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十大教堂
重阳节是纪念什么-
2023年2月17日发(作者:己亥杂诗的原文及翻译)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著名教堂。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
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
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
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基
着手设计穹顶。
别名
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圣母百花大
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diSantaMariadel
Fiore),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的第一
个标志性建筑,其圆顶直径达50米,居世界第一,是世
界第四大教堂,意大利第二大教堂,能同时容纳1.5万人
同时礼拜,教堂的附属建筑有洗礼堂和乔托钟楼。建于
1296-1436年。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
佛罗伦萨大教堂
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
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
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设计师布鲁内列斯基
布鲁内列斯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了当时先进的
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
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经
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
构。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
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
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1420年,
在佛罗伦萨政府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
筑师参加的会议上,他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年动工
兴建,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1470
年采光亭完工,但布鲁内列斯基前此于1446年去世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内列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
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
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仿佛整
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他不光是一个建筑天才,也是
一个谋略家,他知道一个对手随时想抢走他的设计单,所
以他不留下任何图稿,让整个工程变成他一个人内心的秘
密。事实上,后来有人尝试替代他,却不知如何建造下去。
还一度把他关进牢里,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1436年教
堂落成时,连教皇也惊讶于这个“神话穹顶”。他的墓
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
外形结构
整个教堂装饰华丽。教堂的右侧有高85米的钟楼用
托斯卡那白、绿、粉花岗石贴面。
佛罗伦萨大教堂一角
属于佛罗伦萨哥特式建筑风格。
楼内有370级台阶,可登高俯瞰全城。教堂的边上还
有一座八角型的洗礼堂,青铜大门上雕有著名的的“天堂
之门”。是基贝尔蒂(Ghiberti)花费21年的杰作,将“旧
约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成十个画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
次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他的兄弟亚伯;
挪亚醉酒和献祭;亚伯拉罕和以萨献祭;以扫和雅各;约
瑟被卖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败;菲利士人的
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浮雕分别镶嵌在铜门的框格内,
现在的门上的作品是复制品,原件在大教堂的博物馆展
出。
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内径为
