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更新时间:2023-03-30 05:52:27 人在看 0条评论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古城旅游景点大全-圆茄子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电脑锁屏时间)

清工作总结怎么写 明节的民间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毕业论文开题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

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

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

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

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

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

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

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

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

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展示厅设计 出来。上山

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

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

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

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砂锅菜 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

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

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在公历

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

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11月30

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端午、中

元、中秋、和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

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

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

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

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

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花的头像 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

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

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

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

(如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

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

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

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

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

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

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有力的成语 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tmqq 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

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古代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

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

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网络营销整合 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

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

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

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

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

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所喜爱。

清明相关书画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

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

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

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

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

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

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

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

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

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

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

众骑马击球之

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

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93b1f55111595d12bcb194988b282dca.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30 05:52:2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