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更新时间:2023-03-29 16:32:46 人在看 0条评论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

凉菜有哪些-大理石马赛克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半水调漂怎么调)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通用16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

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

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端午节

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习俗篇1

1、福建

福州端午节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

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儿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丝线织裹樟脑

丸做成的诸如粽子、灯笼等形状别致、泽鲜艳的香袋,还要洗菖蒲

汤,有的孩子还要在口鼻之间贴一块雄黄烟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带

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

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

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

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2、重庆

重庆素有“巴渝大地”之称,所谓“巴”就是蛇,古时重庆人崇

拜蛇,以蛇为图腾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纪80年代起,

重庆人选择在一年之中的端午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庆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响,蛇作为图腾崇拜的象

征,妇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会繁殖后代,类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

了巨人的脚印生了后稷”的传说。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

进入到身体里便会与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滥杀,也不能在自己

家里烹煮,一般情况下是在打谷场上煮一锅蛇羹,全村人分享。

3、广西

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

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

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

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的水来浸泡

准备好的糯米。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

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或者棕黄。

4、广东

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大,外形别致,状如锥

形。品种很多,有蛋黄粽子、什锦粽子、烧鸭粽等独具南国风味,久

负盛名。潮州的双拼粽,自成一派,一头用咸料,一头则用甜料,一

粽两味,故称“双拼粽”。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

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

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5、江苏

端午这天,扬州人作兴吃“十二红”。哪“十二红”?红烧鱼、

红烧肉、红烧鸡、红烧老鹅、炝黄瓜、炝莴笋、炝萝卜、刀豆、苋菜、

咸鸭蛋、雪里蕻、烧大粉或粉丝。

“十二红”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这天,开浴室的均用菖蒲、艾

叶烧水。水池里放了菖蒲、艾叶,水里发出阵阵香味,精神振奋,浑

身舒爽芬芳,坊间称“洗艾水”。这一风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

姓家也要买菖蒲、艾叶回来插在门上,据说有驱瘟除秽之功。

6、安徽

安徽省各地,城乡都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为亲邻间馈赠的礼品。

皖西怀宁一带还吃“端午粑”。这种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

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和县一带,节

日中午饭,谓之“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中午时,

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

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

苋菜、雄黄酒。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

蚁”,小孩就不会被虫蚊干扰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

“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7、浙江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

宝、鸡肉粽等品种。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

馒头类的面食,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

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

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

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宁波老话讲,“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

以前端午节,老底子宁波人都吃“五黄六白”来过节。每年端午节这

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

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端午节习俗篇2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日节”。端午节是我国

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最振奋人心的是划龙舟,民间种种独

特的风俗,更是耐寻味。

端午节成为一个节日,民间有多种传说,但多数人认为,端午节

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净直臣冤。

唐代诗人文秀的这首《端午》诗,明确指出了端午节的起源是

“万古传闻为屈原”。

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

(指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

乃遗俗也。”

民间也有传说,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年轻时辅佐楚

怀王,颇得重用,曾任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举贤任能,革新政治,

和齐国结盟,抗衡秦国,由楚国来统一中国,后遭奸佞谗言而去职。

楚怀王去世后,由其子接位,谁知他比父亲怀王更加昏庸,不但不采

纳屈原的主张,还将屈原赶出京城,常年放逐在外。后来秦将白起率

军攻入楚国都城,屈原听到郢都陷落的消息,万分悲痛,终于自投于

汨罗江而亡。他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的诗

篇,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人们说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悲痛,都纷纷是船来救。

民众为了打捞其遗体,一边把五丝线包的粽子扔入江中喂鱼吓,免

得它们咬伤屈原的遗体,一边竞相划船寻。从此以后,端午龙舟竞

渡便成了民间的风俗。而以粽子投江,也成了对屈原的祭祀活动。

莆仙民间还传说:夏禹治水时,毒虫被水浸四起,百姓纷纷起来

清除,并称五月为“毒月”。莆仙端午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

节,民间称为“五日节”,与宋朝宫廷中庆贺五日节会相似。

端午节在莆仙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间流

传着一首歌谣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产‘小麦螺’),

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划,划龙舟)一日,初六嘴

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张着嘴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了)”。歌谣指明

