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更新时间:2023-04-09 23:29:38 人在看 0条评论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

戴尔r720-早餐吃什么最有营养


2023年4月10日发(作者:椰蓉面包)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传说

关注我哟

中秋节,⼜称⽉⼣、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或团圆节,是流⾏于中国众多

民族与汉字⽂化圈诸国的传统⽂化节⽇,时在农历⼋⽉⼗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

⼗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之⼀。受中华⽂化的影响,中秋节也

是东亚和东南亚⼀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华侨的传统节⽇。⾃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2006年5⽉20

⽇,国务院列⼊⾸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来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淆,中秋⼣与左右微服泛江”的

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始于宋

朝,⾄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传统节⽇。

中秋节起源的另⼀个说法是:农历⼋⽉⼗五这⼀天恰好是稻⼦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

俗。

中秋节

习俗

中秋节习俗⼀:祭⽉、赏⽉、拜⽉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意为拜祭⽉神,逢此时则要举⾏迎寒和祭⽉,设⾹案。[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

举⾏迎寒和祭⽉。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还要切成莲花状。在⽉下,将⽉亮神像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亮,然后由当家主妇

切开团圆⽉饼。切的⼈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要

⼀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祭⽉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超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

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拜⽉,愿“貌似

嫦娥,⾯如皓⽉”。⽽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拜⽉”风俗。

中秋赏⽉的风俗在唐代⼗分流⾏,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之风更盛,每逢这⼀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赏⽉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今遗存着许多“拜⽉

坛”、“拜⽉亭”、“望⽉楼”等古迹。⽂⼈⼠⼤夫对赏⽉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或泛⾈邀⽉,饮酒赋诗,留下不

少脍炙⼈⼝的千古绝唱。如杜甫《⼋⽉⼗五夜⽉》⽤象征团圆的⼗五明⽉反衬⾃⼰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豪苏

轼,中秋欢饮达旦,⼤醉⽽作《⽔调歌头》,借⽉之圆缺喻⼈之离合。直到今天,⼀家⼈围坐在⼀起六赞 ,欣赏皓⽉当空

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

中秋节习俗⼆:观潮

在古代,浙江⼀带除中秋赏⽉外,观潮可谓是⼜⼀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

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牧《梦粱录》也有观潮

记载。

中秋节习俗三: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的风俗。如今湖⼴⼀带仍有⽤⽡⽚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说:“⼴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护肤品的正确使用顺序 前⼗⼏天,就

⽤⽵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纸绘各种颜⾊。中秋夜灯内燃烛⽤绳系于⽵竿

上,⾼竖于⽡檐或露台上,或⽤⼩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

灯,⾼可数丈,家⼈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旗杆,灯笼两个,也⾃取其乐。满城灯⽕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节习俗四:猜谜

中秋⽉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们都聚集在⼀起,猜灯笼⾝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多数年轻男⼥喜爱的活

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了⼀种男⼥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习俗五:吃⽉饼

中秋节赏⽉赏⽉和吃⽉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五⽉正圆,中秋⽉饼⾹⼜甜”。⽉饼⼀

词,源于南宋吴⾃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种点⼼⾷品。到后来⼈们逐渐把赏⽉与⽉饼结合在⼀起,寓意家⼈团

圆,寄托思念。同时,⽉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且博饼被列为国家⾮物质⽂化遗产项⽬。

中秋节习俗六:赏桂花、饮桂花酒

⼈们经常在中秋时吃⽉饼赏桂花,⾷⽤桂花制作的各种⾷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中丹桂,闻着阵阵桂⾹,喝⼀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种美的享受。到了

现代,⼈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中秋节习俗七: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童之间进⾏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

节俗,就有‘将“⼀点红”灯放⼊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如佛⼭秋⾊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

彩灯:芝⿇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壳灯、⽠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州、⾹港等地,中秋夜要进⾏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竖起来之意。⼩孩⼦们在家长协助下⽤⽵纸扎

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杆上,⾼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景。孩⼦们

多互相⽐赛,看谁竖得⾼,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纸扎成⼤形的灯,灯下燃烛,热

⽓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欢笑追逐。另外还有⼉童⼿提的各式花灯在⽉下游嬉玩赏。

在⼴西南宁⼀带,除了以纸⽵扎各式花灯让⼉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灯、南⽠灯、桔⼦灯。所谓柚⼦灯,是将

