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全国特等奖 藏戏说课
焦碳-环保报告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中国茶叶)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思想内容:《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
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
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
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2.语言表达:
(1)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
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
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
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
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
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
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
“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
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
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
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鸟嬉
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
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
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
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
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
确是鸟的天堂啊!”
(3)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鸟嬉戏的
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
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
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
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
化。
《鸟的天堂》一文,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奏响一曲
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领域: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未知领域:大榕树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
3.学生难知领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
作用上还是难点。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14个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写:“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录像,有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走近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
天堂)你印象中,什么样的地方是天堂?
2.(板书“鸟的”补充完整板书):在你心中你觉得怎样的地方才能称得上“鸟的天堂”?
(从课题入手,谈话激发兴趣,为感受大榕树的茂盛和美丽做好铺垫)
3.教师讲神话传说引入(传说略)。(带着你们的想象再读课题。)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神话故事,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氛围,引入新课)
4.认读生字词,读准三个新字和三个多音字(一簇簇、不计其数、树梢、做巢、应接不暇、
兴奋)(检查预习情况)
5.结合预习,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如有难度提示两次分别看到了什
么?)
(课标要求中段要学会默读,在四年级要求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的整体
感知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种检查方式进行促进预习的养成。)
引:这是怎样的一棵榕树啊?让我们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这株大榕树。
(二)学习“榕树”,品味写法
1.(指名读1-9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株怎样的榕树?(边交流边
板书)(部分学习中继续进行整体感知训练,同时也检验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快速分析文字信
息的能力)
2.当作者清楚的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小结: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美
丽的南国的树!)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来了?(体会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作者是怎样把榕树这些特点写出来的?默读课文5-8自然段,出重点的词、句体会。
可以动笔标注出来。(把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词语写在旁边)
(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批注的习
惯和能力)
4.交流感悟、体会,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大榕树的“大”,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文本具体的语句中感悟体验出大榕树独木成林的奇特。)
(2)指名朗读
引: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株大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作者还怎样写榕
树的特点?
(3)大榕树的“茂盛”、“富有生命力”,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再读你划出来的这些句
子,感受大榕树的活力。
重点理解(“那翠绿的颜,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
生命在颤动。”)
1.去掉“似乎”行不行?
2.再读这句,你有什么疑问?(交流中指导朗读)。
(课标在中年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
面的作用。在“榕树”部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抓住重点句子,通过不同方法训练学生的体会
感悟能力)
(4)播放视频课件:美丽的大榕树(学生观看,教师配乐朗读5-8自然段)
(5)有感情的朗读第8自然段,指导交流背诵。(再次播放视频课件)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截取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资料,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
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再现文字描写的生动,图文结合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三)练笔迁移,引向学习“鸟”
谈话引入:(略)1.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这么美丽的南国的大榕树树,
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呢?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们的话。(提示:可以用文
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稍后交流。
(在阅读理解,感悟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后再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与输
出的转化训练,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课件播放:,众鸟齐鸣的景象(配乐鸟鸣声)。
问: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小结,
结束:文学巨匠巴金又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现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生命之美的?请同学
们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再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2.说说学习大榕树方法和收获。
(复习回顾,再次强化,明确学法,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法迁移,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体验
引:天堂里的鸟儿生活得怎样呢?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鸟”的这一部分,边读边划边想,读完以后,想一想,说说你有哪
些体会收获?
2.读12、13自然段,这里的鸟儿怎样?(读中品味用词准确生动,读中升华,读中领悟
表达方法。)
(1)鸟“多”(数量多、种类多)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鸟儿欢快自由,你又是从
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2)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鸟盘旋飞舞,婉转啼鸣,欢快自由的场景,把这幅图
景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
(3)再读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这部分学习主要采用放手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第一课时的方法进行自学,在交流时检测学
习效果,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4)扮演角,想象说话。
(那只画眉鸟站在小枝上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些什么?)
(5)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想对这些鸟儿说些什么?
(7)指导朗读。
(通过两次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在表达中展现语言文字训练的自然,又能够考察学生对文
章学习的感悟,渗透情感教育,是一举三得的好策略。)
(三)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
两个“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吗?)(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鼓励探索。
1.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地方吗?
2.生自由发言。
3.比较榕树的静默与鸟的活动,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所以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文章
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过程中
就要认真的凭借教材这个例子逐步渗透怎样写的方法。)
(五)作业菜单:(第一题必做,二、三、四选作)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的
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
3.课文的倒数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众鸟纷飞、百鸟齐鸣的热闹景象。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遇
到过的热闹场面,选择一个写下来。
4.如果你生活在鸟的天堂,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试将你的做法写下来。(补
充资料:人们最近前往“小鸟天堂”观鸟,却颇感失望,绕小岛两圈,没有见到小鸟飞的
盛景。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小鸟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即小鸟周边被开发,原有的
农田、水塘被破坏,环绕小岛的天马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小鸟不断地飞到其他地方觅食,不
再回来,护鸟措施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板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
“一簇”中“簇”读c),“隙”读“x@”。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
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
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
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
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
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
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
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
游的时间。“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三
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
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出有的句子
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
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
株呢?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
“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
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
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
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
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这
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
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
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
当时心情很失望。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
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
叶的形状、颜、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叫什么?(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
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作者感到遗憾的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
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段。
(二)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二)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教程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
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这是作者在静
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文中写到:“一簇簇枝叶伸到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写出了大榕树既大又枝叶茂繁。还写到大
榕树生长茂盛,“正是茂盛的时期”,叶子多而密。“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叶子不仅多、密而且颜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那翠绿的颜,明
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通过认真观察,
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
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四人各读10、11、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
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
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描写鸟的大小、颜
的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
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颜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我”由于景精彩看不过来而感到“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
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
种景,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
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
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
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
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
也不愿离去。)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
“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
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
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
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
鸟的天堂。)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四)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后,讨论:
(1)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可以归纳:①从第2段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树枝繁叶茂,很适合鸟儿生活。
②从“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③从“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
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2)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完这篇课文
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不乱捕捉鸟,不乱砍伐树木。)
2.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出示小黑板。)
小结: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
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五)作业。
1.建议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2.用“陆续”、“应接不暇”两个词语造句,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