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梦录阅读答案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实习工作日记精选5篇)
1/8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加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选出下列词语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气氛
.
(fēn)镌
.
刻(juān)订
.
书器(dīng)惮
.
精竭虑(dān)
B.着
.
陆(zhuó)翘
.
首(qiáo)灶
.
王爷(zào)畏罪潜
.
逃(qiǎn)
C.挑剔
.
(tī)锃
.
亮(zèng)绯
.
闻(fēi)矫
.
揉造作(jiǎo)
D.匕
.
首(bǐ)嶂
.
碍(zhàng)黝
.
黑(yǒu)正襟危
.
坐(wēi)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五一期间,织金洞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
。
B.蜀锦的传统技艺让许多现代工厂生产出来的锦缎黯然失色
....
。
C.韩国政府自出心裁
....
地部署“萨德”,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
D.网络是柄双刃剑,它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也会藏污纳
...
垢
.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
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
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
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
策划与制作。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
(2)奥林匹克主义曾在许多个世纪里,一直主导着古希腊社会。
(3)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
2/8
呢?
A.比喻拟人反问B.比喻对比设问
C.拟人比喻反问D.拟人比喻设问
6、下面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②因为这一意识对社会的意义很大。
③近年来,低碳生活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④节能减排、过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⑤低碳生活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反会使我们的环境更美,更舒适。
A.④②①⑤③B.④②⑤①③C.③②①⑤④D.③②⑤①④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6)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7)《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3/8
(乙)老人引
.
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
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
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
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
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
.
暮,
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
.
之异(________)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________)
(3)老人引
.
杨氏入山引(________)
(4)迫
.
暮,与老人同出迫(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
.
大穴
B.以
.
耕以蚕以
.
其境过清
.
C.杨氏谢而
.
从之乃记之而
.
去
D.不可取食于
.
人也生于
.
忧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即。
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
1.(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类(3)
带领(4)接近、临近
2.C
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4.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
5.我认为不真实。这种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
4/8
活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只
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
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
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
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
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
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
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
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
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
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
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
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
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的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
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
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
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
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
心。
5/8
(注)①螽(zhōnɡ)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
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这个阶段的昆虫叫作若虫。
1.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
方面。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
3.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5.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
2、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
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
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
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
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
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
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
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
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
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
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
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
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
6/8
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
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
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
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
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
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
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
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
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
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
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
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
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
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
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
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
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
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
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
7/8
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
的地毯。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
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
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
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
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
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
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
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
范,卷面整洁。
8/8
参考答案:
一
C
C
C
A
A
工欲善其事;岂不罹凝寒;征蓬出汉塞;运筹帷幄之中;谁家
新燕啄春泥;老骥伏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
三
1.颜色行为
2.例: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3.相似性;普遍性。
4.不能;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
序说明。
5.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
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
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2.(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
成果。
4.D
5.“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
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