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腊式圆柱的尖顶塔亭,
连亭总计高达107米。巨大的穹顶依托在交错复杂的构架
上,下半部分由石块构筑,上半部分用砖砌成。为突出穹
顶,设计者特意在穹顶之下修建一个12米高的鼓座。为
减少穹顶的侧推动,构架穹面分为内外两层,中间呈空心
状。大教堂建筑的精致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古罗马和拜占
庭建筑,其穹顶被公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
作品,体现了奋力进取的精神。
大教堂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始建于1296年,
建成于1462年,当时正是佛罗伦萨的繁盛时期。教堂平
面呈拉丁十字形状,本堂宽阔,长达82.3米,由4个18.3
米见方的间跨组成,形制特殊。教堂的南、北、东三面各
出半八角形巨室,巨室的外围包容有5个成放射状布置的
小礼拜堂。
整个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穹顶,仅中央穹顶
本身的工程就历时14年,完成于1434年,顶高106米,
由当时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勃鲁涅斯基设计,穹顶的基部
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径达42.2米。基座以上是各面都
带有圆窗的鼓座。穹顶的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
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穹顶内部原
设计不作任何装饰,后来瓦萨里和祖卡里(1572~1579)
在里面画了壁画。屋顶灯亭也是由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
连灯亭在内,教堂总高为107米。穹顶内还陈列了米开朗
杰罗雕刻的圣彼德像和约20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最后的
审判》。同时,人员可以登464级台阶通过环廊到达穹顶
内部。从这里还能眺望佛罗伦萨的街景。在教堂的地下有
大圆屋顶的设计者布鲁内莱斯基之墓。
在中央穹顶的外围,各多边形的祭坛上也有一些半穹
形,与上面的穹顶上下呼应。它的外墙以黑、绿、粉条
纹大理石砌成各式格板,上面加上精美的雕刻、马赛克和
石刻花窗,呈现出非常华丽的风格。整个穹顶,总体外观
稳重端庄、比例和谐、没有飞拱和小尖塔之类的东西,水
平线条明显。
除大教堂以外,整个建筑中的钟塔和洗礼堂也是很
精美的建筑,钟塔高88米,分4层,13.7米见方;建于
1290年的洗礼堂高约31.4米,建筑外观端庄均衡,以白、
绿大理石饰面。
教堂侧面有两扇十分壮观的大门:北面是十五世纪的
曼多尔拉门,南面是十四世纪的卡诺尼奇门。
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长153米,宽38米,可同
时容纳一万人,教堂的外立面到1587年仍未完成,为完
成这一工程,举办了多次竞赛招标,约三个世纪后才于
1871年选中建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于1887
年竣工,用的是卡拉拉的白大理石、普拉托的绿大理
石和玛雷玛的粉红大理石,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精美。
历史回顾
佛罗伦萨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它
其实是一组建筑,由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位于
今天佛罗伦萨市的杜阿莫广场和相邻的圣·日奥瓦妮广
场上。
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
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
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乔凡尼·美第奇出
资建造新的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于1436年建成。1496年才最后完工。这里曾经是佛罗伦
萨共和国宗教中心。
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世界上庄
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用白
,粉红,绿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的美丽教
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
尽致。
穹顶设计:这座教堂大圆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
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
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