了莆仙民间端午节五日内,过节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动的内容。

端午节期间,莆仙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两边插上菖蒲和艾草,以

驱邪避毒。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蒲九节,

贴病者门首,以驱邪消灾。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正日。中午家家户户吃过汤面后,就准备沐浴。

据说,初五这一天的午时,百草尽吐芬香。因此,人们都盛水于桶,

置于庭中。不少人家还从山上采摘或购买的“午时草”(蒲香、蛋草、

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枇杷青枝叶、黄豆枝叶及豆荚等),用午时日

晒的水和“午时草”烧煮后,让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在人还唱“雄

黄酒”,并将酒洒在墙角杀虫,小孩还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

“雄黄”粉,以壮身祛病。许多小孩还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用五

线编织成网形的长香袋,装上鲜桃子和用五味汤煮熟的黄鸡蛋,也有

的装上小香丸(莆仙方音,“避毒丸”),以避邪长寿。

端午节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

的划龙舟活动。莆仙的龙舟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龙

头的龙舟,百姓称其为“鸡公仔”,意即雄性的龙;还有一种船头是平

板式的,龙头形象是彩画板面上,人们称其为“齐头船”或“剃头

刀”,意即雌性的龙。竞赛时,通常都用昂头的龙舟。旧时,民间由

于宗族帮派作崇,舟赛中常引起争端,甚至发生械斗。

成立后,消除了旧时的那种不良风气,龙舟竞赛

也成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所提倡且倍受人们喜爱的一项水上体育

活动。每年端午节前后,莆仙各地都有组织地举办龙舟竞赛。莆田曾

举办过“妈祖杯”国际龙舟竞赛,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都

应邀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端午节习俗篇3

我国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

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

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

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

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

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

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

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

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

称击鞠。三国曹植《名荷花的样子描写 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

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

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

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

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

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

《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

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飞惊电掣,伏奋觉

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

京白云观前也有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

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

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

之午前,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

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

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

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

活动。

端午节习俗篇4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

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节习俗中,其中的一些习俗与花草有关:

斗百草:旧时端午节盛行的一种游戏。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

青,采集各种花草比赛草的多寡韧性和奇特,或对花草名。《荆楚岁

时记》载:五月无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戏。

簪榴花:端午节时,妇女要戴榴花于鬓发以作饰物。《帝京景物

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清代《大兴县志》

载: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时,姑娘们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

内装芳香浓郁之药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洁避邪。姑娘们配

香囊在衣裙上,阵阵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辽呆端午习俗,端午日,以柳条插如土中,上系手

帕,有向导引骏马先走,其他武职人员随之出发,到一处,闻金鼓齐

鸣时,各开弓射柳,射断柳枝者受赏,这不中者受罚。

插白艾:白艾,俗称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在端午节

这一天,采艾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做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

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

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悬菖蒲: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间

石砾处,含有挥发性甘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们

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烧水洗澡,以

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端午节时家家仍有采菖蒲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篇5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潮汕大地,这是一个节味很

浓的日子。在我们家,也一直保留着一些潮汕传统的习俗。

吃粽

端午节这天,我们全家大小都会吃粽子。由于包粽子的工序比较

多,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到店里买现成的潮汕本地的粽子。下面盘中的

这两个粽子就是我中午吃的。一个是咸香的,一个清甜的。

除了吃粽子,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粽的习俗。栀粽是潮汕特有的,

它是用栀子捣碎后浸泡去渣,将黄液体渗入蒲姜碱液,再渗入糯米

粉浆中,搅匀后放入竹箕蒸熟而成的。蒸熟后呈黄,吃时可纱线切

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下面盘中的就是栀粽。

插艾草,洗艾澡

在端午节这天,我妈会买来很多的艾草。一些用于挂在门的两边,

一些则用于煮汤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谚是这样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区,

