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丰子恺散文梧桐树)
《三字经》中国传统启蒙教材⼩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三字经》取材典故
范,包括中国传统⽂化的⽂学、历史、哲学、天⽂地理、⼈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核⼼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
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做⼈做事道理。接下来⼩编给⼤家分享⼏
篇关于三字经描写⾥⾯的故事吧。
(⼆⼗三)
【原⽂】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学终 ⾄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
蒙:⼩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
⼩学:指研究字形、字⾳、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
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定有起头的地⽅,把⼩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学》、《中庸》、《论语》、《孟⼦》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天,他请了⼀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的伙⾷如下:“⽆
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费。员外理直⽓壮的把当年⽴的条约拿出来,⽽这个管家⽴即拿笔将
他改为:
“⽆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员外⽆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四)
【原⽂】
论语者 ⼆⼗篇 群弟⼦ 记善⾔ 孟⼦者 七篇⽌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的弟⼦和再传弟⼦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善⾔善语。
孟⼦:孟轲所写的书名。
⽌:与“只”相同。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空⼦的弟⼦和再传的弟⼦,把孔⼦或是孔⼦弟⼦曾说过的善⾔善语,记载编辑⽽成。
⽽《孟⼦》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孔⼦和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常
多,因此我们在这⾥只举⼀个来说。
有⼀次,孔⼦在教弟⼦们道理,弟⼦们照例围坐在孔⼦的⾝边,年仅⼆⼗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省能⼒很强的
学⽣,所以孔⼦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问孔⼦:
“⽼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体,⽽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的弟⼦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及⼈,⼀切以诚⼼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五)
【原⽂】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学 乃曾⼦ ⾃修齐 ⾄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
孔伋:孔⼦的孙⼦,也就是⼦思。
⼤学:书名。
曾⼦:也就是曾参,是孔⼦的学⽣之⼀。
修齐:修⾝、齐家。
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庸”是不改变。
⽽《⼤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本⼈⽣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物,他不重视现实⽣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
有⼀次,家⾥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
顾全⼤局。
后来,有个朝廷⼤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官要必
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就要我向别⼈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
在⼈们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