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短40字
女生和-自制包书网 小夜灯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离职祝福语)
第1页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月久远,跟中国的很
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但民间流传着众
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
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
的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
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
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
“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惊,因此,在“内火”
季节,正如其消失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进行相应的送行祭
仪。
如今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风俗
中,我们可以查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
神的风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
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嬉
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
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我过 以
“大火”出没为根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熟悉,“火历”
第2页
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
引起的自然物候改变仍旧有着特别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照
旧代代传承。
重阳节怎样过有意义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给他们做一桌子好菜。假如由于工作
缘由,实在无法回家陪父母。那么就肯定要给他们打一通电话,或者
发一个视频,让父母知道远在异乡的你,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当
然,子女们也可以给父母买一份礼物以示孝心!
重阳节的风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
传统活动仍旧被世人所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儿童脑筋急转弯
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欣赏菊花、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
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
于东汉,唐代特别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许多,其中有大
部分是写重阳节的风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
的名篇。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欣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
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
第3页
登高之风颇盛,不管文人百姓,都喜爱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济南社保局 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
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
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好句 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
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
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爱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
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互相赠送胡歌个人资料简介 佩带。到了清代,北
京重阳节的拍摄个人艺术照 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利”,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季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据传,
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谓是晋代
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知名,以诗知名,以酒知名,也以爱菊知
名,后人效之,遂有绿豆发芽记 重阳赏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
必饮、去灾祈福的“吉利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
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京杂
第4页
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由于“糕”
与“高”谐音,寓意吉利,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
阳节当每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
福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
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
代替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