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儒林外史第一章阅读笔记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初三

更新时间:2023-03-08 19:41:38 人在看 0条评论

儒林外史第一章阅读笔记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初三

张家界自驾游攻略-制作阅读卡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难为男儿汉)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

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

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

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

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

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

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

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

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

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

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

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

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

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

择手段的势利小人。

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

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

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

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

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

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

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

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

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星期的作文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

我咬着笔头苦恼不已,上次我已经写了妈妈送我去医院,上上次我写

了下雨天时同桌和我一起撑伞,上上上次是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这

回我该写些什么呢?“这个题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师也不出些别的,

我直接上网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叹气,不语。“今天我们

来上《古诗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试肯定会考的。”一听见

“背”我就烦了,干巴巴的古诗意思更让我无心听下去。写作文是为

了考试,学古诗也是为了考试,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往往存

在着弊端,而现在的中国教育界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应试教育

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和潜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

名牌大学,教育界也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要

做的不是争吵,要是要在两者之间到平衡点,取长补短,让“教改”

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不让“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

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

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

自己的持续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

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

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

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

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

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

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

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

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无能与虚伪。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爷爷写的,吴敬梓爷爷是安徽全椒

人。这本书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啬,小气,所以

大家读起来肯定都皱着眉头的吧!

其中,我最喜欢看《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篇文章

里面的人物很生动。

文章主要讲了,严贡生亲弟严监生的大妻子王氏卧病不起,次妻

赵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

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

天地"。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

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慢慢的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什么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没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没猜中,

最后被赵氏猜中了,正因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火,不放心,恐费

是不是费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这就是一位吝啬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欢。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

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这是很有勇

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

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

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

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

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

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

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

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

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

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

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

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

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

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

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

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

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

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

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

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

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

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

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

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

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

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

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

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

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

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

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

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

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

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

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

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

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

清政府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

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

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

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

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

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

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

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

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

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

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

暑假读书篇之四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腐

败的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

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

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

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

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

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

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

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

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

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

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

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

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

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

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

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

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

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

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

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

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

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

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

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

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

家放牛。

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

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

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

强答应。

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

《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

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

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们给

予鼓励和爱心给他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

本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7

读罢整部《儒林外史》,好像是看完一卷长长的画卷,而那上面

画着的是众生相。儒林世界说大不大,不过是士人文人间的分分合合;

说小却不小,就像一个大戏台,百余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继出现,每

一个都有血有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台下的我们静静

地看着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或叹。这出戏看似滑稽可笑,唱的尽是士

人们附庸风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细看之下,你能从他们咿咿呀

呀的唱段里窥见那个封建时代的陈腐堕落,那些市井小民的悲哀无奈,

甚至窥见你自己。

儒林中的士人文人最让人唏嘘不已,那个顾盐商说得好,真是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杜少卿算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位人物,

他的登场是由于他出手阔绰,远近闻名。无论是谁他借银子,只要

稍诉苦衷,他几乎从不吝啬自己的银钱。他还放弃了进京的好机会而

选择在山水间玩乐,与妻子做一对神仙眷侣。但最可笑的是,他的事

迹并没有换来宅心仁厚,淡泊名利的好名声,反倒是当做笑话被人挂

在嘴边,虽然他名声远播,不少人与他结交,可谁又知晓他的真心呢?

他在纷繁冷漠的儒林世界里有一颗不合时宜的纯真之心,他用纯粹善

良的眼看世界,所以看不到功名利禄,他用坦率赤忱的心待世界,却

得不到知音。当他被妻子质问为何放弃入京的大好机会时,他劈头就

是一句:“你好呆!”我想这句话他应该也想说给那些追名逐利,自

以为是的士人——“你们好呆!”

而那些被钱财名利冲昏了头脑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

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贫穷的田舍郎形象登场,一心求学,收到许多人

的帮助,在家尽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为他会上演一

出励志大戏,可是却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舍的几分蝇头小利吸引,

为自己现有的一点名声骄傲自满,走上迷途,最终一步步沦为背信弃

义的小人,在妻子死后竟用几两银子打发大哥,连棺材都不准备盖!

我愤怒地说不出话,同时一种悲凉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个刚正不阿

的少年!虚荣逐渐蚕食了他,同样在慢慢蚕食儒林中的千万士人,最

可悲的是他们浑然不觉。

那个时代就是如此,可悲又可笑,虽然写儒林,可是何尝不是写

市井?虽然写市井,可是何尝不是写时代!我记得倪老爹谈到将几个

儿子卖掉时,鲍文卿问他怎么舍得,倪老爹答了一句:“留他在家跟

着饿死,不如放他一条生路。”我当时在想这是怎样一个时代?这个

时代将孩子卖掉称为是一条生路,这个时代穷真的是一种病,只有死

路一条,这个时代百姓如蝼蚁一般卑微。

鲁羊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是庸俗,绝望!是

的,我看到了这份低级的庸俗,也看到了这份刺骨的绝望。我们作为

看戏的人,是不是也该看看我们这个庸俗的世界,看看蝼蚁一般的自

己?也许看到的不仅是绝望了,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终于发现了自己

的平庸的温暖,这或许就是鲁羊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爱上这个世界,

爱上无比庸俗的人类,爱上他们蝼蚁般的纷繁和虚妄。”我们只有深

知自己有多么卑微甚至低级,才能避免无谓的自恋与抒情。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827569873344.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08 19:41:3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