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於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
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
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
米,最大直径45.52米。这座穹顶的历史意义是:第一,
天主教会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顶看作异教庙宇的形制,严加
排斥,而工匠们竟置教会的戒律于不顾。虽然当时天主教
会的势力在佛罗伦萨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高
的觉醒,才能这样做。因此,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
神专制的标志;第二,古罗马的穹顶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顶,
在外观上是半露半掩的,还不会把它作为重要的造型手
段。但佛罗伦萨的这一座,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
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全部表现出来,连采光亭在内,总高
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这在西欧是前无古人
的。因此,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第三,无
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施工上,这座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
大的,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16
世纪的传记作家、建筑师瓦萨里热情地说,这个穹顶同四
郊的山峰一样高,老天爷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
闪电轰击它,但它屹立无恙。穹顶是文艺复兴早期建筑
的代表作,也是佛罗伦萨城市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它把文
艺复兴时期的屋顶形式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
来了,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堂内作品佛罗伦萨大教堂不仅以其建筑闻名,而且也是一
座藏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珍品的博物馆。收藏的珍品
中有意大利雕刻家多纳泰罗的作品《先知者》雕像,这是
多纳泰
佛罗伦萨大教堂
罗于1423~1425年在大教堂的钟楼凹龛上雕刻的大理石
像。先知的头光秃着,虽其貌不扬却极富智慧,他略微低
头,似乎在向观众述说。
大理石浮雕《唱歌的天使》是意大利雕刻家戴拉·罗
比亚的作品,这是他于1453年在大教堂内唱诗席上雕刻
的。几位天使身着大众服装,既无神圣光环又无背部翅膀。
前面两位天使摊开赞美诗,互相搭肩正齐声高唱赞歌,其
态度庄重但气氛亲切。
意大利雕刻家狄·盘果约1420年在大教堂侧门上雕
刻了《圣母升天图》。大教堂内陈列着各种绘画,其中有
一幅1465年画的但丁像。许多画家在此学习人体的透视
画法和各种姿势,其中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伯鲁涅
列斯基、但丁、马基雅弗利、伽利略等一代历史巨人。这
些绘画被称为人体的百科全书。大教堂旁有一座巍峨的大
钟楼,由各大理石砌成,颇为壮观。登上钟楼,可饱览
佛罗伦萨市区风光。
穹顶:意大利佛洛伦萨大教堂穹顶于1420年至1436年间建
造,虽然横跨长度为140英尺(约42米),但此穹顶在建造时
并没有使用可支持的框架。建筑工程师菲利普·布鲁内莱斯
基在设计建造该穹顶时曾大胆预言,无需任何内部脚手架,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他发明了一种全
新的方式——分担圆顶周围的荷载,所以圆顶不会分裂。他
还将一些石头和铁紧密粘合在一起,形成锁链,并用人字斜
纹砖堆砌保证了圆顶不会开裂。
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领受的第一项建筑任务是佛罗伦萨的
育婴堂?(1419-1445)。它长长的券廊在佛罗伦萨拥挤、弯
曲的
穹顶剖面图
街道上非常少见,其8米高的拱券更是让人一见难忘。建筑
物高贵而素净,没有使用大理石镶嵌作为装饰。它的柱式
和柱头使其成为佛罗伦萨第一座让人清楚联想起古典时期
风格的建筑。
其后各项任务接踵而来,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圣母百花大教
堂的穹顶(1419-1436)以及圣洛伦佐教堂的圣器室
(1421-1440)。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复杂历史无须赘述,需
要提的是在1418年只剩下穹顶还没有开工。当时的难题在
于上个世纪教堂设计出来后,没人知道应该怎样建造这个穹
顶。这个穹顶比罗马万神殿的穹顶还要大,而且自万神殿以
来再没有建过更大的穹顶了。
由于城市贵胄们禁止使用扶壁,而且没办法搭建够高、够坚
固的脚手架(也没有足够的材料),所以不知道这么大的穹
