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主要讲了什么
个人工作总结形式的转正申请-
2023年2月16日发(作者:小学运动会的口号(精选70句))
小学语文段意归纳的方法
1小学语文段意的归纳的方法
一、摘句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些句子,一般
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和段内有过渡句的段落中选出。
例: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
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
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内容而展开
的。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二、串连法
若一个段落中只由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
思,然后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
句通顺的话即可。
例如《古井》第一段的四个句子:①古井的位置;②井水的特点;③乡亲们到古
井取水;④井水的作用。串连四句意思,归纳段意为:古井的位置和作用。假如
一个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的组成,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
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就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即可。
三、归纳法
有些段意,可采用“主要人物――主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方法来归纳段
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大段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后出
现的种.种不同的幻景,段意可以概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人物)五次擦燃
火柴后(主要干什么)看到的美丽幻景(结果怎样)。
四、抓住要素法
即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
行概括。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四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一个北风怒号的黄昏,伯
父在大街上热情地救治和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
五、取“主”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在一个由几个自然
段组成的段落中,与段的中心联系比较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
归纳段意时,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
例如《小英雄雨来》的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以及雨来的游泳
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所以就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
我设计的模式是:“什么的什么”,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完整。
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
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段意就是:
威尼斯小艇(什么)的外形特点(的什么)。
又如: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
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庄严的
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段意就是:威尼斯小艇
(什么)的作用(的什么)。
2小学语文段意的归纳的方法
1、出“中心句”直接摘用
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全段中心内容的句子。只要出了现成的中心句,我
们就可以直接摘用它作为该段的大意。如: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
反动派,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
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
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
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
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这段的开头一句话就是中心句。当然,中心句的位置不独在一段的开头,也可
以在段尾段中。一般说来,中心句的位置以在段的首或尾居多,尤其是在以议
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这样的段落通常是以
解说或推论的写作思路来安排和组织语言材料的。
2、简化长句、改写原句
先看下面这段话:
纺线,劳动量并不大,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
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
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纺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棉纺条里抽出
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吴伯萧《记一辆纺
车》)。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摘用第一句话作为全段中心的概括,因为句子太长
而且并非所有的词语涵盖了后文内容,因此,我们要对这个长句进行简化,使
之更准确而精练地概括该段的中心。简化后的句子是:纺线是一种很有趣的生
活。
类似的情况有,段的首句或结句带有少量与上文或下文相呼应的话。这样的句
子多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之类的句式出现。对这
样复杂的长句,要去掉其中与上文或下文内容相呼应的词语和关联词。如: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
作用。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
而发生事故。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
磨面之用。(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去掉与本段内容不相关的词语和关联词以后,这两段的大意可以分别概括为:
我们向沙漠进军对交通线路起了防护作用;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3、综合要点,分清主次
如果一个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而且主要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是并列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各层次的要点进行1+1=2式或1+1+……=1式的综合。例如: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
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桥了。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
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③(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这段话共三层,各层的要点分别是我国的石拱桥①,历史悠久②,数量众多
③(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杰作不少;将期综合起来就是该段的大意了(1+1=2式),
也可以概括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1+1+……=1式)。
如果一段的主要层次之间在内容上不是并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分辨清楚哪
是主次层哪是次层次。
一座举世瞻目的金杯,在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午夜――我们的共和国三十三岁
生日的时候,被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捧回了北京。然而,金杯的得来,是多么不
容易啊!为了让中华之光在杯身上闪耀,姑娘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孙杰《金杯
之光》)
哪一层主要?哪一层次要?应该说后一层是主要的。因为,层次之间在内容上如
果是递进或转折的,一般说来,主要之点在递进或转折的一层上。因此,概括
段意时就要把重点放在后一层上。上段大意可概括为:点明中国女排姑良为金
杯捧回北京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的奋斗道路。
3小学语文段意的归纳的方法
一、通读全文
大意是一段或几段内容的概括。任何段落都是文章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要
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必须通读整体内容,了解段落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才
