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诗僧是谁的称号 诗王是谁?

更新时间:2023-03-08 21:06:29 人在看 0条评论

诗僧是谁的称号 诗王是谁?

国内电视剧-麦克风有回音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怎么转呼啦圈)

1

诗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行第二十二,晚号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

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

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

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齐名,

号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与唱和甚多,

人称为刘白。唐宣宗称之为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天上谪仙人转

尊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

乃至外国,如新罗、日本等地,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要的诗歌有《》、

《》、《秦中吟》、《新乐府》等,重要的文章有《与元九书》等。

2

诗王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生于生于河南新郑,后因战乱

等因素,迁徙于越中、衢州、符离、襄阳、洛阳、长安等地。青年时

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百姓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787年,白

居易至长安,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到白居易的姓名时,曾调

侃地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及至看到他的诗篇,才感叹道:道

得个语,居即易矣。

799年,白居易开始投入科考。800年进士及第,随后回家乡

探望亲戚。802年试拔翠科及第,与同时及第的元稹订交,成为终身

的好友。803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定居于长安。

作品例举:《》、《百道判》。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3

及第,授盩庢县(今周至县)尉[5]。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

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

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

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

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

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

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

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

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作品例举:《策林》、《长恨歌》、《秦中吟》、《新乐府》、《自吟拙

什因有所怀》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

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

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司马。

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

4

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

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

而白居易母五年后才去世,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

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

转捩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

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

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

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作品例举:《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与元九书》、《访陶公旧宅

并序》、《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琵琶行》、

《游大林寺序》、《草堂记》、《与微之书》、《李白墓》、《三游洞序》、

《东坡种花》。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

正式著五品绯朝服,(绯即朱,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

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

5

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

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

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

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

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

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

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

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

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

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

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

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现在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

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

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6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

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

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

五十卷。

作品例举:《》、《》、《》《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

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

吴中诸客》、《对酒吟》。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朝服(三

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

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

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

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

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

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

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

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7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

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

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

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

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诗僧如满之弟

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

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

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

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作品例举:《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池上篇并序》、《唐故武昌

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

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修香山寺记》、《醉吟先生

传》、《不能忘情吟》、《赠梦得》、《佛光和尚真赞》、《开龙门八节石滩

诗二首并序》《白氏集后记》。

诗王的文学成就

8

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

要领袖人物。他曾自己编辑自己的著作,名为《白氏长庆集》(或《白

氏文集》),共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白居易对文学创作非常地

投入,少年时认真地投入学习,甚至到影响健康,提早出现衰老的症

状。他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形容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投入。

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诗人,白居易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得享

盛名,广泛流传于各地、各阶层,是唐代诗人中作品在生前流传最广

的一位。他的作品也流传至日本、新罗等地。在早期的日本,《白氏

文集》是日本文学的最重要依据。

诗王的理念

白居易认为文学是反映自己人生哲学(道)的工具。而依自己的

现况,又可分为兼济、与独善两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

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而他本人特别重视两类诗文:其一是作

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一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

9

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胡适归纳白居易

基本主张:可说是为人生而作文学!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

器;最上要能补察时政,至少也须能泄导人情凡不能这样的,都

不过嘲讽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的诗歌理念与元稹一致。与李白

古诗作品、以及杜甫写实作品,对元、白的诗歌理念可能有很大的影

响。

对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刘大杰认为白居易作了大胆的批判和

正确的评价。胡适肯定白居易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改善时政的意图,

但也认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过于狭隘的缺陷。白居易对前人诗作,

也因他的文学理论,而出现相冲突的评价。例如《与元九书》里,认

为晋宋是六义寖微的时代,而有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的批

评;然而白居易不但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的诗作,也曾明确地表

示仰慕陶渊明的为人。

诗王白居易的诗作

他的诗歌现存近三千首。

10

讽谕诗

白居易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其创作意旨是用诗歌补时政之不

足。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诗歌理论的实践,对当时社

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代表作:

秦中吟‧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11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花,十户中人赋!