顶怎么能造出来,甚或仅让它不塌下来已经很难办了。必
须考虑的还有,当时静力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所使用的
灰泥需要几天的时间才会凝固,因此要靠脚手架提供很长时
间的支撑。
1419年,羊毛商人行会举办了一场竞赛来征集建筑方案,
主要的竞争者又是吉贝尔蒂和伯鲁乃列斯基。这一次,伯鲁
乃列斯基获胜并获得委任。
圣灵大教堂中殿,1441-1481
穹顶、采光亭(建于1436-1450)及耳堂(建于1439-1445)
占据了伯鲁乃列斯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伯鲁乃列斯基的
成功毋庸置疑归因于他的技术和数学才能。穹顶的建造使用
了400多万块砖。
为了将建筑材料运送到高处,他发明了一种起重机,这明显
是受到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的描述所启发。书中描写
了公元一世纪兴建万神殿和戴克利先浴场这类大型建筑时
用到的机械,而这些建筑在伯鲁乃列斯基的年代,他仍能亲
眼所见。为防止他人剽窃自己的成果,伯鲁乃列斯基为起重
机申请了专利。伯鲁乃列斯基还凭借其发明的一种运输船获
颁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专利权。
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圣洛伦佐教堂(1419-1480s)和圣灵
大教堂(1441-1481)都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而且人们
认为后者更符合他的设计理念。
关于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圆顶
“工程处诚招大教堂圆顶和拱顶结构(如土石内部骨架、
鹰架等)的设计制作者,以及施工所需的起重设施的建造者。
以上项目的模型都必须在9月底之前递交。任何人都可以参
加选拔,如经录用,酬金为弗罗林金币200枚。”
1418年8月19日,佛罗伦萨贴出这样的告示。
200枚弗罗林金币不少了,当时全城的首富、著名的艺术
赞助商美第奇家族,也不过80000块弗罗林金币,这种金币
重3.5克左右,足金。
这又是一场重量级的竞赛,其时意大利各地为了刺激文
艺,在各种社会工程中都采取竞赛的方面来招标,最著名的
一场要算1401年那场关于洗礼堂青铜门的招标的竞赛,最
后吉尔伯蒂赢得了合约,用了二十年时间方完成一对青铜大
门,在那场竞赛中,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最后败北。
而这场关于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的招标,又成为建筑史上
一次重要的较量,在这一次竞赛中,他终地打败了吉尔伯蒂,
获得了合约,设计与制造大教堂圆顶。
这个大教堂奠基于1296年,1355年,还只有正面和中殿
的墙垣成形,1418年,才开始认真地要盖拱顶,可见那时的
建筑态度多认真。1420年8月7日,这个世界第一的拱顶终
于开始修建了。
关于拱顶的建筑极成,我不多作介绍,因为网上便可以搜
到。
为运送材料,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牛力起重设
备,次年春制造成功,要运送重高32000吨的大理石、砖块、
石头和灰泥上去建筑圆顶。接着,他又制造了一座称为“城
堡”的可移动吊车。在起重设备上,他超出了他的时代300
年。
在十六年的修建圆顶的过程中,布鲁内莱斯基处理了许多
前所未有的建筑难题,诸如砂岩石链、木链、鱼骨形结构等,
制造过运送大理石的轮船厂“怪兽号”(遗憾的是初航便沉
没了)。此外,他一下与吉尔伯蒂等在建筑事物上明争明斗,
被陷害而入狱、义子卷钱而逃等事情一直在打击着他。
但1436年3月25日,经过140年建造之后,大教堂终于
迎来了首次献祭典礼。到了8月30日,一次专门为圆顶而
举行的献祭礼也开始了,来自腓索列的主教亲自爬上顶上,
砌上了最后一块石头。
十年之后,1446年4月15日,布鲁内莱斯基逝世,享年
69岁,而此前一个月,大教堂才为灯笼塔楼铺上第一块砖。
他差点就没见到这盛大的仪式,而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大教
堂的工地上工作的时间超过了他生命的三分之一。他享有安
葬在大教堂内的殊荣,葬在了大教堂南侧的墓穴里。
西塞罗曾说过:建筑师和农民、裁缝和金匠都是小手工业
者。但是在布鲁内莱斯基之后,因为这座大教堂圆顶的建成,
“使建筑艺术摆脱了下里巴人的境地,并使人们对建筑家们
的思想和智慧刮目相看。使这众人眼中的‘粗鄙低下’的机
械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变成了一门渊深的艺术和人类文化
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在他之前,‘天才’
从来没有用来赞颂过一个建筑家。”罗斯在《圆顶的故事》
中如此评述道。
这座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与建造的大教堂的圆顶,总重
37000吨,顶高107米,穹顶的基部呈八角平面形,平面直
径达42.2米,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建筑过程中没有使用过
鹰架。它是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
此后,再没有过比这更为雄伟的圆顶。
布鲁内莱斯基曾当过金匠,在珠宝制造方面是行家里手,据说它也曾发明了
