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王戎写的最著名的作品

更新时间:2023-02-21 22:02:30 人在看 0条评论

王戎写的最著名的作品

叶的别名-


2023年2月21日发(作者:九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范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与反思(优选3

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戎、尝、诸、竞、唯”等字,指导书写“戎”。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背诵

课文。

3.结合故事情境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学习王戎聪慧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

02

教学过程

一、看画面,猜人物,导入新课

图片

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画面。

请学生猜出相应的人物,说一说这些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南朝有一个叫刘义庆的文人组织编辑了一本书——(出示《世说新

语》封面照片)。这本书里就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名人故事。关于这本

书,你还知道哪些信息?请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学习一篇出自于《世说新语》的小古文。

(板书课题)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思考题目中的“取”和“道”分别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的意思是:

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请同学们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多种诵读正字音,通句子

1.出示原文,从字数上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凝练。结合过去对小

古文的学习,回忆一下,小古文这个“小”字如何理解呢?

2.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书,小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做好标记,可以

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

学习古文,第一步读很重要,读通了,离读懂就不远了。

(3)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来。看老师给的提示,按这

个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出示)

图片

(4)生自读古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关注字音和停顿,并给予评价。

(5)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故事讲述法疏通文意

图片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戎。

认读“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王戎的资料。

(1)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七岁就已经小有名气,长大后还成为“竹

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是当时的七位著名文人,常常相约在竹

林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王戎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2)指导书写“戎”。

①它由两部分组成,“戈”是一种兵器,“十”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

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书写时注意,“戎”是右上包

围结构,斜钩要长一些。

②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作品,集体评议。

(3)王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借助注释,试着理解第一句。

①故事中的王戎只有7岁,和大多小朋友一样很贪玩。谁来读一读第

一句话?

②抓住关键字“尝、诸”理解句子。特别强调“诸”的读音。

③试着讲一讲第一句话的含义。

2.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7岁的王戎,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我们在具体的语句中慢慢

体会。

(1)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

里的“折”是多音字,读哪个音需要根据具体含义来确定。

(2)出示“折”的两个读音及含义。(“zhé”,表示压弯了。)

①请一位同学读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其他同学思考:这里有一处鲜明的对比,你发现了吗?

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

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③加入合理的想象,试着讲一讲故事的起因。(提醒学生可以在“多

子折枝、竞走取之、不动”三处作扩充,使情节更饱满。)

(3)讲述故事经过。

①出示多子折枝的画面。同学们吃过李子吗?谁能形容一下李子是什

么味道?当你看到这样的一树李子,有何感受?

②当绝大多数人都垂涎欲滴的时候,一个冷静的声音说:“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

③齐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④王戎这么说,有何依据呢?抓住关键词“道旁、多子”,说一说自己

的体会。

⑤从这里,你感受到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细心观察、理性

分析)

⑥由此可见,生活中的细心观察、理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

的决定。自己试着讲一讲这部分内容,需要老师帮助就举手。

(4)讲述故事结尾。

过渡: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好像还有点意犹未尽,于是有了这

样四个字:取之,信然。

①这句话只有四个字,一起读一读。理解意思。

②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对的,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去赞美王戎,你

会用哪个词?(板书:理性智慧)

(5)这是7岁的王戎留给我们的故事,相信他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

了大家的心里。那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3.指导背诵。

(1)背诵:相信这则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里,勤于思考、

爱动脑筋,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判断是一个好习惯,正因为如此,

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做了相当于宰相这样的官职,能力来源于智

慧。

让我们带着对王戎的钦佩之情试着背一背课文吧?可以看提示。

(2)背诵是帮助我们积累语言、提高语文学习力最直接的方式,同

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式积累更多的优秀文字。

四、阅读智慧故事,提升思维品质

王戎小小年纪就能道出“苦李”的真相,他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

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另一篇《杨氏之子》,自己读一读。

1.生自读。

2.谁读懂这篇小古文的意思了?四人小组互相交流,选派代表在全班

汇报。

3.如果让你发挥想象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你觉得可以在哪儿添加自己

的想象呢?

4.你喜欢杨氏之子吗?结合对小古文的理解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希望

同学们能将这些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的小古文一直读下去,让我们在

学习小古文的路途中继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与反思第2篇】

目标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

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

重点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

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

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

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

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

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来学习。这里由之前的知识

文言文引入,说说这两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明确今天要学的也是文

言文,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引入简单小故事,

引入本课,导入自然,流畅。

新课

教学

()分钟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

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

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

“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

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

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

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

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与反思第3篇】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②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此必苦李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王戎聪明、善思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结合注释、看插图、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和句

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②难点: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王戎善思的品质。

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

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如本文习题: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答: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

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

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

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

如此。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李树长在道路边,通常情况下,有果实很容易被路过的人摘了吃。

可这棵李树却依旧果实累累,说明路过的人虽然都看见了李子,却没

有人摘,可见“此必苦李”。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之前的现代文大为不

同。它就是小古文,是我们古代采用的一种文章形式。它篇幅短小,

词语理解跟我们现在有很大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出自《世说新语》

的一个小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王戎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他呢,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有些同学不服气了,ei,

我也很聪明哪!那大家也和他来比一比吧,看看如果你遇到故事里的

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初读课文:

提问: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古文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古文讲一讲。

3、精读课文:

提问1:王戎为什么不摘取路旁李子树上的李子呢?

提问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同学们,这篇小古文写了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

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

子是苦的故事。从中,我们也知道遇事要多观察,思考之后再做决定,

不要盲目跟从。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wenzhang/167698815014756.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21 22:02:3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