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觉厉出自哪个典故
中国大的胸-
2023年5月4日发(作者:诗歌朗诵的配乐大全)
“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
作为人类语言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对国人生活的影响日益增
大。近年来,“人艰不拆”“十动然拒”“我伙呆”“何弃疗”等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
推动人们关注信息化时代全新的构词方式。本文拟以近年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
象,观照此类看似缩略词,实则以“成语”形式呈现的新兴词组的构成方式。
标签:网络流行语缩略词构词方式。一、引言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IC)发布的第32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
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民数量的不断
增长说明网络交流业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用语是随因特网普及而出现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新型语言形式,看
似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却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的惯例性制度。语言本
来就具有极强的演化意味,而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特性更适合用来探析语言的成
因。网络用语作为一个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话语类别(discourse variety)越来越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十年来,对于网络用语的研究层出不穷,主流研究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网
络用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网络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和冲击。其中关注较多的
是网络用语的构词方式及其解析。学界对网络用语关注角度的演化亦体现社会对
网络用语不断规范和接纳的过程。
随着网络用语的日益增多,在经历了个例的、不规律的生成方式之后,其衍
生方式也逐渐和常用词语一样呈现一定规律性。以“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跻身
2013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新兴词汇为例,这些词汇貌似晦涩难懂,但在当年
引用频率却极高。本文拟以网络流行语“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为切入点,在前人
关于网络用语生成方式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此类用语衍生的方式及其原因。
二、“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
和往年主打典故、谐音、象形的热词不同,近年来,一批披着“成语”马甲的
缩略语悄然流行,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其实这些四字或三
字“成语”大都出自于一些表达个人感情的长句,如“人艰不拆”来自“人生已经如
此的艰难,有些事感动中国作文 情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来源于“虽然不明乖猫 白,但是感觉很
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来自“好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检索资料显示,
以上这些“成语”的源语均出自于偶然的事件或故事,后被网友用来诙谐地表示某
种特殊感情。如“人艰不拆”的源语出自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歌词:“别说我
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后被网友用于某人直接说
出了一个让人感同身受,只是让人一时无法直接面对的真相时的自嘲。如:有人
戏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是,你就是起跑线,你的孩子已经输了……
瞧,郭晶晶的孩子还没出生已经身价千亿了,人艰不拆。这些新潮的用语也被很
多媒体用来表示某种特殊感情,如:盘点2013年楼市令人“喜大普奔”“人艰不拆”
的新闻。
作为一种新兴的用语方式,这类词语的广泛使用令人不得不思考其构词方
式,及其隐藏的文化内涵。
三、“人艰不拆”类词的构词分析
(一)疑缩略词构词方式
俞理明(2005)等学者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指出,缩略(Abbreviate)是对
形式的缩减,意义保持不变。缩略词(Abbreviation)是以原有词语为认知参照
点而创构的新表达,两者在韵律、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映射关系。
刘桂兰、蒋向勇(2012)指出俞理明(2005:77)将“工农兵”(工人+农民+士兵)
视作缩略语,却又将“李杜”(李白+杜甫)、“韩柳”(韩愈+柳宗元)视作并列组
合存在着自我矛盾。池音乐教师工作总结 昌海、钟舟海(2004)等则从修辞角度将这类语言变异现
象称之为托形格,即指故意将一组词语或者一个短语用缩略的形式谐近现实生活
中某个既有的、有一定熟知度的词语形式,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武大郎”——武汉大学某男性学生。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缩略语的研究范围仅局限于词或短语,没有扩大到句子。
“人艰不拆”类新型词组从形式上看很符合缩略构词方式。
1.缩略构词方式的形式
典型的汉语缩略语多指在不改变原有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从较长、较复杂
的词中直接提取核心语素,或将并列短语间接地概括缩减成较短、较简单的形式,
以达成以简代繁的目的。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缩略方式有缩合、截略和统提等。缩