第一台闹钟。西方的科技发展,与金匠与钟表匠有关,钟表匠人们与金匠们直接
催生了西方的现代科技。中国“水钟”等钟表的制作水平也很高,中国的珠宝匠
人也很机巧,但中国的科技却没有受益于这两种精密手工艺,这实在是一件奇怪
的事。库哈斯在给当代欧洲结构教父CecilBalmond的Informal一书作序时写
道:“建筑学的革命总是始于专业人士打破藩篱,变换自己的角……文艺复
兴早期,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建造中,布鲁乃列斯基从金匠转变为雕刻
家,又从艺术家转变为建筑师……”金匠出身的布鲁乃列斯基改变了佛罗伦萨
几百年来的天际线。也许我们已经习惯把布鲁乃列斯基和他的穹顶称为“文艺
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但艰难而复杂的建造过程告诉我们,比起人文美学上
的爱好,穹顶的真正意义,在于科学严谨的建造技术开创的时代,而对科学
进步的追求,也正是它足以引领文艺复兴运动,代表时代精神的原因。
来到佛罗伦萨像是一个猛子扎进了文艺复兴的星宿海,在这里,你可以
到但丁、薄伽丘、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马基雅维利……
但是走在佛罗伦萨的街巷里随时抬起头都可以看到的只有一颗闪耀的巨星
——布鲁乃列斯基,他的圣母百花教堂的穹顶犹如一把大伞在佛罗伦萨的市
中心撑开,它的庞大和高耸令人仰止。
佛罗伦萨这个译名是根据城市的拉丁语名字“Florentia”得来的,台湾
人口中的“佛罗伦斯”则译自英语“Florence”。我们还经常听到她另一个富
于诗意的名字——“翡冷翠”,出自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不仅诗意,
发音更贴近现代意大利语的“Firenze”,同时也更符合城市所在的托斯卡纳地
区青葱苍翠的基调。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进驻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修
筑大道、城墙、街市和神庙,一个城市的轮廓慢慢浮现。
Florentia,意为“百花之城”,以百合花为徽,这就是日后的佛罗伦萨。罗
马时代的佛罗伦萨航运、交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堪称托斯卡纳地区
诸城邦之首,盛及八百年。但随着北方蛮族频繁侵扰,古城繁华不再,终因
罗马帝国的沦亡成为逐鹿的战场。
公元10世纪,意大利诸城邦先后兴起,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佛罗伦萨也
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邦凭借沿海位置,通过地中
海贸易、航运和武力扩张,建立强大的城邦共和国。佛罗伦萨不临海,但她
独辟蹊径,选择制造业为立城之本,结合商业联动,带动早期银行业的发展,
创造出惊人的财富。经济的倚重使得手工业者取得了合法地位。他们以行会
组织代表自身的利益和政治立场,整个佛罗伦萨正是依靠大大小小的行会实
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和监督。唯一能控制它们的是基础雄厚的大家族,其中
最著名的无疑是银行业起家的美蒂奇家族,正是美蒂奇王朝的开创者——乔
凡尼·美蒂奇,委任布鲁乃列斯基重建圣洛伦佐大教堂,而他的儿子科西莫·美
蒂奇——第一位佛罗伦萨僭主,更委任布鲁乃列斯基进行圣母百花大教堂伟
大穹顶的建造。
洗礼堂大门之争
布鲁乃列斯基(FilippoBrunelleschi,1377~1446),一位佛罗伦萨知名
公证人的儿子,幼时受过文学和数学教育,热爱艺术,于1398年在丝绸艺术
工会注册,成为一名金匠。
1400年的黑死病夺走了佛罗伦萨1/5的人口,次年布料商人工会决定为
圣乔瓦尼洗礼堂铸造一对新的青铜大门,以慰天怒。圣乔瓦尼洗礼堂是整个
佛罗伦萨最受尊崇的建筑之一,建于7世纪,是一座白八角形罗曼风格建
筑,每个天主教家庭儿童——但丁、马基雅维利及美蒂奇家族成员均在此受
洗。包括布鲁乃列斯基在内的7名金匠和雕塑家参加了竞争。大门的主题是
旧约故事,要求以亚伯拉罕将独子以撒献祭的故事为题。
评审中,布鲁乃列斯基的作品很被看好,但结果是默默无闻的洛伦佐·吉
尔伯蒂在评选中胜出。他的作品具有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使用材料最少,
铸造得最薄,人物形象优美高雅;而布鲁乃列斯基的作品更富表现力,亚伯
拉罕和天使以充满张力的姿态并列在以撒扭曲的躯体前,对角线的构图也不
同于吉尔伯蒂成熟的哥特式构图。另一方面,吉尔伯蒂与布鲁乃列斯基的工
作方式完全不同,他不断向评审团里的艺术家、雕塑家广泛征求意见,丢弃
精细的成品,依照专家意见重新制作模型,甚至对外行评委的意见也十分重
视;而布鲁乃列斯基则几乎在与世隔绝的状况下工作,此后的四十余年中,
缄口不言和特立独行成了他工作的两大特征。评审团和市民们对两人的作品
难以取舍,只好提出折衷方案——由两人共同完成任务,布鲁乃列斯基要求
独自完成任务,被驳回后他就退出了角逐。此后的22年,吉尔伯蒂倾尽心血
铸造这对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堂之门”的青铜大门。而布鲁乃列斯基则放弃
雕塑工作前往罗马,一面靠制作钟表和珠宝为生,一面致力于研究古罗马废
墟。他胸怀两大志向,一是恢复古代优秀的建筑形式,一是到完成停滞已
久的佛罗伦萨最辉煌的建筑计划——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建造方法。