很多家庭都还保留着在端午节挂艾叶辟邪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妈妈都会把买来的艾草切段洗净后煮汤,由于我

们家里人多,妈妈都要煮上好几锅艾草汤。据说用艾草汤来沐浴,能

驱邪祛病,对身体大有好处。每次沐浴之后,能感觉都通体舒畅,神

清气爽。所以,从小时候到现在,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洗“艾草

澡”。呵呵!现在我就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气呢!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还有一个主要习俗,那就是

赛龙舟。不过由于赛龙舟的地方都是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

我没有去看。呵呵!

端午节习俗篇6

徐州端午节民间风俗,端午节包粽子,是来自人们对我国历史上

爱国诗人屈原大夫的崇敬和怀念,这是人们熟知的,徐州人包的粽子,

极具地方特。

先说用料吧,以往徐州的粽子很少用糯米,用的是当地农村生产

的黍子(淡黄,比小米稍大,有粘性),粽子馅取的是皮薄、肉厚、

味甜的徐州红枣;就连粽叶也是采用当地石狗湖(云龙湖前身)近郊

河道生长的芦苇叶,从而构成了口感好、味道甜、清香浓的特点。

再说粽子的包法上,多取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动漫名句 俗称斧头粽子,

在扎法上不用竹针,也不用棉绳,而是用蒲叶破开为绳,实属“纯天

然绿食品”。

徐州主妇们包的粽子远比南方粽子大些,都是两把米的个头,这

是适应徐州人的豪气,习惯大口吃食、大口咀嚼的习惯。

再说煮法吧,多采取小火慢煮,以为这样煮得透,能使黍子米的

粘性发挥出来,并和洗洁净的生鸡蛋一同下锅,让苇叶的清香浸进蛋

内。

在开始煮端午节粽子时,放入少许艾叶和几头新上市的独头蒜

(无瓣的蒜),之所以要加上这些配料,意在祛瘟驱邪之意。煮熟的

独头蒜,说实在的仍带着辛辣气味,并不好吃,但家长们却硬劝说孩

子吃下,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吃了端午蒜,一夏(天)无灾

难”。

端午节徐州人为什么要煮鸡蛋吃呢?相传以鸡蛋象征着龙蛋,是

对曾经伤害过屈原尸身的龙的一种惩罚,还有设家宴喝黄酒,插艾条

驱邪避灾,缝香包馈赠友人,赶庙会,拜地藏王祈平安。

徐州过端午节,节日气氛之所以浓厚,大概是与同日要赶的五毒

庙会有很大的关系,五毒庙在大坝头北侧的地藏里,这个庙是女出家

人住持的庙宇,供奉着地藏王,也称药王,传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地

藏王的华诞,所以庙会和端午就在同一天了,奇怪的是老徐州人,从

来不说是地藏老爷庙会,称为五毒庙会,既是五毒俱全的老爷,既是

有五毒的庙宇,为什么还要去朝拜呢,因为地藏王也称药王,可以降

服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古人理解的疾病作崇者,是

保人丁兴旺的神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毒庙会。

端午节习俗篇7

传统习俗需适应现代生活创新过节方式慕朵生

“因革损益”本是文化传承之道。有些端午传统习俗流失固然可

惜,但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创新过节方式,让端午节所承载的

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

在我国,端午节已走过20xx多年的岁月,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

也已是第八年,同时还是中国和世界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可谓历

史悠久。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如何深入发掘端午文化,守

护端午传统,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轫于忧国忧民、投江而死的著名

爱国诗人屈原。汉儒刘安称颂他“志洁行廉”,宋儒朱熹赞誉他“仁

至义尽”。换言之,屈原曾经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位伟大而又不

朽的往圣先贤,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既是端午文化最为宝贵的高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优美价

值。千百年来,古人每年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和感恩屈原,周而复始、

从未间断,并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如包粽子、

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等。这些民俗习惯虽具有不同的地域

彩,但皆能人人参与和感悟,因而有助于将屈原精神和端午文化演变

成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要节点,凝聚成中华民族大生命的重要传统。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当今中国加速由传统农耕社会迈入现代工

