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过春节手抄报

更新时间:2023-03-30 12:15:54 人在看 0条评论

过春节手抄报

幼儿睡前小故事-如何做好班组长


2023年3月30日发(作者:怎样做奶油)

春节手抄报可以用下面的素材做内容,分三部分

春节的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信管 祭祀,以谢天地神港珠澳大桥投资多少亿 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

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

律等方面内容

传统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虽

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

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

而把采购年do的否定形式 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48-49]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

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

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40]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情诗三百首 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

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43][52-53]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

过年时所贴的红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

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54]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

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

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

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40][55-56]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

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

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

富多彩。[28]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

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

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

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57-58]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

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

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

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

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

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59-63]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便当怎么做 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

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

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

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

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

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

“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

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37][54][64]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

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

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

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

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

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

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65-66]

贺岁民俗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

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

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

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

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标旗、游灯、八音、

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67-69]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

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

“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

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

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

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

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40][68][70-72]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

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

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

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

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

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9][34][73]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

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

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69]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大调和小调的区别 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

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

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2][74-75]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

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

“名刺”或“名贴”。[64][66][76]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

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

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王娡结局 讨个利市”的说法,

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

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77-78]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

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

“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

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36]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民族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

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93]

朝鲜族

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

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

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

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藏族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

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

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

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

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27f71d4d48870d731d06a3bfec0b2f87.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30 12:15:5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