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15阿哥是谁
dnf死机解决方法-
2023年2月17日发(作者:新产品推广策划书范本(精选6篇))
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四阿哥最后结局是怎样了?让所有⼈出乎意料
晚年的⼗四阿哥允禵画像
乾隆登基不久,将作为曾经与其⽗不相上下“抚远⼤将军”康熙第⼗四阿哥允禵被宣布不再圈禁,并被封为奉恩辅国公,
这年他48岁。
这个“⽼⼗四”作为雍正同母弟弟,乾隆亲叔叔,终于在⼗三年的囹圄中看到了久违的⽇光。令⼈没想到的是,⽼⼗四不
光未能如⼋阿哥、九阿哥那样悲惨狱中之死,相反在其侄⼦掌握帝国最⾼权⼒后,竟然不断获得政治地位。
乾隆⼗三年(1749年)⼜将其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虽然年岁渐⽼,经历过风云跌
宕的帝国⽃争之后,这个⽼⼗四已经泰然地过上了得来不易的平静⽣活,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万两,并赐谥“勤”。
在康熙的众多阿哥们,这个⼗四阿哥让康熙⾮常疼爱。由于从⼩在政治环境⽣活,⾃然⽽然地参与或⽆形之中塑造了⼀
种进取争夺的思想。在数位阿哥因争夺储位接连失败后,⽼⼗四开始⼴泛联络各派势⼒,包括主动联络康熙⾝边重⾂李
光地,“待以⾼座,呼以先⽣”,这种营造的舆论氛围博得了⼀时赞誉,甚⾄⼀度流传“⼗四爷虚贤下⼠”的赞誉。对于当时
激烈争夺的敏感时刻,稍有政治常识的⼈都会判断出,这个⽼⼗四“颇有所图”《⽂献丛编》
康熙晚年画像
历史仿佛也要给这个⽼⼗四⼀个表现的机会,西北战事迅速恶化,接连出现准格尔⼊侵西藏事件。康熙接到战报后不⽆
悲凉地说:“我年⽼了,⾎⽓衰弱,把这个时期拖延下来,若是年壮时,早就把他们平定了,于是将战报下发给诸位皇
⼦观看。”《清世祖实录》
康熙五⼗七年的⼗⽉⼗⼆⽇,康熙下达了重要的⼀个决定,任命四⼗阿哥允禵为抚远⼤将军,率重兵直驱西藏对付准格
尔部队的指令。⼋天后决定任命年羹尧出任四川总督兼巡抚,作为后⽅战略供给。允禵驻扎西宁,此刻春风得意马蹄
轻,他直接统帅驻防新疆、⽢肃、青海的⼋旗、绿营兵和当地蒙古⼈部队,号称30万⼤军,并且把⾃⼰的名字也改
成“胤禎”,与其四哥“胤禛”⾳同,以⾄于容易成混淆。
为了给⼗四阿哥加持和权威,康熙在给青海各地驻防军官下旨说:“⼤将军王是我皇⼦,确系良将,深知有带兵才能,
故命掌⽣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将军王指⽰,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训⽰⽆异。”《清圣
祖实录》为了全⼒配合⼗四阿哥,康熙更换了五位⼋旗都统,以便于胤禎⽤兵得⼼应⼿。
⼤将军王⼗四阿哥影视形象
两年后,⼗四阿哥胤禎帅军从西宁移驻穆鲁乌苏,管理进藏军务,居中调度。⼏个⽉后迅速恢复了西藏社会秩序。作为
前线统帅胤禎⽴了⼤功,康熙得知后命⽴碑⼏年,在碑⽂中赞颂⼤将军胤禎⾃进兵平乱以来的功绩。
在康熙六⼗年(1721)⼗⽉,⼗四阿哥回京述职,康熙为表彰其功绩,下令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率领内⼤⾂出郊迎
接,康熙并且对其奖励外,并进⼀步对其提出西北⽤兵战略思想,没多久⼗四阿哥再度回去西北前线,没想到这是⽗⼦
最后⼀次想见,也正因此,埋下了⼗四阿哥功败垂成的伏笔。
⼗四阿哥由于军功,愈发对储位表现出强烈的觊觎,虽然远在西北,却到⼀个算命的⼤忽悠,吹捧他“⽆武当权,贵
不可⾔,将来丁⾣九五之尊,运⽓到三⼗九岁就⼤贵了。”《⽂献丛编》32岁⾎⽓⽅刚的⼗四阿哥听到这⾃然更加跃跃
欲试。早在第⼀次离京之前,为了争夺储位,对京城形势很是惦记,他对胤禟说:“皇⽗年⾼,好好⽍⽍,你须时长给
我信⼉”、“皇⽗但有⽋好,就早早带信给我。”在西北⽤兵顺利之时,在各种局势对其有利之际,仿佛下⼀步⽔到渠成。
只不过,当康熙猝然去世的不久,⼗四阿哥所有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在其四哥胤禛成为雍正帝后,迅速掌控政局,⽴
即命辅国公延信飞驰⽢肃军营,接管⼗四阿哥⼤将军印信,⼜命令陕川总督年羹尧协理军务。并要求⼗四阿哥胤禎迅速
回京吊丧,当⼗四阿哥千⾥返回京城后,⼤局已经,唯有失声痛哭其⽗,更是痛哭⾃⼰的机遇。
没多久,雍正便列举其⼗四条罪状,说他性格狂悖,在军中有种种不法⾏为,要将⽼⼗四“即政典刑,以为万世⾂⼦之
炯戒”。由于雍正⼼底知道这个⽼⼗四的罪状⼤多都是莫须有,最后从轻发落,将其名字改回允禵,在祖陵处囚禁起
来,⾄此曾经不可⼀世的⼗四阿哥彻底跌⼊到政治⾕底。
康熙阿哥们的影视形象
雍正⽽后⼜不得不对此事件进⾏必要的舆论解释,他在《⼤义觉迷录》中说:“皇⽗叫允禵出征,就是为了把他放在最
远边陲。不知道内幕的⼈以为是对他进⾏试炼,将来定为储位。于是他⾃⼰也⽣出觊觎之⼼。全国⼈都知道皇⽗年⾼体
弱,假如真叫他继承⼤统,怎么会⼜把他放那么远的地⽅呢?世间岂有这样的道理。”并指责⽼⼗四“妄⾃尊⼤,种种不
法,我朝⼤将军如此⾏事者,从未之闻也。”《上谕内阁》
直到他的侄⼦乾隆继位,这个叔叔才借着侄⼦的光重新获得终⽣,只不过多年的囚禁早已将昔⽇的“抚远⼤将军”的意⽓
磨平,在栏杆拍遍的政治风光的背后,他已经对乾隆的所有补偿毫⽆兴趣。此后他很少与外⼈来往,偶尔有⼀些活动也
只限于和尚和道⼠,所谈论的内容也⽆⾮禅道。
乾隆⼆⼗年(1755)康熙⼗四⼦终于⾛完了跌宕⽽⼜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