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2:04:25 人在看 0条评论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

★精品文档★

2016

1/17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

对联小故事大全

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内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

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

一、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

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

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

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

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

来: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

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

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

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

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

★精品文档★

2016

2/17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

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

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

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

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

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

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

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

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

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

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

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

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精品文档★

2016

3/17

“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

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

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

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

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

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

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

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

“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

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

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

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

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精品文档★

2016

4/17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

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

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

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

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

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

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

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

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

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

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

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

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

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

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

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

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

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

★精品文档★

2016

5/17

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

们皆赞叹不已。

四、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幼年

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

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

弄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

“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

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

鼓;

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

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

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

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

★精品文档★

2016

6/17

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

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

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

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

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

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

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

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

入侵,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

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

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五、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

★精品文档★

2016

7/17

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

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

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

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

位。”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

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

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

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

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

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

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

熟悉国家典故。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

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

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建

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庆元进士。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

★精品文档★

2016

8/17

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著有《西山文集》、《大

学衍义》等。

六、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

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

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

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

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

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

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

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

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

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

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

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

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

役。

★精品文档★

2016

9/17

注:(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

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

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七、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

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

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

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

“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

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

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

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一篱二纬

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

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

了下联: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

★精品文档★

2016

10/17

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

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让

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

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

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白岩白雾白玫瑰,

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

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

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

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

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红寺

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

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

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

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

随着念了出来: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

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

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

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

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水抽人吊井中星。

★精品文档★

2016

11/17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

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

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

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

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

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

等地。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

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许将

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谈判中,舌战对

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

功,免遭外患。

八、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

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

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

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

时候对句的故事。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

副春联: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

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

★精品文档★

2016

12/17

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

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

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

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

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门对千

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

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

一个字,成了:门对干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

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

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九、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

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

缙,便吟道:水中蛤蟆穿绿衣;

★精品文档★

2016

13/17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

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一马落足污泥里,

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

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

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

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狂吟白也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

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

画,又出一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

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车无轮,马无鞍,

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

★精品文档★

2016

14/17

教训的口吻道: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眉先生,发后生,后生

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

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十、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

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

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于是,

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

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

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庙后头栽的花,

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

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

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庙

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

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

★精品文档★

2016

15/17

什麽原因,所以是: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

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

已知道了。所以是: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

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

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注:“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

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十一、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

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

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

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

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

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

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

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

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

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精品文档★

2016

16/17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

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

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日月灯,云霞彩,风雷鼓板,宇宙间

一场大戏。

“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日在东,月在

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十二、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

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

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

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

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

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

题了一上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

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

绝妙地对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精品文档★

2016

17/17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

刘基应对。联文是: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

即景生情,乃一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

上联: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

是否能对。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

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

民,到朝廷做官。

注:(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

离(今安微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

田)人。明初大臣、文学家。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

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8363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2 22:04:2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