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通用7篇)

更新时间:2022-11-25 03:58:17 人在看 0条评论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通用7篇)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抗击疫情征文范文800字)

比尾巴教学反思5篇

比尾巴是小学1年级的一篇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讲述了孩子

们最亲近的朋友——小动物的故事。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

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

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接下来搜集了比尾巴教学反思5篇,欢送查

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

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

字指导、拓展提高。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

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

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话

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

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

比方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

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

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借

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

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

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想到阅读课文,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

阔的想象空间。当孩子们带着比照尾巴喜悦的感受,学完这首诗歌

时,老师也为此获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满足。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

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

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

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

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

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

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

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

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假设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

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

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

尾巴,为丧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

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气氛轻松而又

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到达预设的效

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

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

索、学习。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

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

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

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

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习态度。在孩子们

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近的朋友。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

言,浅近的诗歌就比拟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教学

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

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参加比尾巴的比赛,

让学生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

望。

在课文朗读方面,我主要让学生做到读中感悟。学生在读的过程

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朗读是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对于本课在

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

句,让学生自由读,这样他们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然后是让学生

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

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在开火车比赛读。在

授完新课的时候,又设计了读的环节。这时是继续创设情境,在情境

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得读,流利得读,最后在读的根底上能够背

诵。

课文中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

插图,课文中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

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

六个小动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此时让

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儿歌。在学生展开剧烈的讨论之后,他们能够

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

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

鼠的尾巴细又长。”“谁的尾巴断了能再生?”“壁虎的尾巴断了能

再生。”

关于课前备课:我们级部选择了课题之后,曾经屡次集体研讨备

课,最后将课的整体环节设计确定下来: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

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

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

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

宣布运发动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工程引出问句;宣布比赛

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

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

拟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在解决生字的问题上,我决定采用小老师领读、交流方法,比照

识记等方式来落实识字目标。本节课的写字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云

和公”,练写稳固“撇折”。另外还设计“()的尾巴()”这样的

练习,拓展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课前对于这样的设计还比拟满意。但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的

课堂同样不可防止地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因为自己内心有些急躁,有些环节是施而不实,孩子们还没

有真正地进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个环节。比方:在识字环节,比拟

“把和巴”时,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找规律识记,结果孩

子还把“巴”读成“尾”,说明了识记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导孩子朗读问句、答句时,有些乱,指导的层次性不够

强,评价不够到位,孩子的朗读兴趣没有平时课堂上那么浓,朗读能

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

所以时间掌握的不好,后面的写字环节还没有得到落实。

我深知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时就能造就的,功夫应下在平时每一节

课,今后我会多学多钻,不断努力的。

从备课到上课,我始终抓住两个重点:

其一、认识《比尾巴》中的生字;

其二、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让学生表达出他的自信。

与原先的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课改教材中的识字量要大了许

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如果每节

课只是单纯地要学生跟着教师读准字音,听教师来分析字形,就把学

生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牵着他的鼻子走,这样,要不了多久,学生

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识字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

深感到,学生只有切实地参与进课堂,学得活,学得新,才能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要在平时就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触类旁

通,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根底。在教学上,教师确实应该采取各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复习稳固,既能加强记忆,又能引发学生的

学习动力,更活泼了课堂气氛。实践说明,在游戏中识字、记字往往

是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潜力得到了开掘,教师也教得带劲,何

乐而不为呢?

新教材最注重的就是要学生主动地去学。从识字到朗读到表演,

一切都需要学生来参与,如果学生从头至尾,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在当小老师,小评委朗读明星的过程,我

很快乐的看到学生们高高地举起手,眼中充满着期待,希望老师能给

自己一个展现自我的时机,他们不仅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更愿意赢

得同伴的认可。如果没有强烈的自信心支持着他们,教学效果肯定会

差很多。在学习中,他们不单做到自己行,更力求做到合作大家行,

既有师生间的配合,又有同伴间的一问一答,在这个过程,需要每个

人都集中精力投入其中。不仅关系到个人,更关系到同桌,小组,全

班。只有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地面对每一个要求,才能做到最好。教室

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们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

以重视。在教学生字时,还应注意每个字要有侧重点,或重音,或重

形,在教学是还要加强义的学习,并能适当地加以扩展,而不是仅限

于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答复

予以中肯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许,这往往

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所以以后,千万不能吝啬表扬。在上

课时,应变能力还不够敏捷,尤其,当学生的答复没有到达预期目标

时,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循善诱,共同找到正确答案,不能一口

否认,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以上这些缺乏处,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多留

意,防止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对自己更有信心!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9641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03:58:1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