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无处不在和比比皆是

更新时间:2023-02-21 22:18:08 人在看 0条评论

无处不在和比比皆是

一份关于母爱的手抄报-


2023年2月21日发(作者:中秋节日记200字)

[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论傲慢与偏见的

反讽艺术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1817)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

女性作家,其作品多以英国乡村为背景,描写当时中产阶级绅士淑

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成名作,也是

世界上流传最广、最久的名著之一。这部小说不仅有深刻的思想

内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着极其鲜明的

特点,即一针见血、让人回味无穷的反讽手法。可以说,《傲慢与偏

见》是奥斯丁借助反讽手法精心雕琢的艺术精品。作为一种重要

的艺术手段,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不仅表现在富有讽刺意味的

语句中,还渗透于小说的每一个层面上。本文试从小说的主题、情

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二反讽

“反讽”(irony)源自希腊语,原为希腊古典喜剧中的一种角类

型,即“佯装无知者”,后来演变成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文学批评中,

反讽又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

发生了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言非所指。Abrams认为,反讽包括言语

反讽(verbalirony),情景反讽(situationalirony),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稳定反讽(stableirony),浪漫反讽(romanticirony),宇宙反讽

(cosmicirony)等,可见反讽类型的复杂性和用法的多样性。

杨钧从功能角度把反讽分为四种类型:言语反讽、情景反讽、

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言语反讽含有比喻之意,往往是说话者表

面上所说的和其实际所指的正好相反,小说作者的真实意图含而

不露;这种反讽陈述通常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评价,但在整

个语境中却暗示说话者的另一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态度或评价。

言语反讽表现在语言的表层,在小说的叙述、描写和对话中都能

运用,主要起含蓄的修辞作用,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情景反讽则从

语言层面扩展到小说的一个个独立的情节与场景中。情景反讽通

常表现为作者与读者了解目前或未来发展的形势,而小说中的人

物却浑然不知,因而作出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举动,结果事与愿

违;而结构反讽则是从小说的整体结果入手,引进一种能含有两重

意思的结构特征来贯穿作品的始终。结构反讽常见手法是创造一

个不正常的叙述者,他的反常总是导致人物对各种事物作出奇怪

的解释,读者了解作者的讽刺意图并因此得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而

当事者却不知道。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

1言语反讽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

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当读者初次读到这句话的

时候,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人总是寻他们的另一半。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却是此处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指一位单身女

性在追求有钱的男士。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读者读到小说的一

半时,他们就会发现这条所谓的“举世公认的真理”仅仅是针对班

纳特太太一个人的。叙述者运用反讽,对班纳特太太等以嫁女儿

为生活目的的庸俗势利的人物进行了嘲讽,因为班纳特太太本人

认为她应当将她未出嫁的女儿嫁给有钱的单身男性。此处的讽刺

意味在于:事实上只有她一个人这么认为。而奥斯丁将这句话说

成“一条举世公认的真题”,既反对又统一,同时还留给读者很多想

象的空间,使他们在思考小说的主题同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

愉悦。

在小说中,这种表面上漫不经心实则别有深意的反讽语言随

处可见,并对几个喜剧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凯瑟琳

夫人的描写:

“只要哪一个佃户不顺服、不知足或穷得活不下去,她就亲自

出马到村子里去调解纠纷、压制怨言,把他们骂得恢复太平与富

足!”

她请客人吃饭,饭前“打发”客人到窗口去欣赏风景,饭后要大

家“聆听”她“断定”第二天的天气会如何,这些叙述巧妙地反讽了这

个老太婆的自大与专横。

类似此类的充满反讽意味的语言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作者似乎总是以嘲讽的眼神打量笔下的每个可笑的人物。而反讽

语言则使她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耐人寻味。

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反讽意义还体现在整个

故事的情节上,并由数位不同的女性追求“有钱的单身汉”反映出

来。此外,小说的开篇也为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若看小说的开篇,读者会以为这是一篇哲学文章,但事实却是对普

通社会生活的描述。因此,这句话的叙述风格和其最终的含义之

间存在着反讽。

2戏剧反讽

在戏剧反讽中,读者或观众知道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所不知

道的事情,他们对同一场景或行为有不同的理解,通常是读者对真

实的情景知道得更多。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对话富有一系列的

戏剧反讽。在小说开始,达西拒绝了宾利提出的与伊丽莎白跳舞

的提议,他说:

“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

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别人冷眼看待的小。”

而他的话恰好被伊丽莎白听到了,加上她之前对达西的印象,

所以她进一步断定达西是个傲慢的家伙。其后,随着他们之间对

话次数的增多,达西开始被伊丽莎白深深吸引。尽管读者知道达

西的心理变化,但伊丽莎白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她对达西仍抱有

偏见。因此,在另一个宴会上,当威廉姆爵士介绍他们彼此认识并

请他们跳舞时,伊丽莎白会马上反驳道:

“确实我一点也不想跳舞,我请求你不要认为我在恳求一个舞

伴。”

此后,尽管达西坚持要跳舞,但伊丽莎白仍坚持她的立场。因

为她不知道达西的心理变化,仍认为达西很傲慢且瞧不起她,并根

本不想同她跳舞。她之所以拒绝与他跳舞: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

己,不想再次被侮辱;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对达西仍抱有怨恨。

3情景反讽

小说中的情景反讽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达西和伊丽莎白、

宾利和简、柯林斯和夏洛特的爱情和婚姻上。达西和伊丽莎白的

婚姻是小说中最成功的一桩婚事,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情景反讽:

起初两人似乎并不彼此吸引,可是最后却相爱并结婚。在传统小

说中,男女主人公多一见钟情,而《傲慢与偏见》的安排却截然相

反,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可说是对19世纪传统小说的

模式反讽。

小说开始,达西和伊丽莎白彼此厌恶并排斥对方。一方认为

对方傲慢,另一方则认为对方带有偏见。但在一次次的相遇中,伊

丽莎白以自己的机敏、诙谐吸引了达西,在压抑了很久以后,达西

向伊丽莎白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向她求婚,但他的这次求婚却遭

到了拒绝。这种情景的安排和拒绝的结局正是奥斯丁对当时上层

社会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一种反讽。

在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交往过程中,情景反讽也随处可见。宾

利小表面漂亮迷人,实则傲慢狭隘,她多次阻扰宾利和简,并为了

讨好达西说出很多做作的话语。例如,她不喜欢阅读,却在达西面

前装腔作势,捧着书本呵欠连天还说阅读是令人愉悦的消遣活动。

奥斯丁采取了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宾利小

的性格。

而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是对这部小说开头那条真理的又

一反讽,奥斯丁对于柯林斯这个人物始终都是充满讽刺意味的。

在小说中,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反讽,他的求

婚词充满了滑稽的口吻,可谓是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的充分结合:

“我差不多一进屋子,就挑中了你做我的终身伴侣……在我还

控制得住我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先谈谈我要结婚的理由,更要谈一

谈我来到哈福德郡择偶的打算……”

没有谁的求婚会像他这么滑稽,他的求婚可说是一出闹剧,作

者的反讽之意不言而喻。在遭到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后,狼狈不

堪的柯林斯为了颜面不得不一个借口下台:

“我想只要令尊令堂做主应承了我,你就决不会拒绝。”

柯林斯求婚过程中的情景反讽非常鲜明,作者和读者都知道

伊丽莎白会拒绝他的请求,只有柯林斯本人认为他会成功。求婚

结果与求婚者的想法完全相反,作品也由此达到了反讽的目的。

4人物塑造的反讽

作者在塑造小说中“最可爱的人物”――伊丽莎白时运用了

充分的反讽彩。伊丽莎白是书中最出众的人物,她聪明、活泼、

大方,在她所处的那个充满了愚人的世界里,是唯一一个“有理性

的人”。尽管如此,她也未能避免那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的影响:参

加了宾利的舞会,并受到达西的冷落。这是对她“未能免俗”的嘲讽。

当她拒绝达西的求爱时,她振振有辞对其大加指责,荒谬可笑而不

自知,显然是对她“陷于偏见”的嘲讽。其后,她经历了克服偏见的曲

折过程,在达西再次求婚,两人沟通后,才消除了偏见,收获了爱

情――这个过程和结局,喜剧性地嘲讽了这个“有理智的人”克服

偏见是何等不易。

此外,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还塑造了许多喜剧性的人物,

他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纳特太太这个人

物形象。作者在对她进行叙述和描写时,不遗余力地发挥了自己

的反讽才能。小说伊始,班纳特太太便如漫画人物般入场,“智力贫

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其生平大事就是“嫁女儿”。作者对班纳特

太太的描述还体现在她的浅薄与俗气上:她只认得钱和钱所带来

的物质利益,对女儿的教育乏味无方。由于伊丽莎白没有继承她

的浅薄与无知,因此在性格上母女二人格格不入。但当她知道女

儿竟然和阔气的达西成为恋人时,不禁惊喜万分。小说的发展顺

应了班纳特太太那句真理式的陈述,在小说结尾时,这条举世公认

的真理被证实了,这无疑是奥斯丁最有力的一次反讽。

小说中最糊涂、自相矛盾的角要数柯林斯了。他盲目自信、

装腔作势、扮演着想象中的角,但在凯瑟琳夫人面前又表现得

非常自卑,两种性格相比起来,显得十分滑稽。他尚未出场,就已在

信中透出十足的酸气和市侩气;他那笨拙、累赘而又装腔作势的

口气把整个人的狭隘愚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居高临下,宣布自

己准备娶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其继承财产而对班纳特一

家的损害。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的一番表白,像宣读布道文

一样虔诚而有条理,但也显得特别乏味和令人作呕。而最具讽刺

意味的莫过于他在求婚失败后与班纳特太太在客厅相会的那一

幕:尽管伊丽莎白用最明白的语言拒绝了他,但柯林斯却仍认为

“这不过是妇女照例说说罢了”,而班纳特太太更想象不到女儿会

违背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拒绝了求婚者。在自以为是中,两个愚

人互相祝贺起来。

四结语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大师”奥斯丁深刻且形象地运用了

她的反讽艺术,嘲讽了她那个时代的四种婚姻和典型的人物特点,

并阐述了她的婚姻观:爱情与婚姻应当不仅与两个人的财产和社

会地位联系起来,同时还应当建立在两个人的理智与情感之上。

小说通过对四起婚姻和人物的塑造,出乎意料地兑现了卷首的那

条“真理”,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部小说的反讽之一。小说

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而这也正是奥斯丁作品

经久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698908814821.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21 22:18:0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