柚⼦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灯、桔⼦灯也是将瓤掏去⽽成。虽然朴素,但

制作简易,尝的组词 很受欢迎,有些孩⼦还把柚⼦灯漂⼊池河⽔中作游戏。

⼴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桌旁祭⽉⽤,也可给孩⼦们

玩。

中秋节习俗⼋:烧塔

南⽅⼴泛流传着烧⽡⼦灯(或称烧花塔、烧⽡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般

孩⼦于野外拾⽡⽚,堆成⼀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下置⽊柴塔中烧之。俟⽡⽚烧红,再泼以煤油,⽕上加

油,霎时四野⽕红,照耀如昼。直⾄夜深,⽆⼈观看,始⾏泼息,是名烧⽡⼦灯”。⼴东潮州的烧⽡塔,也是以砖⽡

砌成空⼼塔,填⼊树枝烧起⽕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结束后烧燃。⽽在⼴西边疆⼀带的烧番

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塔中的番⿁(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后,对汉⼈进⾏了⾎腥的统治,于是汉⼈便进⾏不屈的反抗,各地相

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为号。类似于峰⽕台点⽕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习

俗。

中秋节

传说

中秋节传说⼀:嫦娥奔⽉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穷,他同情受苦的百

姓,登上昆仑⼭顶,运⾜神⼒,拉开神⼸,⼀⽓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和妻⼦在⼀起,

⼈们都羡慕这对郎才⼥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天,后羿到昆仑⼭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

成仙。然⽽,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青年的英文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

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怀⿁胎的蓬蒙假装⽣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后不久,蓬蒙⼿持宝剑闯⼊内

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nba哈登 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危急之时她当机⽴断,转⾝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

⼀⼝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时飘离地⾯、冲出窗⼝,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简短年终总结 到离⼈间最

近的⽉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们哭诉了⽩天发⽣的事。后羿既惊⼜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了,后羿⽓得捶胸顿

⾜,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亮格外皎洁明亮,⽽且有个晃动的⾝影酷

似嫦娥。他拼命朝⽉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亮退三步,他退三步,⽉亮进三步,⽆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可奈何,⼜思念妻⼦,只好派⼈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鲜果,遥祭在⽉

宫⾥眷恋着⾃⼰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下摆设⾹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传说⼆: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个传说:相传⽉亮上的⼴寒宫前的桂树⽣长繁茂,有五百多丈⾼,下边有⼀个⼈常在砍伐它,但是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即合拢了。⼏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

树的⼈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曾跟随仙⼈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就梦见把孩子丢了 把他贬谪到⽉宫,⽇⽇做这

种徒劳⽆功的苦差使,以⽰惩处。李⽩诗中有“欲斫⽉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三:朱元璋与⽉饼起义

中秋节吃⽉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

路反抗⼒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分严密,传递消息⼗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

有“⼋⽉⼗五夜起义”的纸条藏⼊饼⼦⾥⾯,再派⼈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五⽇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兴得连忙传下⼝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

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此后,“⽉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

多,⼤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传说四:⽟兔捣药

⽉亮中有⼀只兔⼦,浑⾝洁⽩如⽟,所以⼈们称为“⽟兔”.据说⽟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若服⽤蛤蟆丸,便可

长⽣不⽼。

关于⽟兔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为3个可怜的⽼⼈,向狐狸、猴⼦及兔⼦乞⾷。狐

狸及猴⼦都不愿意拿出⾃⼰的⾷物接济他们,但兔⼦没有⾷物,它却告诉⽼⼈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

纵⾝跳⼊烈⽕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的魂灵送到了⼴寒宫,便成了⽟兔。后来,⽟兔就在⼴寒宫⾥和

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不⽼药。

还有⼀说,在很久以前,有⼀对修⾏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它们有4个可爱的⼥⼉,个个⽣得纯⽩伶俐。

有⼀天,⽟皇⼤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

⾝边⾛去。嫦娥⽆辜受罪,雄兔深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表同情。他想,嫦娥⼀个⼈关在⽉宫⾥,⼀定⾮常寂寞悲伤,要是有⼈陪伴她就好

了,于是想到⾃⼰的4个⼥⼉,它⽴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个⼥⼉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也舍不得离开

⽗母,⼀个个泪流满⾯。雄兔语重⼼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

⽗母,⼀个个泪流满⾯。雄兔语重⼼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

牵累,我们能忍⼼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呀!”

⼥⼉们明⽩了⽗亲的⼼,都表⽰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的⼥⼉送去到⽉宫陪伴嫦娥去了!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9de7bf1f6c416f704bff8b44cb19da97.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4-09 23:29:3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