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经典革命小故事
中班社会领域目标-暴雪战网安全令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寓言成语故事)
1、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
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
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到
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婴儿一直哭 二
小快跑,一边开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追上二小,
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
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
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
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的树叶,那景,美丽极了。
2、刘胡兰的故事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
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
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
秘密发动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
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
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
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
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
咋个?”匪军喝叫“一个样”摘抄句子 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
满15周岁!
3、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
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防控疫情的手抄报 楼
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
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
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
赶着一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
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
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
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
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
“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脑筋 张连长。
4、刘传文
刘传文烈士,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
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
难以度日。
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国民党军刘
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国民党政治腐败,
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
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
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
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当时,
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
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传文参
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积极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上下畲等地进
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众,早已使传文不满,
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
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
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
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
曾经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
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
牺牲,也是光荣的。”因此,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
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
军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
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
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
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
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广东省有哪些大学 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
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土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
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
他使用两支驳壳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
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5、江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
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弟到重庆
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
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
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
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后来据同牢难友
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
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
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
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
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
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
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
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
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
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
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杀,然
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
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
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
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
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
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
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生日简笔画 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
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
——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
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
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
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
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
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
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
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
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
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
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
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
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
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
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
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
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
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
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
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看到江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写活?我们
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
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
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
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通
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
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
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
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6、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
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狼似地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他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
呛得咳蜓组词 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
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
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
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
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
面….前面.....冻死了一个人......”1-47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的步履有些踉跄,
眼前: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
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
截带卷儿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伸出手
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
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2-55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
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
像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3-13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
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3-48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
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
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4-40
雪更大,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
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
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5-23
故事讲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军需处长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什么是爱与
责任!然而,有些人认为红军时代离我们太远,淡忘了红军精神。但我想说:这
种精神在今天仍熠熠生辉......5-38
汶川地震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感动着:有写下遗书冒着生命危险跳伞“孤岛”的
空降兵;有自费支援灾区的唐山义士;有放弃逃生机会,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
老师们;有临死还在喂奶的伟大母亲;更有舍身救同学的9岁小孩儿……他们用
行动乃至生命书写着人间大爱。6-48
当灾难降临的那一刻,许多生命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是他们,留下了一段段
壮怀激荡的故事。他们的每一种“姿势”,都将永远定格,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
中,成为不朽的丰碑
7、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
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
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
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辽中县解放后,担任茨榆坨村的儿童团长,参加
了斗争。1948年3月11日,在掩护干部和众转移时,被国民党骑
兵团抓走。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毫无畏惧,英勇斗争,不幸被敌人杀害,年仅16
岁。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
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
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
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
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的战略部署,
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
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
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
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
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
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
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
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
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
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
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
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护士长年终总结 意洋洋地走出了家
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
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
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
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
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
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
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
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
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
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
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
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
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
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win10取消开机密码 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
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
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
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
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
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
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
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
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
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
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
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
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
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
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
“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
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
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
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
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
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
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红经典教育
小故事
成
官
小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