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更新时间:2023-08-30 08:17:04 人在看 0条评论

...上册(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辛弃疾古诗菩萨蛮middot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挨在一起的近义词-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炮子谣》(节选)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走私

1.材料和图片展示: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

3.教师归纳: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

项目

总体状况

经济

政治

外交

中国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闭关自守

英国

迅速崛起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具体表现

中英贸易

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

状况(正当贸易)

4.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

5.材料引入:

材料一:()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材料二: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烟者,甚属寥寥。

6.教师归纳:危害——大量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林则徐禁烟

1.材料展示:“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虎门销烟

虎门广场 烟雕塑

3.教师小结: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4.问题探究:有人说,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战争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3.教师归纳:从英国和清政府两方面作答。

(1)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清政府腐朽落后。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不力。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战争中战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军旗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2.学生归纳思考:根据《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提示:

《南京条约》及附件

项目 危害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宁波、上海 权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双方协议

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这表明关税规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破坏司法主权

内容

《南

京条

约》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教师强调:《南京条约》的危害应明确两点,一是《南京条约》本身给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造成的危害;二是《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4.教师讲述: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美法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5.教师归纳:战争的影响——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教学补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总结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号称“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本课中,我把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第2课 第二次战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知识与能力 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就是他在第二次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战争。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战争。

5.阅读图片:《第二次战争形势示意图》

6.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战争

7.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地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

1.图片展示: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

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提示:

《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危害

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

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丧失了内河航运权

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贸易合法化。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因此英、法两国故技重施,1860年再次出兵,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美丽的圆明园

3.教师提问: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破坏了中华文明。

4.教师归纳: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着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二)《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明确《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2.教师过渡:面对英法等列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沙俄也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第二次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阅读图片:《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3.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哪些领土?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提示:

时间

1858年

1860年

1860年

和1864年

1881年

条约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和

《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占面积/平方千米

60多万

约40万

44万多

《改订条约》和

7万多

5个勘界议定书

4.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意三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教师展示:再次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签订的,增开天津为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6.问题思考: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学生讨论)

7.教师归纳:第二次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因此,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扩大。

8.教学补充:巧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天津条约》:十处通商,公使驻京,巨额赔款,长江航行。

《北京条约》:前约有效,增开天津,割地九龙,赔款大增。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第二次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所授课程。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牢牢掌握第二次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强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进一步完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知识与能力

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识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和教师提供的图片,阅读文献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浩浩乾坤)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有“王侯将相宁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有种乎?”明末李自成起义有“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到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想要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并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场起义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一)背景介绍

1.材料解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太平天国讨清檄文》

2.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发动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材料引入:

材料一:战争后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材料二: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4.教师提问: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呈现什么趋势?必然会引发什么结果?

提示:上升趋势 白银外流 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

5.教师讲述: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对百姓来说是人祸不断,可偏偏又逢天灾。1850年前后两广地区水旱蝗灾不断,广西尤为严重。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处于破产甚至死亡的边缘。早在19世纪40年代多次科举不中的洪秀全受西方传教士小册子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宣扬建立“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6.教师小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阶级矛盾的激化。(2)外国经济侵略加重,冲击传统经济结构。(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二)金田起义

1.图片展示:

图为: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

2.教师讲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市)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金田起义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一)定都天京

1.阅读图片:《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

2.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太平军的进军路线。(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3.教师归纳: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永安北上(1852年春)→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1853年3月定都天京)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4.民谣解读:

材料一:鲤鱼冲破滩头浪,云雀穿过黑云山;天军爬过东乡界,一天攻下五六关。

材料二: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

提示:这些歌谣描述的情形说明太平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行军所至之处受到民众的欢迎。

5.教师讲述: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材料引入:“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选自《天朝田亩制度》

2.问题思考:从材料中可看出农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能否实现?(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其核心思想是绝对平均主义;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设想,由于这一设想是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可能实现。

4.问题思考:既然《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实现,该如何作出评价?

5.教师归纳:要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两面性。它具有进步的革命性,因为它提出分配土地,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得到农民的积极拥护,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土地和社会财富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从根本上说,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它只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6.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风暴即将来临。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一)天京陷落

1.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盛转衰到失败的过程。(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天京事变(1856年)→重建政权→安庆陷落(1860年)→围困天京(1862年)→天京陷落(1864年夏)

2.教师归纳:“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虽然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军事上有所转机,任用洪仁玕总理朝政企图重振太平天国,但已无力回天。

(二)《资政新篇》

1.材料引入:各省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发扬“公议”,听取社会舆论和众意见。主张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主张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选自《资政新篇》

2.问题思考:《资政新篇》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它想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天京事变后,为振兴太平天国政权;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不能实现。《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4.教师提问: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5.教师总结归纳: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6.历史影响: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三、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运动缘起于战争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之后归于失败。它虽然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并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来者,推动了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编教材中作为一课时讲授的内容,增加了这一事件的前后联系。在此课的讲授中,重点是围绕对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史料的选取和解读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够灵活等,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凯迪论坛为什么不让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71321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08:17:0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