《秦中吟》是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在长安,看到当时种种

12

不公义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而写下的诗篇。这些诗,一事一题,

一题一议,不仅反映当时社会问题,也呈现了白居易对这些议题的看

法。白居易写作讽谕诗,受到杜甫很大的激励,《秦中吟》便可以体

现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对白居易的影响。以第十首《买

花》为例,这首诗具体描绘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最后六句,用对

比的手法,讽刺买花者的奢侈豪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穷人的同情。

卖炭翁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价愿天寒。

13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疋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希望用诗歌补政治上的不足,《新乐府》为君、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可说是白居易诗歌理论最具体的呈现。《新

乐府》作于元和四年,其写作标准是:开头破题,在结尾时凸显全诗

14

要旨;用辞浅显,使人容易明了;用语直接而锐利,使人警惕;叙事可靠

可信;体例流畅而可以传唱于歌曲之中。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白居易

在创作《新乐府》时,可能采用了许多当时的俗文学作品。但《新乐

府》诗也存在着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胡适认为

《新乐府》标示着白居易已经超出杜甫的影响而独树一格,是白居易

的理解与天才融合为一的作品;然而胡适也认为《新乐府》各篇良

莠不齐,五十篇中,佳作有《》、《新丰折臂翁》、《道州民》、《缚戎人》、

《西凉伎》、《》、《缭绫》、《》、《盐商妇》等篇。

以《卖炭翁》为例,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

强行劫夺百姓资财;开头六句生动刻画出主角年纪、职业及烧炭的劳

苦;可怜二句写老翁生活上两难的独特矛盾心理;翩翩四句,用翩

翩把称回叱牵等字,生动刻划出太监的蛮横;最后四句写名为

买卖、实为抢夺的宫市实质,仅用半疋红纱一丈绫的代价,就算是

偿付了千余斤炭的价金了。

闲适诗

闲适诗是白居易在公余之暇独处、或因病而闲居时写作,用以

15

陶冶性情,反映其知足保和人生哲学的诗歌。此类诗歌相当受白居

易本人的重视,然而较不见重于世人。以《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为例: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懒病每多暇,暇来何所为?

未能抛笔砚,时作一篇诗。

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

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

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

16

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

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

谪向江陵府,三年作判司。

相去二千里,诗成远不知。

诗中反映了白居易作诗的情境、对自身作品的评语、所欣赏的

古诗人(陶潜、韦应物)、以及与元稹的交情。

感伤诗

感伤诗是指因外界事物,有感而发,所写成的诗歌。白居易的

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17

《长恨歌》,是一个将历史典故融于感性艺术中,以富层次韵味

的抒写笔法,所描绘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

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白居易将这首诗归为感伤类,历代均认为这是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诗中融合了许多历史典故(包括汉武帝与李

夫人、卫子夫、陈皇后等),可能还受到《目连救母变文》与《欢喜

国王缘》等文章的影响。长恨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作品。在白居易

生前就已经广为人所传颂,历千年依旧在人口中,广为流传,且影响

许多后来的作品,如:元朝王伯度《天宝遗事诸宫调》、元朝白朴《唐

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清朝洪昇《长生殿》、现代剧作家曾永义的

《杨妃梦》等,甚至影响了日本的文坛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作品。

由于《长恨歌》的知名度高、话题敏感,且白居易并未明确揭

示全诗主题,历代解读此诗也有许多评价与争论。例如张戒、周紫芝、

张祖廉等,或从礼教出发,认为长恨歌描绘爱情的内容太俚俗、轻薄。

沈括、范温、张戒、杨慎、赵翼认为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杨贵妃的史

实有错误。而薛雪与周紫芝意见不同,王楙不同意张戒的批评。此外

如赵翼、王国维对全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8

虽然白居易曾说过: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

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然而他也写过:一篇长恨有

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的诗句,陈寅恪据此认为白居易自诩《长恨

歌》为其压卷之杰构。

《琵琶行》描绘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一次在长江上送客,

听到一位来自长安的女伎演奏的琵琶,所勾引出的贬谪寂寥之情。琵

琶行特别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对比京城女伎与自身贬谪的双双痛苦

经历,而道出人人皆知、却未能言之的全诗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其次是对琵琶声音的描写,借由生动的形象比喻、以