能把段意概括得简明正确。
二、寻中心句
在语段中能反映全段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它常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
对全段起着概括的作用,可以直接用这个中心句作段意。如:《纪念白求恩》
一文,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
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分别出现在一至三段的段首。又如:《葛洲坝安然无
恙长江洪峰抵沙市》一文主题部分的段落,就分别出现在每小段的最后。
三、抓重点词语
在有些段落中,往往有一些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把它们联系起来,就
可以作为段意。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以抓住写漓江特点的
三个关键性词语“静、清、绿”归纳、概括段意,段意就可以归纳为:写漓江
水的静、清、绿。
四、寻过渡句
段落中的过渡句,有时也可以作为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
段的段意。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
过渡句中,上半句是上段的段意,下半句是下段的段意。
五、寻总起句
段中有总分关系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用总的一句作段意。如《猫》一文中的第
一段总起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总起句即可作为这段的段
意。
六、寻因果句
段内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一般“果”是段意。如:《一个粗瓷大碗》一文中有
这么一句:“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
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了一个
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这一段先
记叙“果”就是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这就是这一段的段
意。
七、抓结果句
几个段落叙述事理的起因、经过、结果,可抓住结果句总结段落。如:《李时
珍》一文中的第三段,起因是李时珍准备编写一部药物书,经过是李时珍为编
书而积极准备,结果是李时珍编成了《本草纲目》。所以,第三段的段意是事
情的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八、取舍归纳
一个段落讲了几个意思,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要求,取重要的合并次要的,抓住
主要的意思进行归纳,作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的第三段写了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革命家庭对雨来的影响;二是雨来机智地掩护交通员李大
叔。根据上下文分析,第二个内容是主要的,就可以以此来作为这一段的段
意。
九、利用小标题
有的文章除了全文的题目外,往往在每一大段前另有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就是
归纳段意的“钥匙”,有的甚至可以直接用来作为段意。
十、抓答案和关系
问答形式的段落,可以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段意。偏正关系的要抓“正”来归
纳;转折关系的抓“转折”的内容来归纳;递进关系的抓“递进”的内容来归
纳。
4小学语文段意的归纳的方法
一、描点法
描点法即把记叙的要素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首先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筛选出
来: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里;地点是悬崖;主要人
物是我;事件的核心点是在悬崖遇险;结果是脱险。然后把这几个点连缀在一
起:五十七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爬悬崖遇险、脱险的故事。接着我
们再对连缀后的句子作适当的补充修缮,使之丰盈、具体,即对遇险后如何脱
险的原因作必要补充: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那么,最后概括全文内容的句
子是:五十七年前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爬悬崖遇险,在爸爸的鼓励和指
导下脱险的故事。本文的主旨则在概括的内容中: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我
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完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
方。“我”因此脱险,这就是我历险的经验,也是影响我今后人生战胜困难的
宝贵经验。
有了从内容中透析出的文章主旨,然后再把内容和主旨加在一起,文章的中心
思想就构建出来了。经过这种概括中心思想的思维活动之后,才能准确地整体
感知。
二、整合法
整合法就是将文章的各个语段中最关键的信息筛选出来,即捕捉语段的中心
词,经适当的加工使之能涵盖这个文段的中心内容。例如,玛丽?居里的《我的
信念》,我们用上述方法将七个自然段内容筛选加工出七个中心句:(1)完成生
活中的任何事情最要紧的是要有信心;(2)我像蚕一样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勤奋执
着的工作;(3)我致力于科学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所以专心致志的献身于科
学;(4)我追求宁静的工作环境,以免人为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5)科学研究要
淡泊名利和奢求,在自由国度里成为自由的学者;(6)我在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
个性情温和的人和对生活有广泛情趣的人;(7)我沉醉于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工
作。
接着将文题与这七句话按逻辑思维方式有机联系在一起,即信息整合:居里夫
人是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这是因为她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这又是缘于科学家树立的坚韧不拔的信念,并向着自己确立的目标
勤奋执着的工作;因为自己从事的是科学研究,是探讨真理的工作,所以要专心
致志地献身科学。为此,她追求宁静的环境,淡泊名利,追求在自由国度里成
为自由学者,努力培养自己温和的性情和高尚的生活情趣,使她沉醉于科学,
感受到它的魅力,看到它优美、崭新的远景。
这样的感知才能全面、完整,也便于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对科学
思想的深刻认识。最后我们再对上述信息进行一下分类:一是对科学工作的认
识――探求真理,不是谋求物质利益;二是科学需要的环境是宁静自由的;三是
科学需要献身精神。三点再结合为一点:这就是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
学品质。经过这样的梳理,感知变得更深刻了。
三、扩展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文题展示出的已知条件通过联系、联想的方式,借助逻辑推
理,推导出文章的基本内容。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题中提供了两
点信息,“消逝”意味着罗布泊现在干涸了;仙,说明过去曾经是一座美丽的
湖,借助这两点联系在一起: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湖泊现在消逝了。然后我们再
联想:罗布泊干涸之后是什么样?罗布泊过去的美景是怎样?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是什么?罗布泊消逝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思索?“消逝”、“仙”两词流溢出作者
痛惜与赞叹之情,作者创作的目的显然也就是呼唤人类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好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样通过对文题信息点的理解品析再相互联系之后,感知已经轮廓分明了:曾
经是一座美丽的湖畔――罗布泊,今天消逝了,抒发了热情赞美和消逝的痛惜
之情,又分析其种.种令仙湖消逝的原因,启迪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思索,并呼吁
人类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接着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既加深对感知的深
刻理解,也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同时其价值取向也是明确清晰的。
感知要以全面、准确为基础,以深刻为宗旨。做到深刻就应透析出作者的创作
目的即表达的思想感情,阐发的道理或给人们的启示等。如学习周国平的《白
兔的月亮》这篇寓言故事,阅读的根本是提炼出文章的寓意。我们将通过阅读
这则故事用“文题扩展法”后得出的故事内容是:一只无忧无虑的白兔因有赏
月的慧心而拥有了月亮,可这却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在这个概括中,主题词是得失之患。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呢?拥有是好事,可白
兔得到的不是一筐萝卜或是一块草地,而是她实在不配拥有的月亮。所以我们
说,拥有自己不配拥有的,终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我们将内容概括后
的句子中的主题词筛选出来,分析出原因,就得出了寓意,也抓住了文章的主
旨,感知也准确了。
小学语文段意归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