商社会,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彻底消失。

比如,在城镇里,人们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

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薰苍术的现象几近于绝迹,就连

赛龙舟、祭屈原等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

商业化。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

化发生碰撞,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外来节日文化竞争,端午节也不例外。

比如,明天是端午节,后天则是由西方传来的“父亲节”。许多赶时

髦、爱热闹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过带有异域情调的“父亲节”,而

不是最具本土风情的端午节。

在“古今断裂”和“中西竞争”多维文化生态格局下,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把端午节作为一个旅游、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的日子来过,

甚至有人戏称端午“小长假”是屈原投江留给今人的“福利”。进而

言之,今天的人们虽仍在过端午节,但却越来越远离甚至是遗忘了端

午节的真正精神及其文化传统。这一尴尬境遇令人遗憾。有哲人指出:

“凡是不回想起祖先的人都不会寄希望于后世。”我们若不能有效守

护祖先传承下来的端午传统,而是异化甚至是抛弃,同样不能给后代

子孙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此过度焦虑。端午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其精神和传统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融入国人的血液,变成国人的文

化基因,关键是如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再度变成一种活

生生、活泼泼的节日文化形态。“因革损益”本是文化传承之道。有

些端午传统习俗流失固然可惜,需要抢救,但更需要适应现代生活需

要,创新过节方式,让端午节所承载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能更加

现代化、人性化地与我们的生命发生紧密的联系,变成我们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就此而言,端午节仍然在路上,而我们则需要重

