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读后感15篇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描写初夏的句子(精选50句))
[余秋雨散文集读后感]余秋雨散文最后
读余秋雨散文集有感篇一
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在囫囵吞枣看完余秋雨老师散文集之后,但因
为工作变化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来写,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一晃一个
月过去了。其实,现在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只是总感觉心里有
点事,这或许就是自己的一点个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在这次阅读了多篇
美好的文章之后,总感觉应该留下点什么,特别是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自
己已经很难在一段时间之内再翻起余老师的文章,只好趁着心里还有点感
觉,留下几行贻笑大方的文字。
余老师和季老一样,都是高中时就耳熟能详的大师,但可惜的是,我
这个文科出生的人并不喜欢学习语文,唐诗宋词兴致来了还会背上几首,
而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学起来感觉真是要人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学了不
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认真阅读教材上面的文章,听课也是是是
而非。
这次机缘巧合读到了两位大师的散文集之后,让人对散文又有了一点
重新的认识,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写出精湛的体会,
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觉信马由缰。
正如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读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样,季老从自
己工作生活的点滴入手,润物无声,让人体会到生活的一种自然美,让人
感觉有一种返朴归真、悠然自得的娴静,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余老师的这本散文集,则从宏观着眼,纵横捭阖,以一个文学家独有的眼
光来看待历史。
将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冥冥当中
感受到几分沧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样的厚重和深沉。想到这里,又想起
许多当前关于余老师的种种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
者见智,仁者见仁。
现在感觉起来,读完这本散文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
来说,让人对现实中的余老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至少对历史有了一个
全新的认识。虽然这些文章只是余老师文学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从读的
这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文章都让人从中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让人思维开阔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从
一个新的角度来品味已经尘封的历史,就如《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
坡突围》、《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
样,都呈现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读余秋雨散文集有感篇二
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
富的风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
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
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
“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
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
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
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
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
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
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
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
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
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
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
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
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
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
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
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
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
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
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读余秋雨散文集有感篇三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
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
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
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
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探讨。
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至少有一个最原
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
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近地为它呼喊几声。”①可见其散
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更加深广。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
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
《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
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
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
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
本身的存在价值。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
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
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
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
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
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
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3、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
4、重建评判坐标
在对中国文明历程的展示中,价值观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
局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一种公平的视野去鸟瞰中国发展的历
史。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统论和民族正统论,“在
我看来,现在的中国人特别需寻找人类历史的整体坐标,以人类历史作为
价值坐标去分析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
对待历史人物,用诚实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
响。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的奸臣,人们都痛恨他咒骂他,没有人会为他
说话,但余秋雨还是客观地理性地留出空间让他申辩。
而对于苏东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过苏
东坡,他所检举的诗句,正是苏东坡分别时送给他的诗句。秋雨散文不同
于以往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的恢弘气度。
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
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
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
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
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
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
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
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
《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
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
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
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
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
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
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
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
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
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
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
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
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
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
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
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
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
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
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
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
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
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
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
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
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
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
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
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
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
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
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
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
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
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
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
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