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荀怎么读 荀的读音有几种
废品手工-醉螃蟹的做法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虎皮肘子)
文言文语的意思
1.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语语yǔ〈动〉(1)(形声。
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2)同本义语,论也。
——《说文》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
传:“论难曰语。”旦日,卒中往往语。
——《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夏虫
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3)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
冰);语议(言谈议论)(4)交谈,说话[speak;say;talk]语,言也。
——《广雅》语使能也。
——《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又既歌而语。可与晤语。
——《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尔将
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
记·陈涉世家》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
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
(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
即说所该说的话)(7)鸟兽虫类鸣叫[cry;chirp;roar]君裙香暖
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牛峤《菩萨蛮》----------------
----------------------------------------------------------------◎语语
yǔ〈名〉(1)说的话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汉书·李广苏建传》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
传·僖公二年》齐君之语偷。
——《左传·文公十七年》◎语类楚声yǔlèichǔshēng说话像楚地
一带口音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明·魏禧《大铁椎传》◎语焉不
详yǔyānbùxiáng[donotspeakindetail;donotelaborate]粗略谈
及,没有说得很详细。
焉,语助词,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
不详”。荀,荀子。
扬,扬雄语焉不详(说了但不详细。“焉”字另有作兼词“于之”
讲,“对烈士的事迹”,供参考)。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基本词义-----------------
---------------------------------------------------------------◎语语
yù〈动〉(1)告诉,使知道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
公元年》吾语女。
——《论语·阳货》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
传》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晋·干宝《搜神记》贫者语于富者曰…——清·彭端淑《为学
一首示子侄》(2)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可]以语人。
2.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
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
一:读音:shuō
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3、言论;说法;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译文:反而听信小人的言论,想杀有功的人。
4、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
黄生)。
二:读音:shuì
劝说;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
三:读音:yuè
通“悦”。喜欢;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3.“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言,yán,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
“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
义:说,说话。
(2)同本义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
“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意为言出传达真理。
本义:说,说话。[1]
汉语多义词。言(yán),①讲,如:言之在先;②说的话,如:
言简意赅;③汉语的字,如: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④语助
词,无义,如: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yí)、予、朕、身、甫、余、言,
我也。”
例(1)《诗·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例(2)《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4.言的文言文解释
言
动词义:
1、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
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
本义:说;说话。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愬。——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2、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宋·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苏轼《石钟山记》
4、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王引之述闻:
“言王,问王也。”
5、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6、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7、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
“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
子》
8、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
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义:
1、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晋·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刘基《卖柑者言》
是何言。——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
子》
3、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4、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
“言,号令也。”
5、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
辞。”
6、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7、学说;主张。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
8、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9、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
记·魏公子列传》
10、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贾谊《过秦论》
11、姓。
助词义:
1、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