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2年11月23日发(作者:安全小常识(精选100条))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8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教学反思
篇一:教科版版三年上科学教学周后记反思
篇二: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课例教科版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
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
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
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
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
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
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
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
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
概念;弓I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
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
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
巩固。
学情分析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18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
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
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
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
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
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
“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
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
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
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
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3/18
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
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
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
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
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
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
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
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
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
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
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
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
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4/18
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
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
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
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
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
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
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
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5/18
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
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
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
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
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
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
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6/18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
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
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
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
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
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
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
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
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
和通过的距离互相
垂直
(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7/18
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
破难点)
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
(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
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
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8/18
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
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二力X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
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
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
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
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9/18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
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
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级特
大
篇三: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砚山县第二小学陈聪勤
第一单元
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
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
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
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
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
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
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
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0/佃
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
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
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
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
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
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
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
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
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
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
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
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
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
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
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
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佃
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
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
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
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
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
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
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
思。
3、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
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
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
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
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
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
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
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
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
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2/佃
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
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
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
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
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
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
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
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
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
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
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
出洋相。
5、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
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
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3/佃
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
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
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
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
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
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
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
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
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
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
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
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
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
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4/佃
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
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
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
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
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
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
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
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
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
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
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
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
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
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
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
有信心。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5/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
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
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
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
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
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
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
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
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
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
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
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
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
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
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
楚讲明要求。
2、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6/佃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
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
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
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
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
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
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
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
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
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
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
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
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
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
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
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
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
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
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仃/佃
3、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
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
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
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
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
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
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
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
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
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
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
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迪家原创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佃/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