新学过端午节。

端午节习俗篇8

福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其地位不言而喻,福州端午节习俗很

大程度上也是闽南地区端午节习俗的一个缩影。

端午节,福州俗称“五月节”,又称“五日节”。一般节日多是

晚上聚餐,而这个节日却是中午,故谓“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且

从初一直到初五,故又称“五月节”、“五日节”。

传统的福州端午节习俗中要摆宴,除一般菜肴外,要喝雄黄酒(有

毒,现在没人喝)、吃粽子及荷叶包夹红烧肉或米粉肉;小孩子要穿上新

衣,挂“红肚兜”,佩“香袋”;妇女头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浴兰

汤;家家户户门上悬插蒲艾,书符作门帖;制雄黄筒,燃黄烟喷于屋壁、

蚊帐等处,以驱虫毒。福州民谚“未吃月节粽,寒衣都没了”,表示

季节肚兜的转换,之前则“凉九蓄三”,早晚地气冷,要多穿衣服,

过了五月节,寒衣就可以收起来了。

农历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俗称龙船鼓转头,节日的气氛逐日浓厚,

到初五达到高潮。

福州端午节习俗里龙舟竞渡最盛行、历史最悠久的是闽江南港苏

岐一带。据《闽侯县志》记载:“台江、西湖、北湖及城内诸河皆有

之,而苏岐尤盛”。

南港苏岐,位于福州南郊南通、南屿之间,系闽江抵南台岛后分

成南北两港而得名。这里水深港阔,风浪不大,两岸人口密集,历来

是福州端午节习俗中主要的民间龙舟竞赛地,歌谣:“五月五,是端

阳,南港江上好风光。锣鼓震天冲破浪,蛟龙健儿争飞翔。两岸观众

齐欢呼,热闹奢华又一场”。竞渡日,万人空巷,竞赛地两岸观众激

情欢呼、喝彩,鞭炮轰响、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炎热的天气加上火

爆的场面,形成中国式的“狂欢节”。

为使五月节过得红火,龙舟赛组织者早在四月下旬就开始做宣传

工作,边敲锣打鼓,边唱“采莲鼓”歌谣,到各户、各商家募集经费。

“手拍锣鼓响连天,采莲募款到街边。这间店号沈绍安,古董雅玩排

堆山;脱胎漆器扬四海,店号创设乾隆间。宣政路上好排场,这间馆店

聚春园;叽喳哔卟真务味,特名菜佛跳墙。”现编的通俗顺口歌词,

商家自然爱听,乐于出钱,凡出手大方的则获取坐“龙头”殊荣。

自唐末至民国一千多年间,福州西湖都是龙舟竞渡重要场地,因

此“湖天竞渡”成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巡按

使(省长)许世英手书“击楫”碑刻今尚存。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

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受奸倭排挤,报国无们,自沉汨罗江。民

众争相划舟施救无果。为不使遗体被鱼龙吞噬,百姓把饭团以竹叶包

裹投入江中,是日为农历五月初五。故而有端午节习俗有龙舟竞渡、

吃粽,流传至今已达两千多年了。

端午节习俗篇9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

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

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啦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

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啦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

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

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

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

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

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

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

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

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

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

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

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

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

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

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

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

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

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习俗篇10

端午节是桂东较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乡下,正是春播结束后的

第一个节日,所以也是走亲串友的好时节。这一天,那些准女婿们还

得带上礼物去好好地去孝敬末来的岳父岳母。

每到端午前后,在城镇墟市上都可以买到粽子,而乡下人一般都

是自裹自用。桂东的粽子,大多是三角粽和小宝塔粽;通常是用玉米、

红枣、红珠豆、花生、包谷、花豆、大豆、腊肉等搀和在用木碱灰和

槐米浸染过的糯米中,用粽叶包裹,用棕叶线扎紧,五个一串,放入

锅中煮熟蒸烂即可食用。也有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刚开锅的粽子,

外观青绿,内里嫩黄堆累,清香扑鼻,令人食欲顿生。桂东人一般喜

欢用粽子蘸糖吃,但忌用蜂蜜,(据说粽子蘸蜂蜜易发生食物中毒,

据说而矣,尚末考证)。另外,因粽子含木碱和糯米,一般在食用前

得喝些白开水,同时在烈日下劳作或远归的人不宜立即食用,否则容

易起急痧。身体不适的人也一般不能食用,以免加剧病情。

粽子也是桂东乡下人往来的礼品。大凡桂东的红白喜事中,主人

家一般都会包裹粽子,作为打发客人的礼品。包裹粽子时,三五个农

家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用灵巧的手撮、包、扎、剪,

一串串的粽子,便在她们手下衍生出来了。主人家一般也追求她们的

数量,但粽子压得紧不紧、扎得牢不牢、外形是否整齐大方,直是宾

客们衡量妇女们是否能干的标准。

在端午前后,桂东各乡镇集市山草药成行成市。有菖蒲、大叶艾、

柴胡、小山楂、葛藤、七叶一枝花、活血藤、半夏、鱼腥草、左苏、

钩藤等,各家各户都成捆地购置作家常用。还有不少人家也趁此时机

购置些山药、小活蛇、蜈蚣、狗鱼,再配以人参、枸杞、杜仲、五加

皮等中成药,用高度白酒浸制成桂东独特的家用药酒,对风湿、跌打

有奇效。

在清泉镇和桥头乡流行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到端午节这天,

家家户户在房屋门口用葛藤沿大门悬挂,把艾叶、菖蒲、桃枝或草棘

刺插在大门两边,意寓祛病除邪。家里自配雄黄酒,全家大小轮流嘬

饮少许。然后,由家中年长者将剩余的雄黄酒沿房屋周遭喷洒,重点

是鸡舍、猪圈、茅侧等地,目的是防蛇豸。

传说端午这天的午时,不论您在什么地方,只要随手摘一片草叶,

用意念想象着它可以治什么病,绝对奇效。上了年纪的人时常念叨说:

端午午时人吃药,午后即是鬼吃药。稍讲究一点的家庭还得在午时前

备好全天用水,作好整天的饭食。不少家庭兴作午时茶,即在端午这

天的午时(十一点到中午一点),采集茶叶、艾叶、薄荷、菖蒲和山

楂叶等不同的五种嫩叶,晒干制成午时茶,用时直接泡水喝,有散痧、

散热、止痛、祛风湿等功效。

乡下很多地方还流行着给小孩烧灯火的传统。端午节这天,家长

先用暖水把小孩子沐洗一新,然后叫上有经验的长者给小孩“捉虫”,

常见长者煞有其事地抓着小孩的双手左端右看,突然趁小孩没提防之

际用。

端午节习俗篇11

节日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委婉表白 ,由于地

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

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

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

节日饮食:“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

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

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

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节日申遗: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

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种留存在

骨子里的文化流传,是不可磨灭的,也是中国人应该好好的纪念的一

种文化!

端午节节日由来:

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端午节

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

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

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

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习俗篇12

我们家乡有许多的风俗习惯,节日自然也很多。有春节灯节、青

明端午、中秋重陽……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

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这些节日包含一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然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对它有一定

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热情地急切地欢迎着它的到来。

每一次过端午节都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我们用一颗热爱的心去感

受端午节给我们带来的无限愉快与乐趣,我们的收获可大了。

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

午节,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几大串。勤劳的妈妈灵活地用双手做出了一

个个美丽惹人的粽子,我们看在眼里,如此简单的做法准不会呢?说

不定我比你们做得更好呢,可别小看我,于是我决定在母亲面前“大

显身手”,让妈妈看看我有多么的聪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

终没有母亲做的那样好,有时还有些小漏洞会漏米呢。母亲在一边看

着笑个不停,然后熟练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亲用绳子把一个个粽

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约有七、八个,之后放进锅里煮熟。

开饭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装叶剥去,黄澄澄的肉食展现在

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点白沙糖就投进了嘴里,味道美极了,我津

津有味地吃了几个,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你知道粽子有几

个角吗?”大哥突然问。“五个”我脱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

多少个都不知道。来,仔细瞧瞧。”母亲递给我一个粽子笑着说。

“你可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了”母亲望着我问。“它是传统下来的,哪

有什么由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时大哥有点得意地说:“是为

了纪念旧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

中华民族的性*格,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直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

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说:“我也要向

屈原学习,爱真理、爱正义、努力学习,好好保卫我们的祖国。”爸

爸妈妈大笑起来,笑得是那样的开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外,有时还要划龙舟比赛。主要是

在一些大河上进行的,在我们的家乡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点著

名哦,有时间你也来看看。江岸两边埃埃挤挤地站满了人,肩并着肩,

脚跟并着脚跟。看,比赛船只正处在同一战线上,每位队员正沉着地

等待着发号令。“啪”号声已响,各位船员紧张而又熟练地操纵着船

浆,不停地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动着。此时此刻,各队的“啦啦队”也

正在兴奋地舞动着,呐喊着,为自己所支持的船队助威。进入了高|潮

阶段,真是精彩极了,热闹极了,鼓声、呐喊声混成一片,震耳欲聋,

翻过几座山坡都能听见。船员那雄健的姿势,必胜的信念,令我赞叹

不已。其实,胜败与否,在他们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发挥出

了真正的最高的技术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节,十次有六次还吃杨梅呢。那墨红的果实,甜甜的果汁,

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过,吃多了,牙齿有

些酸痛。因此小孩子还唱道:“杨梅,杨梅真好吃,吃完过后真难过,

请个地方坐一坐。”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何止这些呢。可我的笨笔写不出多少,就让

它在我心中珍藏着吧,让我从内心去体验那些风俗习惯,去感受它独

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见证,我一定坚持正义,更会向往你

的“美”。

端午节习俗篇1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端阳或重五、重午。兴化方言称

“五日节”。

在莆田民间,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

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在节前,农家巧妇要用五线为孩子织结

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

裳。节日里先磨米蒸糕,备料包粽,以备祭祖。又以沿海地区特产麦

螺为节日佳品,还流传美话,曰:“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

医治短脖病。”初四清早,各户在门、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还

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

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

蛋草、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还有大蒜、鸡蛋、鸭蛋,

全部洗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社保申请 午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