古罗马遗迹考察
15世纪初的罗马城饱受战争、地震和黑死病的折磨,曾经人口百万的“永
恒之城”已沦落为仅两万人、没有工业和贸易、破败萧条、危机四伏且乏味至
极的弹丸之地。帝国广场蒿草丛生,成了畜生成的“奶牛地”;斗兽场、庞
培剧场和神庙也成了采石场,青铜装饰在战争中被铸成武器;精美的雕像则
被焚制成生石灰或肥料……穿梭其间的多是各地的朝圣者和寻宝者。
布鲁乃列斯基和他的挚友,雕塑家多纳泰罗也像寻宝者一样在废墟中挖
掘,但他们不为古代勋章和金币,而是记录着古罗马遗迹的高度和比例。据
猜测,他是用一根直杆,以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来测量建筑高度的,此外还可
能用到了镜子:在被测物不远处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然后移动自己的位
置,直到从镜子的中央看到被测物的顶端,分别量出镜子与被测物、镜子与
测量者之间的距离,以及测量者的眼高,即可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算出被测
物的高度。布鲁乃列斯基运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等
罗马古典柱式的精确比例。1414年,人文学者波焦·布拉乔利尼才发现了维特
鲁威的《建十书》,于1486年在罗马出版。因此布鲁乃列斯基的发现可谓是
极具承前启的意
义。
布鲁乃列斯基还重新发现了为希腊、罗马人所知而在中世纪被湮没的直
线透视原理。他已经知道了在同一个平面上所画的平行线全都聚于一个单一
灭点的概念,以及观测者与被观测物体之间的距离与物象的大小之间关系的
原理,到了用平面图和剖面图加以辅助线画出透视图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这种用二维图画准确地重呈三维空间实物的手段,不仅使建筑设计成为可能,
而且在更多领域拓展了人类的思维。
布鲁乃列斯基对罗马人建造穹顶的技术青睐有加,他最感兴趣的当属哈
德良皇帝重修的万神殿,它硕大无朋的穹顶的顶点高度和直径均达到惊人的
43.3m,在建成后的1300年间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的穹顶。所有建造穹顶
的建筑师都无法回避的静力学问题,万神殿的建筑师同样也需要解决:庞大
的穹顶自身的巨大重量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侧推力和环箍效应。砖石及罗马
混凝土的承压能力对付穹顶重量并不是什么难题,但穹顶对下方砖石的侧推
力不容小觑,半球穹顶如果直接坐在地面上,则侧推力可以由大地承受,而
万神殿的半球穹顶坐落在22.5m高处,侧推力要靠下方墙体承受,所以穹顶
的基部,即水平应力最大处混凝土墙体的厚度达到了6.2m。墙体的厚度随高
度递减,墙顶厚度只有0.6m,同时穹顶中心开有“天眼”,上部混凝土骨料采
用更轻的浮石,甚至是中空的双耳陶瓶,这些都减轻了穹顶的负荷;穹顶内
以花格镶板装饰,不仅美观,而且进一步减轻了负荷。布鲁乃列斯基从中看
到了建成圣母百花教堂穹顶的希望。但万神殿的穹顶也不够完美,穹顶内部
仍有一连串闪电状裂纹,这是由于砖石、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克服巨大
的环箍应力导致的。因此解决环箍应力的问题就成为建造稳固的穹顶不可或
缺的前提。
布鲁乃列斯基在罗马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为后来者开辟了
先河,罗马的形象也不再因牵连异教而遭唾弃,反而因建筑、雕塑和学术上
的成就备受尊崇。阿尔伯蒂、费拉雷特、弗朗西斯、乔吉奥和米开朗基罗等
伟大的建筑师都曾追随布鲁乃列斯基的足迹来到罗马,从壮观的古罗马废墟
中汲取营养。
穹顶设计与建造
布鲁乃列斯基于1417年回到佛罗伦萨。这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工程仍举
步维艰。大教堂于1296年就已奠基,但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迪坎比奥在破土
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任者为了大教堂的建设,夷平了两座古老教堂,迁出居
民和埋葬的陈尸,在大教堂前开辟一块场地,他们甚至降低了教堂南侧的路
面高度,仅为让路人能充分感受大教堂建成后的雄浑挺拔。不幸的是,1347
年秋,热那亚船队从海外带回黑死病,让佛罗伦萨的人口在一年内骤减4/5,
劳动力急剧短缺。到了1355年整个大教堂也只有正面和中殿的墙垣成形。教
堂内部历经风雨,破败如同废墟。经过10年时间,佛罗伦萨逐渐恢复元气,
1366年教堂中殿终于封顶,但迪坎比奥的穹顶模型却告失踪。当时的总设计
师乔瓦尼制作了新的模型,这是一个传统而轻盈的哥特式设计,以扶壁支撑
圆顶,但却不得人心——扶壁结构在意大利人眼里是丑陋的,佛罗伦萨人尤
其厌恶扶壁,这是他们的老对手米兰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常用的风格。石匠
费奥拉万提设计了一个不靠扶壁支撑的模型。这件高5m、长9m的模型后来
一直被供奉在初露雏形的大教堂内,建筑师和执事们每年都要按着圣经起誓,
表明自己将按模型建造教堂的决心。
1417年,圣母百花大教堂艺术保管室与出资的羊毛工会理事会联合召开
一次全国性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会议,讨论在教堂中殿上方升起穹顶的方法。
几所有与会者的办法都需要建造支撑穹顶重量的全尺度“拱鹰架”,这是建造
