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原文
年会领导致辞-书院文化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家长对学生的寄语)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
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
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
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
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
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
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
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
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
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
补充介绍)
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
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那么,我们
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
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
阅读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
在用尽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
热爱。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
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
表分享,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
神;“黎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
内涵。
明确: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这片土地。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
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升华这首诗歌的爱国情感和作者最真挚的内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
什么想要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
分享会。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
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
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
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
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
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
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
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
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
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
,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
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
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
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
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
“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
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
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
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
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
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
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
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
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
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
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
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
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
。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
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
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
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
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
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
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
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
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
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玉皇山庄 ,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
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
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关于龙的词语 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
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快乐语言 斯、葬于斯,
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艺术特
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
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
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
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
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
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
具有象征性,不像古国民大革命时间 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
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
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订本式账簿 个奇异的亮点。本来,
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
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
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
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
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
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
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
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
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
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
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
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
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
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
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
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
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
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
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
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
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
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
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
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
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
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
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
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
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
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
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
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
情。
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
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
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
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
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
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
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
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
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
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
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
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
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
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
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
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
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
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
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
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
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肉类菜谱大全 个意象表明作
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
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
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
化了文哲学入门 章的主题。
名家点评
施建清《一只常含泪水的鸟》: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邂逅意思
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
李复威《艾青诗歌赏析》:艾青的诗歌饱含激情,或忧郁,或
恬静柔和……
王继波《(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土地”是艾青常用的
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汉、郭宝臣《艾青名作欣赏》:……诗人,对土地的理解更
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