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马原期末试题B及其答案
2023年9月2日发(作者:有关写打雪仗作文5篇)
给末来的自己-
2021马原期末试题B及其答案
202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考试试题(B)
专业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的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的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列宁这句话说明()
A.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科学性。 C.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革命性。
D.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政治立场。
(2)“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注: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01页。)这说明()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B.阶级斗争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C.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D.众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立场,观点,方法的。”他还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同志早在1978年就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上述论断说明()
A.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B.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C.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D.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过一个因为地图错误而导致惨重损失的事件。1943年11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太平洋上的小岛塔腊瓦登陆。由于当时美军指挥部使用的是一张100多年前绘制的旧水图,结果美军登陆舰到达塔腊瓦岛海岸时,已淤浅的港湾致使登陆舰不能靠岸,海军陆战队士兵只得涉水登陆,美军部队暴露在日军火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无情攻击的目标。这张过时的旧水图,使美军付出了伤亡3000多名士兵的高昂代价。
这件事情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美军指挥部瞎指挥是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C.历史与逻辑一致原理的重要性
D.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5)曾指出:“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
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对事物的量进行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量是事物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B.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质的体现 C.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
D.事物的量是事物的度的体现
(6)一位小男孩问他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下列认识论原理中,最适宜解答小男孩疑问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原理
D.真理与价值相互引导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原理
(7)针对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所谓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不具备足够的生产力基础”之类的责难,列宁驳斥道:这些人不懂得“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的这段话表明:( )
A.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可以背离统一性 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可以背离多样性
C.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完全一致 D.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 (8)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关于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 C.科学技术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 D.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
(9)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曾经指出:“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这说明()
A.社会历史是上帝创造的 B.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史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10)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人民众只是“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活动是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众队伍的扩大。”这说明()
A.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和人民众共同创造的
B.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客观的“绝对精神”决定的
C.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D.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马克思认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这说明()
A.生产资料是资本 B.资本体现为生产资料
C.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 D.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12)2021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的贪婪 B.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 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 (1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段话揭示的是()
A.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B.资本是资本家的投资额 C.资本的本质 D.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14)在哲学领域,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反映的是某种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的一种关系。如物质领域中某种产品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种艺术作品能否给人带来美的感觉等等。
请问哲学所指的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的哪种价值相对应()
A.商品的交换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劳动价值 D.商品的价值
(15)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6)在2021年9月二十国领导人比斯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失衡的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费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导致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根本上看失衡原因是()
A.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国际资源流动 B. 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 C. 各国消费文化主要生活方式
D. 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
(17)麦当劳进入中国之后迅速成为快餐业的第一品牌。其总部有专门的采购部门,达成供货协议后,单个供应商就会把原料送到麦当劳自己的一个物流仓库基地,然后再根据门店的订货进行配货,最后在由某物流公司进行送货。其原材料采购时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8)1917年11月7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起义。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开始向冬宫发起攻击,深夜攻入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第二天,组成了以列宁为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列宁主义的诞生
C.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19)一位民主党派前中央领导人说,多党合作好比是交响乐团,在作曲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提意见,各民主党派都应积极参与,最后公认由中国共产党博采众长来定谱。此外,乐团里有几十上百个演奏家,人们各有专长,各有职责,但如果各行其是,乐团就无法奏出和谐、动听的乐曲,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演奏多党合作这部“交响曲”的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位民主党派领导人的观点说明()
A.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都起决定作用 B.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建立联合执政的政治基础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的政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0)恩格斯:“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看待未来社会的基本观点是()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C.怀疑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每年樱花开放的时节,武大校园总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瞻,但同时质疑武大校内樱花是国耻的声音也持续不断。这说明:()
A.价值评价根本不是认识活动,而只是主体价值感情的表达,所以完全是主观随意的。
B.价值评价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
C.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所以根本算不上是一种认识活动
D.评价结果有赖于于主体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并受主体自身的价值倾向影响
2、1986年,随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惊天爆炸,数吨强辐射物质被泄露,核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严重污染,甚至远在欧洲的瑞典、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都检测到了大量放射尘埃。令人震惊的是,时隔25年,一场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再次引发严重核事故并震动世界。然而, 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还远没有结束,这是因为()
A.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地征服大自然 B.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 C.科学技术与政治从来没有分家
D.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尊重自然,尊重科学 3、人的本质问题,历来被视为神秘而费解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了费尔巴哈等人的有关思想后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话表明:()
A.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性,而在于社会性
B.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具有复杂性
C.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可认识的,中国先哲们早就做出过回答,即“人之初,性本善”。
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这说明()
A.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B.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C.地理环境可以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D.地理环境能够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从前,有一位哲学家拿着一个蜡制的高仿真苹果对学生说:这是一个刚从园子里摘下来的苹果,请大家闻闻香不香,有个学子闻了,说香,其他的,闻都没闻,说真香;只有三个没回答,教授走到他们面前,一个说我什么也没闻到,一个摸了一下说:这是什么东西?第三个说:我感冒了,什么也闻不到。这说明()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B.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C.唯物主义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不科学
D.认识不能被看成一个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机械过程
6、“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段论述,说明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
A. 原材料是生产商品的必要条件 B.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C. 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D.原材料是价值的源泉之一 7、马克思说:“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那么相对剩余价值形成是()
A.是许多与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