拱门时的惯常做法:建好两侧柱墩,搭起木架支起拱形模板,在上面从两侧
向上砌筑砖石,最后在顶端塞进拱心石。然而教堂的穹顶不仅跨度巨大,而
且建在60m以上,建造全尺度“拱鹰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独布鲁
乃列斯基提出完全不需样庞大的“拱鹰架”或者沙堆,就可以把穹顶升上去。
固执的执事羞辱他是疯子,他详细解释自己的方法,仍不能说服理事会。瓦
萨里的传记里记载,布鲁乃列斯基提出谁能在光滑的大理石平板上把鸡蛋立
起来,就让谁建造穹顶。所有人都做不到,轮到布鲁乃列斯基,他从容地把
鸡蛋的一头在石板上一磕,鸡蛋就立在了石板上。直到1418年,理事会终于
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布鲁乃列斯基。此后18年,他为修建这个前无古人的巨
大穹顶而殚精竭虑。
对万神殿的考察使布鲁乃列斯基意识到,在没有中心支撑结构的情况下
建造一个巨大的穹顶是完全可能的。他证实了万神殿的穹顶建造,一定是通
过在水平面上浇铸混凝土环,形成多个同心的混凝土层,下层凝固后再浇筑
上层,由此也可以解释穹顶的顶端产生的巨大洞口。但是布鲁乃列斯基不可
能复制万神殿的穹顶,因为万神殿的穹顶把巨大的侧推力分解在下方6米多
厚的墙体里,而圣母百花的穹顶下方不能建造这样厚重的墙体,同时羊毛工
会又明令禁止使用扶壁。像万神殿那样用大量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穹顶明显太
过沉重,即便最轻型的混凝土形式的穹顶也不大可能树立在圣母百花大教堂
的下部结构之上。
布鲁乃列斯基首先加大穹顶的矢高,改半圆拱顶为尖拱顶,大大减小了
穹顶的侧推力。半圆拱顶的曲度半径只有跨度的一半,而布鲁乃列斯基设计
的1/5尖顶曲度半径达到跨度的4/5,拱脚侧推力与拱的矢高成反比,1/5尖
拱的矢高大约是半圆拱矢高的1.5倍,因此1/5尖拱的水平推力只相当半圆拱
的2/3。哥特建筑肋拱的经验,使他能运用与万神殿不同的方式。他首先在八
边形鼓座每个角上建造一根主肋,在每条边上另设两根次肋,共24根肋汇聚
在拱顶洞口处,形成能自我支撑并可以铺展穹顶表面材料的骨架;同时水平
方向上,从起拱处到顶部洞口,10道层层递减的“链”,承受了绝大部分的水
平力,其中两道是由巨大的栎木连接而成,增加了结构的柔性。布鲁乃列斯
基也注意到“这种尖拱的曲线总是产生向上的挤压力,当顶部载荷了一个采光
亭的重量时,上下两方面的力相互结合,以使结构更加坚固持久。”另外,不
同于万神殿内部以优雅的深凹的方格来减少穹顶的重量;布鲁乃列斯基将穹
顶设计成内外两层,以此减少穹顶的重量。这种内外两层壳体结构的做法,
对以后的穹顶建造产生深远的影响:到米开朗基罗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时,不仅是双层壳体,而且内外两层壳体的曲度都不一致了,内层穹顶为半
球型,外层的矢高加大,使穹顶的外观更宏伟。
虽然做了精妙的设计,但在漫长的施工过程中还有数不清的实际问题需
要布鲁乃列斯基解决。
传统的拱门或穹顶都需要建造全尺度的脚手架——“拱鹰架”,怎样把它
升高到需要支撑的位置,又怎样拆除呢?中世纪匠人通常的做法,是将中心
鹰架的支柱放在装满沙子的大酒桶中升起,拆除的时候,拔出酒桶的塞子,
让沙子慢慢流出,从而逐渐降低鹰架的高度。然而要把鹰架升高到60m,需
要的木材量太过惊人,木材的运输、加工所需的时间、资金和劳动力,都不
是理事会所能负担。所以布鲁乃列斯基必须用其他办法代替全尺度整体施工
脚手架。
在穹顶起拱后前1/5高度内,砖石的倾角不大于30°,灰泥未干前,可以
靠摩擦力固定,所以只需直接砌筑即可。而上面的4/5则必须采取固定措施,
布鲁乃列斯基采取了“攀爬式的鹰架”,即将支撑砖石和作为工作平台的木架
分段搭建,支撑在建成的部分上。穹顶实际上由一系列从大到小的八边形环
叠合而成,每个环本身在灰泥凝结后就是一个有效抵抗向外张力的稳定结构
体,因此鹰架就可以随穹顶的升高而安全稳固地向上攀升。
为了把大量沉重的砂岩、大理石和砖块等建筑材料运送到数十米高空,
并依照设计精确地安装在制定的位置,是建造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急需解决
的重大难题之一。1418年工程处就对起重机械进行了招标,但始终没有满意
的设计,于是工程处决定使用传统的人力驱动的踏轮(原理类似中国的脚踏
水车,但规模更大、传动装置更复杂)。布鲁乃列斯基迅速回应这个草率而
不求上进的决定,亲自动手设计了一台牛力吊车。这是一台尺寸、动力和设
计复杂程度上都极为惊人的起重设备。那些直径达到1.5m以上,巨大榆木制
成的鼓轮、齿轮自不在话下,就是那些超长坚韧的缆索也足以令人咋舌。其
中一条有史以来最长最重的主缆长达183m,重逾450kg,是从当时绳索制造
技艺最精纯的造船重镇,佛罗伦萨的老对手比萨定制的。这座吊车由一副5m
高的木制机架构成,上面附接着数支呈90°角的轴杆,通过几个大小不一的齿
轮彼此绕转。牛在套上舵柄后,就可以通过拉动舵柄转动垂直轴,进而带动
整座机器。垂直轴杆上装有上下两个齿轮,通过它们分别与一个中轴水平的
大齿轮咬合,一根带有螺纹的大型螺杆可以使齿轮换档。主轴逆时针转动时,
水平轴心齿轮与上齿轮咬合转动,可以提升重物;与下齿轮咬合转动时,可
以放下吊篮,这种可逆齿轮的设计,避免了升降转换时需要卸掉牛轭,调转
牛头的麻烦,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更符合牲口的脾性。穹顶施工的十余
年中,这座牛力吊车每天起降50余次,把总重近32000吨的砖石、灰泥等建
筑材料提升到空中。
布鲁乃列斯基机械设计的才能,大概来自他早年做金匠时制作结构复杂
的机械钟表的经历。1422年,他又设计建造了一座名为“城堡”的吊车,它与现
代吊车十分类似:一名操作员站在“城堡”顶端的小平台上操作水平螺杆,使