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以药草蒸蛋,人吃了

“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初五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

澡。小孩洗完澡,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穿新衣,胸

前挂樟脑丸、黄布虎、八卦图和一串午时蛋,既好看又好吃。

赛龙舟。船队员先把船抬到村前大沟中,兄弟村请船,举行友谊

赛,厨师煮龙船饭、请客,非常热闹。那时的“龙船”,有高伸圆正

龙头的称“老船”,象征该乡已有出仕;另一种是翘起平头画龙脸的

称“齐头船”,笔者的故乡,造的正是“齐头船”。每一龙舟队员22

人,船前部挂村旗,旗后一人大捣船鼓,两边各有十人划桨,船尾一

人撑大桨,村民站满沟岸高声呐喊助劲。

端午节习俗篇14

端午节避五毒习俗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

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

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

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

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众与疾病、

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

的。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

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

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

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

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

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

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

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

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

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

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

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

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草

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

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

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

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根茎,叶子形状像剑,

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

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

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

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

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

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

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

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

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

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

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

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

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端午节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

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

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

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

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

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

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躲端午习俗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

“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

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

《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

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

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跳钟馗

1.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

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

2.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据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记载: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梦二鬼。

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

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为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

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画工吴道子,嘱其按梦中

情景画钟馗捉鬼图,道子挥笔即成,明皇见后,竟与所梦一模一样,

惊叹不已。后来,钟馗画渐渐走入民间,绘制钟馗画大都作于五月端

午节这一天,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

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

凶引福。

端午节斗草习俗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

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

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

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

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

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

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

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

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

“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

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

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

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

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

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

达15—30厘米;具绿白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

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

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

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

“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

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

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

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

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

射箭之戏与打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戏,《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

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

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

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

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

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

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此外,北京

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入天

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

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

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

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端午节竞渡习俗

端午节少不了的一项活动就是划龙舟,很多人都会趁热闹,顶着

烈日看这一年一度的赛龙舟盛况,其实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先秦就已经

有记载。而且赛况并不亚于现代的龙舟的比赛。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

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

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

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

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

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龙舟,

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

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

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

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

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有红、黑、灰等,均与龙灯

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

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

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

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

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

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

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

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

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

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

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

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区,是

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

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

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

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

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各种

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

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

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

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

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

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

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端午节习俗篇15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

《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

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

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

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

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

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

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流传最

为广泛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端午节吃

粽子,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

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

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

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于妈妈的作文 是一种精神

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

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今,2014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

们依然会亲手包粽子。这是对屈原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

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

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

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

等症状。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

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

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

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

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

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端午节习俗篇16

大多数人过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苏州人却是为了祭祀伍子胥。

那么,苏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苏州端午节习俗1:龙舟竞渡

每年的端午节,苏州人也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此纪念伍子胥。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

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

“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苏州端午节习俗2: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

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

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

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

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

佐餐美食。

苏州端午节习俗3:佩戴长命缕

苏州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长命缕的习俗。长命缕由红、黄、蓝、白、

黑五种颜的线编织而成,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

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

福的意愿在内。

苏州端午节习俗4:伍子胥公祭活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

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

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苏州端午节习俗5:摆“五黄宴”

在端午民间习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数吃“五黄宴”了。吃“五黄”

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

常州、杭州都吃五黄,为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苏州端午节习俗6:斗草游戏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

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

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

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

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

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苏州端午节习俗7:类病毒 悬挂菖蒲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

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

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苏州人用菖蒲、艾草、

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

因而可杀虫。

苏州端午节习俗8:挂香袋

苏州民间在端午节期间有“挂香袋”的习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

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

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

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

或车内。

苏州端午节习俗9:药店施药

早年间,苏州的端午习俗中,药店施药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因为

季节的关系,端午节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

田间劳作,常常会遇到被毒虫咬伤的情况。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

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毒虫咬伤的常用

药。

苏州端午节习俗10:悬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

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

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

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a68a79650d463a9d4d4a917e63594c6a.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29 16:32:4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