔王朝发生冲

突,与这一王朝的军队作战。在英国把印度变成殖民地之后,锡克教

曾展开反英斗争。19世纪,锡克教中出现了一个辛格运动大会。这

个组织的主旨是要使锡克教成为独立的社会集团,与印度教对抗。20

世纪又成立了阿卡利党,这是一个宗教与政治密切结合的组织,经

常开展为保持此教独立存在和维护教徒利益的斗争。印度独立后,锡

克教曾多次与国大党政府发生冲突,常常受到镇压。清真北寺 与印度教教徒的

对抗事件也屡屡出现。锡克教有自己的一些特定的习俗,如男婚女嫁

要在锡克教教徒之间进行,不与异教徒通婚等。

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

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1528年,信奉伊斯

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

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

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两教信徒由此发

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

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

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

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10

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

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

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而在这个政治

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

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体。不同的利益体有

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

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印度宗教的基本介绍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b01388a30d83c5bb546f0846ceed8916.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4-03 16:58:2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