重物在水平吊臂的下方移动;另一名操作员则通过调整吊臂另一端的平衡锤,
来保持“城堡”的平衡。城堡的吊臂下方还有一根水平旋臂,用来防止载重物
的绳索剧烈晃动。当石块到达安放位置的正上方时,工人通过调整松紧螺旋
扣,就可以把它慢慢降下来。
灵活的“城堡”与力大无比的牛力吊车是一对绝配,它们被完好无损地使
用到布鲁乃列斯基死后很长时间,并且参与了穹顶最后的建造——在采光亭
顶部安装一颗直径2.4m的青铜球。雕塑家韦罗基奥得到了这项工程的委任,
并用“城堡”来完成了他的建造计划。当时韦罗基奥的工坊中有个名叫达芬奇
的学徒,为这座机器绘制了素描图解,手稿流传至今,使我们得以看到布鲁
乃列斯基的伟大创造。
有了这些重型机械,布鲁乃列斯基才得以实现穹顶中10道庞大的砂岩链
和木链。位于鼓座基部的第一道砂岩链是最大的一道,也是唯能从外部捕捉
到其蛛丝马迹的一道。其设计相当复杂:首先由水平环绕八角形鼓座的石梁构
成内外两道同心的环,在其上垂直方向间隔约1m铺设横向短石梁支撑。想
使这些石梁充分发挥作用,需使它们彼此紧密连接,这就依靠楔形铁夹来实
现,为了防止铁夹生锈导致石材爆破,铁夹的表面还涂了一层铅。上层的石
梁更为复杂,因为它们还需要以一定的角度向内倾斜。
除砂岩链外,布鲁乃列斯基还设计了两道木链,第一道木链设计在前四
道石链之上。木链由经特殊干燥的6m长、30cm宽的圆木制作,以特制橡木
夹板夹住,在接合部以铁螺栓固定,再用铁皮条缠绕其外,以免圆木被螺栓
撑裂。由于木材的抗拉强度极佳,木链作为整个穹顶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环箍应力,也可作为柔性材料起到重要的抗震作用。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坐落在一个八边形的鼓座上,施工时由8队石匠
各自负责其中的一个面,需要24根大小肋拱和内外16面墙最终在顶部安全
汇合,就必须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肋拱的长度都超过了30m,哪怕其
中一根稍有偏离,都将导致穹顶无法结合。施工中布鲁乃列斯基该怎样控制
它们各自的曲度呢?建造哥特式教堂的石匠通常在地板上覆盖一层熟石膏,
画出实际尺寸的设计图,以此制作木模板;而布鲁乃列斯基需要的“地板”更
是大得惊人,他派人夷平了阿诺河下游大片土地,在沙地上勾画出巨大的设
计图,8根主肋拱的模板据此以松木包裹铁皮制作出来。
砌筑穹顶的砖块并非水平层叠,它们与水平面的夹角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加大,最后几层甚至以60°向内倾斜,因此必须引导和控制这种逐渐增加的斜
度,同时控制砖石在水平同心圆中放射点的位置。15世纪末的《佛罗伦萨史》
猜测,布鲁乃列斯基首先精确定位了穹顶的中心点,并据此拉展一条“建筑绳”
直达砖石的内缘,将穹顶水平环绕一周;随着砖石越砌越高,穹顶的半径由
21m缩减至3m,绳索也随着升高和缩短,由此来精密控制砖石的斜度和在圆
上的放射位置。但这种猜测看来也并不可靠,比如怎样把建筑绳固定在圆心
并不断升高,最后达到92m的高度?从地面支起桅杆么?这恐怕无从实现。
21长的笨重绳索展开来,怎样避免因松弛而导致的测量误差?这些都因为布
鲁乃列斯基秘不示人的工作方式,而成为难解的谜团。
建造穹顶的上部即14.4m以上部分时,为减轻重量,用更轻的砖块代替
砂岩。布鲁乃列斯基为砖块设计了各种木模,长方形砖、三角形砖、鸠尾砖、
有凸缘的砖,以及配合八角形结构的特殊砖块,尺寸之复杂、所需模板之多,
以至于用来画设计图的羊皮纸都耗尽了。而砌筑穹顶的400万块砖的质量都
得到布鲁乃列斯基的亲自控制。
1435年,作为穹顶顶端的收口圆环的最后一条砂岩链终于铺下,接着穹
顶的外表面被砌上赤红的陶瓦。这项工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但佛罗伦萨人
急不可待地开始庆祝,1436年3月25日天使报喜节时,在圣母百花大教堂
新落成的辉煌壮丽的穹顶下举办了盛大的献祭仪式。教皇尤金尼亚四世、7
位红衣主教、37位主教,包括科西莫·美蒂奇在内的佛罗伦萨政府官员,及数
万兴奋的市民,共同见证了布鲁乃列斯基的伟大创造,这一天无疑是他生命
中最璀璨的时刻。
1436年夏,布鲁乃列斯基又得到建设穹顶上部采光亭的任务。由于这时
教堂已投入使用,“城堡”和牛力吊车都已经拆除了,布鲁乃列斯基又在穹顶
的顶部建造了一座人力即可驱动、一次可起吊2吨重石块的新吊车。由于建
造采光亭的白大理石严重短缺,工程进展十分缓慢。1439~1445年,布鲁
乃列斯基又完成了教堂耳室的建造。1446年,布鲁乃列斯基刚刚等到佛罗伦
萨新任红衣主教为采光亭铺下第一块白大理石,便于4月15日溘然长逝了。
采光亭直到1450年才告竣工。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美术史家乔其奥·瓦
萨里(曾为布鲁乃列斯基做传)在穹顶内壁绘制了辉煌壮丽的天顶画《末日
的审判》。教堂外立面历经多次招标,直到3个世纪后的1871年,才选中建
筑师埃米利奥·德法布里的方案,用卡拉拉的白大理石、普拉托的绿大理
石和玛雷玛的粉红大理石拼贴出绚烂的图案。1887年圣母百花大教堂终告
竣工。
布鲁乃列斯基死后,佛罗伦萨议会赋予他安葬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内的殊
荣。1446年5月15日,布鲁乃列斯基在大教堂内下葬。1972年,勘探大教
堂的考古家在大教南侧廊的地下,到布鲁乃列斯基简陋的墓穴。这位伟大
的建筑师只有一块简单的大理石墓碑,上面一句简单的评语:“天才的佛罗伦
萨发明家
菲利普·布鲁乃列斯基长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