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景公阅读答案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妈妈我想对你说作文范文(精选10篇))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
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
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
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
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
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
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
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
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
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
德政。”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
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
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
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
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
自己。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
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
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
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
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天祥泫然出
涕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
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
文: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
淫:
②威武不能
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
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押文天祥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
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
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陷后,
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来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
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
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祥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
绝食,到了燕京,招待文天祥的人招待的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于是把
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
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
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选
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
败:毁坏,舍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
也
(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
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4.[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
思想。(2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五、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
手段”)(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
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
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
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
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
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
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
---------------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
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欤得:
③曾子之妻之
市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
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六、1.①给,给予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③到,去,往④制止(或阻止,
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
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
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
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
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
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
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
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
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
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
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
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
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