及环境的渲染、人物的感受等,使人有置身于音乐之中的感受。

历来多认为《琵琶行》是与《长恨歌》相提并论的杰作,胡适

甚至认为《琵琶行》的成就高于《长恨歌》。

杂律诗

19

由元稹为白居易所编次的《白氏长庆集》的归类可知,杂律诗

泛指未能归类为讽谕、闲适、感伤三类的诗歌。这类诗歌常是

因遇到某些时空情境、或事物,让作者发于一笑、一吟,因而随性地

写出的诗歌,常用作与朋友们彼此舒怀的工具。由于讽谕、闲适、

感伤三类全属古体诗,白居易所作近体诗全数被归类为律诗。这

些律诗可能可以进一步分类。以《江楼夕望招客》为例: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20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的夏天,欲邀友人至望海楼作客而写。

一、二句写远望之景。三、四句写近望之景。五、六句采比喻的手法,

用雨描写风声、用霜描写月,借用雨霜的清凉意象,

引出七、八句的消暑,作为邀请友人的理由。苏轼对风吹古木晴

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相当赞赏,认为可以做白居易优秀作品

的例证。

散文

白居易与元稹的散文,在唐朝、五代曾享有盛名,当时文誉尚

在韩愈之上。后来元、白的文名不显,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北宋古

文运动倡导推崇韩愈;其次则是元、白诗名太盛,而掩盖了其文誉。

白居易的《与微之书》、《与元九书》反映了元稹与白居易的交

情。《与元九书》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其文字流畅生

动、情感真挚、说理逻辑性强,具有独特风格。《游大林寺序》、《草

堂记》、《冷泉亭记》等,清新隽永,对后来的小品文创作有重大的影

响。白居易曾任知制诰,他响应当时元稹对诏、诰等官方文体的改革,

21

以古文书写,是古文运动的响应者。其他如白居易为应科考而拟作的

赋、《百道判》,曾是当时士子争相模拟的对象,他的《策林》也是为

了应科考而作,金朝时徒单镒翻译《策林》为女真文字,是最早译为

女真文字的汉人典籍之一。

诗王白居易的风流韵事

唐时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宴饮之时以歌妓陪伴的风气兴盛,当

时政令风气与后世大不相同。白居易曾蓄有多名歌妓,最出名的是樊

素,见于《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本身对歌妓并不忌讳,关于歌

妓的描述常见于他的诗歌之中,如《与元九书》、《对酒吟》、《江南喜

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等。白居易好友元稹、刘禹

锡相互赠答诗文中,亦有关于歌妓的描绘:如元稹曾邀白居易的歌妓

商玲珑至越州,商玲珑返回时,元稹并有诗赠白居易。白居易杭州刺

史卸任后,曾带杭州的歌妓回洛阳,这些歌妓后来返回杭州,刘禹锡

曾有其奈钱塘苏小小,忆君泪点石榴裙的诗句描绘这些歌妓对白居

易的思念。

白居易与歌妓的往来,也使他受到许多批评。宋朝的龚明之认

22

为白居易与歌妓来往,代表他荒废政务。曾因胡风事件而广受争议的

舒芜,指责白居易狎妓是不尊重女性,引起广泛讨论。石继航认为这

些对白居易的指责大有斗倒批臭之势,且舒芜引用时看错字,可能

因此而造成解读上的误解。石继航并且指出白居易与家妓樊素和小蛮

感情良好,虽未知有否越轨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说是两情相

悦,故而白居易与妓之事,实非重要,且其时文人几乎皆有,不应独

责白居易。晚年白居易将所有的歌妓放还,作了许多回忆的诗文,对

这些歌妓多充满了浓厚的念旧之情。苏轼晚年被贬谪时,曾经嘉许王

朝云能不似杨枝别乐天,愿意随着自己前往岭南。由此亦可见至少

在宋朝,大多文人不将养歌妓视为卑猥之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828078973599.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08 21:06:2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