合(condensation)是指缩减原词语中的某些音节,合并剩余部分形成一个新词
语。如:著名产品→名品、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等。截略指直接截略原词语的某
些连在一起的音节,使剩余部分形成新词。如:直拨电话→直拨。统提是指用数
词统括并列项的数量,再提取并列项的语素或概念公因子,形成一个在结构上表
现为“数词+X”的新词语。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两院;南瓜小米粥怎么做 包修、包退、包
换→三包。
2.缩略构词方式的特点
由上可知,典型的汉语缩略语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缩略前后意义不能改
变;二是一般缩略语都具备还原性。即缩略语对语境的依赖度较低,其指代意义
相对稳定,并能脱离语境独立使用。而“人艰不拆”类缩略语指代意义很活跃,对
语境的依赖性很大,甚至脱离一定语境就无法还原。鉴于此,“人艰不拆”类构词
方式又与传统的缩略语有很大差别。
(二)“截塔”类构词方式
沈家煊(2006:5)曾将这种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的
构词或造句方法形象地称之为“截塔”。英语中拼缀法(blend)构词方式与其是
类似的,即先缩略后合成。沈家煊(2006)指出截塔类构词方式中所截取的两个
或多个语素之间存在交叉或包容的关系。仔细观察“人艰不拆”的构成形式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人”取自于“人生”,“艰”
来源于“艰难”,“不”是“不要”的缩减,“拆”截自“拆穿”。四个字形似从“人生已经
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中截取再重新组合构成的一个类似于成语
的词组——“人艰不拆”。而“人生”“艰难”“不要”和“拆穿”之间既不存在交叉关系,
也不存在包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不符合沈所提出的截
塔类构词方式。
四、筛捡构词方爱情的名言名句 式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类构词方式,既不属于传统
的缩略构词,也不属于截塔构词,其更像是一种“筛捡”的构词方式,是人们有意
识地从一句话中筛选几个字,再故意组合成一个类似于成语的表达方式。我们暂
且将此类语言组成现象称为“筛捡”构词方式。
(一)筛捡构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
筛捡构词方式相较缩略语的构造方式,更主观随性。缩略语构造方式所遵循
的最重要原则之一是“等义性原则”,即缩略语和原语所表示的意义要相一致。而
筛捡构词方式则“不拘小节”。筛捡类构词方式和大多数缩略方式一样遵循两个原
则:1.最大经济化原则,即使用者尽量将原有词语的音节简化,使其成为最佳、
最省力的解决方案;2.最大表达力原则,即使用者对原有词语进行缩略时,要忠
实于原有词语的语义,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原义。
(二)筛捡构词方式的展望
纵观古汉语,筛捡类构词现象早已出现。如“翘楚”一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周
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孔颖达在《春秋正经典港台歌曲 义序》中将其筛捡并组
合成新词特近义词 “翘楚”,“今其为义疏者,则有文何、苏竟、刘炫,刘炫于数君之内,
实为翘楚”。这也为当今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概言之,网
络语言的普及和发展促使人们在省力的基础上对语言的处理更依赖最大经济化
原则,而长期依赖最大经济化和最省力原则则会加速催生出现代文言文,只是我
们现在“返祖”的源语言是白话文,即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简化成古文的形式。
五、结语
互联网的日益推广与普及,必将带来网络语言的繁荣,因此网络语言研究大
有可为。网络语言体现当今的“快餐文化”,虽然其更迭速度异常迅速,有时甚至
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在某个特殊的阶段确实是存在的。透过小小的热词,也足以
窥见民众的智慧和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
庆”“奔走相告”四个常用词,生动地表达了极度激动之情。“人艰不拆”“十动然拒”
等词汇的走红也反映出国人在运用汉语词汇时较前人更加活泼诙谐、开拓创新,
同时也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话语权利走向平等与对称。
当然,网络缩略用词亦有其局限性。如Lehrer (2003)曾经从语义学视角
探讨缩合词对语义重组的影响,认为新缩合词可能会引起语义的广泛化(semantic
generalization),进而导致歧义和过分依赖语境等缺陷。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
只要茶馆读后感 合理规范地使用缩略语,就能在给今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造成过多误
解。英语去湿气的汤 缩略语的繁荣发展正是极好的例证。
概言之,网络用语作为人类多种语言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当今社会语言多元
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工作简历模板范文 筛捡类构词方式的出现,也从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汉
语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Adrienne tanding Trendy eologisms[J].It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3,(2):369~382.
[2]池昌海,钟舟海.“白骨精”与“无知少女”:托形格略析[J].修辞学习,2004,
(5): 58~59.
[3]刘桂兰,蒋向勇.汉语缩合词的模因论阐释[J].中国外语,2012,(4).
[4]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 2006,(4): 5~12.
[5]殷志平.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
[6]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M].成都:巴蜀书
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