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朱光潜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古人赞美泰山的诗句21句)
廉洁为主题的图片-
谈翻译
朱光潜
在现代研究文学,不精通一两种外国文是一个大缺陷。尽管过去的中国文学如何优美,如果我们坐井观天,以为天下之美尽在此,我们就难免对本国文学也不能尽量了解欣赏。我们承认中国文学有很多优点,但是不敢承认文学所可有的优点都为中国文学所具备。单拿戏剧小说来说,我们的成就比起西方的实在是很幼稚。至于诗,我们也只在短诗方面擅长,长诗根本就没有。再谈到文学研究,没有一个重要的作家的生平有一部详细而且精确的传记可参考,没有一部重要作品曾经被人作过有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没有一部完整而有见解的文学史,除《文心雕龙》以外,没有一部有哲学观点或科学方法的文学理论书籍。我们已往偏在注疏评点上做工夫,不失之支离破碎,便失之陈腐浅陋。我们需要放宽眼界,多吸收一点新的力量。最好我们学文学的人都能精通一两种外国文,直接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为多数人设想,这一层或不易办到,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必须作大规模的有系统的翻译。
据我个人经验,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译一本书起码要把那本书懂得透彻,透懂文字后面的情理韵味。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难关,许多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的书仍不免错误百出,足见他们对于外国文阅读的能力还不够。我们常易过于自信,取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从头读到尾,便满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可是到动手译它时,便发现许多自以为了解的地方还没有了解或误解。因此,翻译是学习外国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训练我们细心,增加我们对于语言的敏感,使我们透彻地了解原文。文学作品的精妙大半在语文的运用,若不肯仔细推敲,只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只能得到一个粗枝大叶,决不能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妙。
阅读只要精通西文,翻译于精通西文之外,又要精通中文。许多精通西文而不精通中文的人所译的书籍往往比原文还更难懂,这就未免失去翻译的意义。
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所谓“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合无间。所以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稍有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极难的事。有些文学作品书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不易做到。但是我们必求尽量符合这个理想,在可能范围之内不应该疏忽苟且。
“信”最难,原因甚多。头一层是字义难彻底了解。字有种种不同方式的意义,一般人翻字典看书译书,大半只看到字的一种意义,可以叫做直指的或字典的意义(indicativeordictionary)。比如指“火”的实物那一个名谓字,在中西各国文字虽各不相同而所指的却是同一实物,这就是在字典上所规定的。这是文字最基本的意义,最普遍也最粗浅。它最普遍,因为任何人对于它大致相同的了解。它也最粗浅,因为它用得太久,好比旧铜钱,磨得光滑破烂,虽然还可用来在市场上打交易,事实上已没有一点个性。在文学作品里,每个字须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生命。所以文学家或是避免熟烂的字,或是虽用它而却设法灌输一种新生命给它。一个字所结邻家不同,意义也就不同。比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和“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诗中同有“江南”,而前诗的“江南”含有惜别的凄凉意味,后诗的“江南”却含有风光清丽的意味。其次,一个字所占的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比如杜甫的名句“红豆啄残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有人疑这话不通,应改为“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其实这两种说法本不相同。杜句的着重点在“红豆”和“碧梧”。杜甫并非倒装出奇,他当时所咏的主体原是红豆碧梧,而不是鹦鹉风凰。这种依邻伴不同和位置不同而得的意义在文学上最为重要,可以叫做“上下文决定的意义”(contextualmeaning)。这种意义在字典中不一定寻得出,我们必须玩索上下文才能明了。
此外,文字还有另一种意义,每一个字在一国语文中都有很长久的历史,在历史过程中,它和许多事物情境发生联想,和那一国的人民生活状态打成一片,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各国各地的事物情境和人民生活状态不同,同指一事物的字所引起的联想和所霜动的情趣也就不同。比如英文中fire,sea,castle, sport, shepherd, nightingale,
