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腊八节的来历介绍

更新时间:2022-11-26 10:07:46 人在看 0条评论

腊八节的来历介绍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表达雄心壮志的优秀诗句)

腊八节起源说法由来

腊八节起源说法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

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

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

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

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

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

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

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

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

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

此相沿成俗。

道教说法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

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

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

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

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

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

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

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

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

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

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

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

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

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

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

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

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

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

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

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

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

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

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

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

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

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

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

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

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佛教说法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

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

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

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

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

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

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

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

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

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

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

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

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

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

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

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

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

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

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

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

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

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

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

花等。

腊八节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腊八节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曲解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腊八节的

社会文化意义往往被蒙上一层历史的云雾,得不到准确的认知和

理解。从前人对腊八节的的起源,特别是腊八粥的起源的说法,

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

(一)腊八节起源于“腊祭”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源于“腊祭”的说法比较流行。据百度

百科“腊祭”条目: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

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

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

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

接也,新故交接,脚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

与“猎”相通,“腊祭”就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

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从以上文字可知,腊八节起源于“腊祭”,与猎取野兽密切

相关。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有学者以为,这是把“腊月”的起源

误当成了“腊八节”的起源,产生了时间上的错位。

因为从时间上看“腊祭”的年代更为久远。按照马克思主义

理论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

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序列。也就是说渔猎社会早

于农业社会。

“腊祭”应该存在于渔猎社会,《周易·系辞下》中有伏羲

氏“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的说法,说明从伏羲氏时代开

始,早期原始人类的经济活动以渔猎经济为主。后来到了农业社

会形态,还要祭祀神灵,但不再使用猎取的野兽,而使用富有农

业特色的“七宝五味粥”。

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腊”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

示“肉”,“腊祭”实际上是用打猎得来的野兽的“肉”来祭祀

神灵。可见,“腊月”是渔猎社会的产物,而“腊八节”绝对应

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腊八节起源于“佛成道日”

栗治国先生在《“腊八”新解》中这样描述腊八节的由来:

“佛祖释迎牟尼在修道时因饥饿、困顿而昏厥在了哈比尔邦尼连

任附近的菩堤树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过,遂以粮、豆、干

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终使其得道成佛,而这一天正好是汉历的腊

月初八,佛教界称之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

活动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栗先生随

后评价说:腊八节因佛而起的说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种附会而已。”

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代。而释迎

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

“腊”。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迎牟尼

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将释迎牟尼的成

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为上,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

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

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迎牟尼成道。换句话说,是先有腊八粥后有以

粥供佛的行为。

第三,在广泛性上腊八节喝腊八粥几乎是全民一致的行为。

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庙僧侣和善男信女之中传扬,不可

能成为全国百姓统一的祭祀日。

(三)腊八节起源于朱元璋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家中十分贫穷,常常吃不饱肚

子。一年冬天的腊月初八,又冷又饿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个

老鼠洞,从里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红豆、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

粮,朱元璋就把这些东西熬成了一锅粥美餐一顿。

谁知这粥奇香无比,令他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

当上皇帝,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

名为“腊八粥”。在每年腊月初八都让御膳房进献此粥,成为宫

中定制。后来这一宫中节俗逐渐演化为民间节俗。

学界认为,这也是附会之说。因为皇家、官家的认可和支持

只能促使喝腊八粥这一节俗发扬光大,但用皇权强制将其推行到

民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再者,有史书记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

宋代就已有,并非起源于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

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

佛名曰腊八粥。”

从起源上看,腊八节被披上了迷信外衣,赋予了宗教色彩,

施加了皇权影响,其社会文化意义没有得到真正的彰显。腊八节

的文化意义之根就在于农耕文化。

二、腊八节农耕文化意义的现代探究

腊八节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

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意义。

(一)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腊八节借“腊祭”之名,表达的却是农事劳作一年的人们对

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从表面来看,人们是用收获的各种农作物

礼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谢神灵赐给他们的农业果实,感谢祖先

对他们生产生活的保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

畜兴旺,事业发达,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细考察,这种信仰崇拜活动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实用的目

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其直接的物质功利性。在生产力低下

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用这种方式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是无可厚非的,要从迷信的外

衣下看到那颗赤诚的心。

(二)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腊八节的标志性习俗腊八粥,其实是农业丰收成果的一次大

展示。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所说:“在腊八那天,

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

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

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

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

的农业展览会。”

这种集中反映农家粮食丰盛、应有尽有的腊八粥,确实能体

现出农业大丰收的喜人景象,能体现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满怀

喜悦,能表现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

间的其乐融融,但是,腊八节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们通

过腊八粥的馈赠与接受,建立了更广泛的情感联系。

宋代时,每到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

庶民百姓家都要熬制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

行。在宫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宫女侍从、文武大臣赏

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粮、干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用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

在一起食用,并且馈赠亲朋好友。腊八节借助土地出产的农业成

果有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农事劳作需要健硕的身体,而腊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诸多作

用。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

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

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

的作用,这些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其实,腊八喝粥,只是一种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

粥同样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适宜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

样。腊八节时举国钟情腊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说是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

(五)开启新一年农忙的时间窗口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立冬”过后,农村就转入了“冬闲”

时期。从立冬到大寒之间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是农民养精蓄锐的好

时段。因为小寒一过,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同

时也开始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除磨面碾米、杀猪宰羊、磨豆腐、蒸馒头等年事活动之外,

还要提早进行沤制肥料、清点种子等活计。“载腊八冰便是沤水

沤肥的一个信号”,还有“谁家早载冰柱早吃饭来年的庄稼早熟

早收”的谚语为戒。

俗话说:“注户靠早起。”人们“半夜起来吃饭就是新一轮

早起晚睡的总动员,而吃腊八粥就是借展示粮、豆、果、蔬丰富

多彩生活的动员令的实质内容”。可以说脂腊八节既是由“冬闲”

转入“冬忙”的关节点,更是从上一年农忙转入下一年农忙的动

员令。

我国渔、猎业的发展历史虽然十分久远,但农业自远古时代

起就长期居于百业之冠。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

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与生活情趣。

腊八节起源说法由来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8-264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6 10:07:4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