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关于莫言的名人访谈录

更新时间:2022-11-22 22:42:35 人在看 0条评论

关于莫言的名人访谈录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事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事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

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

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

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

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

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

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

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

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

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

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

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

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

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

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

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

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

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

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

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

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

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

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

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

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

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

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

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

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

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

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

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

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

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

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

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

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

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

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

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

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

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

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

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

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

《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

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

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

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

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

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

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

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

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

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

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

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

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

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

己独有的风格。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

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

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

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

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

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

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

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

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

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

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

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

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

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

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

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

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

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

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

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

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

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

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

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

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

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

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

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

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

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

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

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

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

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8383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2 22:42:3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