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孔融不孝言论 司马光砸缸的恐怖故事

更新时间:2023-03-08 13:28:06 人在看 0条评论

孔融不孝言论 司马光砸缸的恐怖故事

香港百佳超市-婴儿喝奶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入职周年感言)

《司马光》公开课教案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教材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司马光破瓮救

人的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裁,它用词简洁、句式特殊、内涵丰富。寥寥数语

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人物众多,像“儿”、“一儿”“众”、“光”,

物却只有“瓮”一件,他们的组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光”的勇敢和冷静,

“众”的胆小和惊慌在文中对比明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文言文

版却是第一次遇到,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遇,先读熟它是必要的;其次

是掌握学习方法,课文虽短,但是“注释”和“插图”一应俱全,而“看注

释”和“看插图”这两大学习方法是学生理解这篇文言文的“钥匙”。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读和复现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观察“庭”的易错点,并

正确书写。

2.通过教师范读和借助停顿,有节奏、有趣味地朗读课文,运用看注释和

看插图等方法,大致讲清楚课文故事。

3.抓住“儿戏于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了解文言文状语后置的特

点以及“之”字的妙用,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4.借助人物背诵全文,结合故事的后续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教师范读和借助停顿,有节奏、有趣味地朗读课文,运用看注

释和看插图等方法,大致讲清楚课文故事。

难点:通过读好关键语句和联读等方式与现代文的不同点,感受文言文独

特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板贴

【学习过程】

课前小游戏:看图猜故事

1.依次出示三幅图片(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凿壁偷光)。

2.学生抢答说故事名称。

3.发现共同点:三个都是古代的儿童故事。

【设计意图】利用小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看图回忆旧知,顺势引题,也为

结尾拓学做铺垫。

导入:明晰历史,挑战学习

1.知历史:老师通过看注释知道这篇文章选自700多年前的一本书——《宋

史》,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至少已经有——700多年了。

2.挑战学:今天要学700多年前的故事。有难度,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以身作则初步渗透“看注释”的学习方法,同时营造历

史的距离感,鼓励学生挑战学习,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板块一:书声琅琅,读好古文

1.出示第一组词:登瓮击瓮

(1)指名读,读准“瓮”的后鼻音

(2)放进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指名读。

(3)范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停顿,指名读,齐读。

2.出示第二组词:弃去、持石、水迸

(1)小老师带读词语

(2)分步放进句子

第一步:指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放入停顿(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指名读,齐读。

第二步:加大难度,放入“水迸”,指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3.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类识词,逐句读好,逐步读好,最后读全文,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提高课堂效率。

板块二:习得方法,读懂古文

1.认识瓮,学方法

(1)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2)拓展瓮,朗读和积累新“瓮”

用途广泛:水瓮、米瓮、油瓮、酒瓮

成语故事:瓮中捉鳖、请君入瓮

2.看插图,认人物

(1)校对人物:瓮的周围就有一孩子,刚才让你们划出文中的人物,你

划出来了吗?(指名说人物)你看老师也把他们全部划了出来,跟老师校对一

下。

(2)认识人物,出示学习活动要求

(3)师生配合读全文(师读人物,生带着想象读其它)

3.用方法,说故事

(1)忆方法,说故事:人物对了还不够,还得借助人物,用现在的话来

讲讲这个故事,有困难了请谁帮忙?(注释、插图)

(2)指名说故事。

(3)出示表格右侧整个故事,两相对比,体会文言文的简洁。

【设计意图】以“认识瓮”为契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

习方法,为后续说好故事提供了抓手,同时“拓展瓮”,积累词汇。

板块三:边玩边读,趣读古文

儿戏于庭

1.书写“庭”字

(1)引出“庭”: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故事,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

这个故事发生在?(庭院里)

(2)师范写,生书空

提醒:①注意笔顺,先写“广”,最后写“廴”;

②注意关键笔画:第二横略长。

(3)翻开作业本,写两个。

2.趣读“句式”

把“庭”字送进句子读。

(1)文言文说“儿戏于庭”,用现在的话就是——“一孩子在庭院里

玩耍”。

(2)关注标红的地方,发现不同:现在喜欢说在哪里干什么,古人偏偏说

干什么在哪里。

(3)联读体会:依次出示和诵读“儿童放纸鸢于村外”和“黑白二猫斗于

屋上”

(4)模仿运用:有了这个发现,你们也会写。(出示:儿于。)

(5)朗读积累: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有个孩子爬上瓮跌入了水中,

情况非常的——非常的——(紧急、危急)。从开心到危急(儿戏于庭,一儿

登瓮,足跌没水中),谁来当当朗读小能手,把心情的变化读出来。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认识“之”

(1)点亮“之”字:同学们,这个“之”,在文言文代表很多东西。你知

道它指代的是什么吗?(瓮)

(2)变换句子对比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瓮),体会不同。

(3)发现“之”的妙用:“之”是文言文中的一大功臣,一个事物在一句

话里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常常要把它换成“之”,这样读起来更舒服。

2.认识“司马光”

(1)拓展联读:同学们,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司马光的镇定和勇敢,

有位作者发挥想象把这句话改编成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发现:司马光比其他小朋友更(勇敢、机智、冷静)

(3)指名读,男女生读、站起来做动作读。在体会中促进朗读,相机指导

语调(“持、击”要重读,体现勇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趣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状语后置的特点。变换用

字,体会“之”字的妙用。学生不仅读懂了司马光的形象,也为以后学习新的

文言文奠定基础。

板块四:背诵积累,拓展后续

1.将全部人物请到黑板上(“儿、一儿、众、光”)2.借助人物背诵

3.拓展故事后续: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1)出示解释:这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

(2)理解故事内涵,相机介绍司马光: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画下来,还要

流传下来,让700年后的我们看到?

预设:1.是儿童故事,有趣好玩2.学习司马光的优秀品质3.提醒小朋友注

意安全……

4.拓展儿童小古文:像这样被画下来的古代儿童故事还有很多(出示课前

小游戏的三个故事),它们也都有文言文版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儿童故

事。

【设计意图】认识了人物,也走进了故事,背诵全文就水到渠成了。拓展

《宋史·司马光传》后续,也使得本文的情感价值观浮出水面。

【板书设计】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825328671914.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3-08 13:28:0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