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传染病预防手抄报

更新时间:2022-11-25 19:33:42 人在看 0条评论

传染病预防手抄报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有效课堂教学反思(精选6篇))

关于预防传染病的手抄报预防传染病手抄报简单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

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

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

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

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

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

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

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

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

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1、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

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

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

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

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

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

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

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

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

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

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

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

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

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

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

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

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

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

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

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

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

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

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

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

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

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

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

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

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

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

去公共场所。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

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2、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

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

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

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

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

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

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

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

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

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

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必须

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

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

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3、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

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

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

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该病潜伏

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

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

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

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

因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

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

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

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

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

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

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

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

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

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

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孩子的营养、保暖,

加强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

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

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

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4、流行性感冒预防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

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

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

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

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

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

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

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若人群对变异株缺

乏免疫力,易引起暴发流行,迄今世界已发生过五次大的流行和若干次小

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和生产

建设。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的病种很多,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和

管理措施,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传染

病防治法》将37种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

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

(1)甲类: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

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

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

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

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传染病病原体分类】

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

不同种类和型别的病原体其病原学特性殊异,因而引起的传染过程也颇有

差异。要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则需知清楚病原体的特征。详细阐述各种

传染病病原体的特性,并非本学科范围。若有需要,可参见微生物学、寄

生虫学、病毒学及免疫学教科书或专著。

病原体经一定的门户侵入宿主的机体,并在机体内有恒定的定位,定

位在一处或多处。然后开始发育繁殖。按照感染的先后,定位部位又可以

分为原发定位和继发定位。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原发定位在鼻咽粘膜,继发

定位在血流和脑膜。能够排出大量病原体的定位,称为特异性定位,它对

疾病的传播有较大意义。

测量病原体对机体感染的程度的指标,一个称为致病力,即病原体引

起宿主的患病能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具有临床

症状的病例数与暴露于感染人数之比作为测量某病原体致病力的指标。一

个称毒力,表明疾病严重程度,以严重病例数或致死数与所有病例数之比

作为测量某病原体毒力的指标。有些病原体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使之减毒,

用以制备活毒疫苗,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传染力是指病原体在宿主机体

内定居、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某病原体的感染量是指引起易感机体感

染所需的最小剂量。感染量随病原体而异,如痢疾杆菌只需5~10个即可

引起易感者感染,而伤寒杆菌则需要105个,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8-112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19:33:4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