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西江月黄沙道中译文

更新时间:2023-02-22 11:57:05 人在看 0条评论

西江月黄沙道中译文

有机化学的结构特点-


2023年2月22日发(作者:北京青年观后感(通用6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

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

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中》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

友。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

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

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

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

来经过此岭。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

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

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

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

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显示全部

句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

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

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

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

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

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

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

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

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

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

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

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

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

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

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

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

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

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

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

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

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

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

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

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

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

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

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

“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描绘得

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

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

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

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

“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

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

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

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

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

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

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

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

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

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

“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

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

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

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

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

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

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

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

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

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

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

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

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

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

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

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

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

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

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

暗示性。

【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一抚使等职。任

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

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他的词风

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

句》。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

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

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

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

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一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

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

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

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

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

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

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

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

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

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欣喜若狂的程度

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

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全词笔调

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一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古典词作

句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说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

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

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

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

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

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

“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

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

二说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

“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

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

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

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

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

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

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

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

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说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

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

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说三点雨”滴落

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

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

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

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

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703822518202.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22 11:57:0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