race之类字对于英国人所引起心理反应和对于我们中国人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大有分别。它们对于英国人意义较为丰富。同理,中文中“风,月,江,湖,梅,菊,燕,碑,笛,僧,隐逸,礼,阴阳”等字对于我们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决不是西方人所能完全了解的。这可以叫做“联想的意义”(associationmeaning)。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也就茫然,尤其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易应付。有时根本没有相当的字,有时表面上虽有相当的字,而这字在两国文字中的情感氛围,联想不同。如sea和海,willow和柳。
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其次就是声音美。语言都必有意义,而语言的声音不同,效果不同,则意义就不免有分别。换句话说,声音多少可以影响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他又来了”和“他来了又去了”两句话中都用“又”字,因为腔调着重点不同,上句的“又”字和下句的“又”字在意义上就微有分别。做诗填词的人都知道一个字的平仄不同,开齐合撮不同,发音的器官不同,在效果上往往悬殊很大。散文对于声音虽没有诗讲究得那么精微,却也不能抹杀。中西文字在声音上悬殊很大,最显著的是中文有,而西文没有四声的分别,中文字尽单音,西文字多复音;中文多谐声字,西文少谐声字。因此,无论是以中文译西文,或是以西文译中文,遇着声音上的微妙处,我们都不免束手无策。原文句子的声音很幽美,译文常不免佶屈聱牙;原文意味深长,译文常不免索然无味。文字传神,大半要靠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情感风趣最直接的表现。对于文学作品无论是阅读或是翻译,如果没有抓住它的声音节奏,就不免把它的精华完全失去。但是抓住声音节奏是一件极难的事。 此外还有两种次要的,第一种是“历史沿革的意义”(historicmeaning)。字有历史,即有生长变迁。中国文言和白话在用字上分别很大,阅读古书需要特殊的训练。西文因为语文接近,文字变迁得更快,就是十八世纪的文字距今虽只一百余年,如果完全用现行字义去解,也往往陷于误谬。西方字典学比较发达,某字从某时代变更意义或新起一意义,常有例证可考。如果对文字沿革略有基础而又肯勤翻详载字源的字典,这一层困难就可以免除。许多译者在这方面不注意,所以翻译较古的书常发生错误。
其次,文字是有生命的东西,有时欢喜开一点玩笑,耍一点花。离奇的比譬可以使一个字的引申义与原义貌不相关,某一行业的隐语可以变成各阶级的普通话。文字游戏可以使两个本不相关的只有一点可笑的类似的字凑合在一起,一种偶然的使用可以变成一个典故,如此等类的情境所造成的文字的特殊意义可以叫做“习惯语的意义”(idiomaticmeaning)。普通所谓“土语”(slang)也可以纳于这一类。这一类字义对于初学是一个大难关。了解既不易,翻译更难。英文的习惯语和土语勉强用英文来解释,还不免失去原有的意味;如果用中文来译,除非是有恰巧相当的成语,意味更索然了。
从事翻译者必须明了文字意义有以上几种分别,遇到一部作品,须揣摩那里所用的文字是否有特殊的时代,区域,或阶级上的习惯,特殊的联想和情感氛围,上下文所烘托的特殊“阴影”,要把它们所有可能的意义都咀嚼出来,然后才算透懂那部作品,这不是易事,它需要很长久的文字训练和文学修养。看书和译书都必有勤翻字典的习惯,可是根底不够的人完全信任字典,也难免误事,他只能得一知半解,文字的精妙处实无从领会。一般英汉字典尤其不可靠,因为编译者大半并不精通外国文。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语句的组织,又可发现其他更大的困难。拿中文和西文来比较,语句组织上的悬殊很大。先说文法。中文也并非没有文法,只是中文法的弹性比较大,许多虚字可用可不用,字与词的位置有时可随意颠倒,没有西文法那么谨严,因此,意思有时不免含糊,虽然它可以做得很简练。其次,中文少用复句和插句,往往一义自成一句,特点在简单明了,但是没有西文那样能随情思曲折变化而见出轻重疾徐,有时不免失之松散平滑。总之,中文以简练直截见长,西以繁复绵密见长,西文一长句所包含的意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需要几个单句才行。这对于阅读比较费力。初学西文者看见一长句中包含许多短句或子句,一意未完又插入另一意,一个曲折之后又是一个曲折,不免觉得置身五里雾中,一切都朦胧幻变,捉摸不住。其实西文语句组织尽管如何繁复曲折,文法必定有线索可寻,把文法一分析,一切就了如指掌。所以中国人学西文必须熟悉文法,常作分析语句的练习,使一字一句在文法上都有着落,意义就自然醒豁了。这并非难事,只要下过一两年切实仔细的功夫就可以办到。翻译上的错误不外两种,不是上下文所说的字义的误解,就是语句的文法组织没有弄清楚。
此外,象词句的位置,骈散长短的分配,中西文也往往不同,翻译时也须斟酌。在这里我们可以略谈直译与意译的争执。“直译”侧重对原文的忠实,“意译”侧重译文语气的顺畅。依我看,直译与意译的区别根本就不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要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情感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不完全相同。所以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不能不是直译。不过同时我们也要顾到中西文字的习惯不同,在尽量保存原文的意蕴与风格之中,译文仍应是读得顺口的中文。以相当的中国语文习惯代替西文语句习惯,而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蕴,这也并无害于“直”。总之,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
文学作品以语文表达情感思想,佳妙处必从语文见出。作者须费一番苦心才能使思想情感凝定于语文,语文妥贴了,作品才算成就。译者也必须经过同样的过程。第一步须设身处在作者的地位,透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样感,同样想,同样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所不同者作者是用他的本国语文去凝定他的情感思想,而译者除了解欣赏这情感思想语文的融贯体以外,还要把它移植于另一国语文,使所用的另一国语文和那情感思想融成一个新的作品。因为这个缘故,翻译比自著难;也因为这个缘故,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