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集合12篇)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我国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
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
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
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
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
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
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二)背景材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
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
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
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
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
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
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
透。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
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四)正文解析,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
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
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
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
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
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探讨: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
呢?
参考: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寻找
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
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
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
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
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
“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
什么?
参考:
①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
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②不尽长
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
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
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读颈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同学们读一下,看看你们
能读出几层意思?(小组讨论)
参考: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
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参考: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
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
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
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
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
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
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赏析小结
1.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参考: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
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
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
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
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
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
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2.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
郁”,是指思想情感上的丰富深厚;“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
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
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
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
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留下了无穷韵味。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诗艺术和思想的精妙。
(六)能力提高
播放朗读视频,再次整体感知。
(七)拓展训练
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
点的机会,问题前提是“老杜可不可怜”。大体思路:杜甫的诗歌成
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还原重阳节独自登高的老人形
象,给予人文关怀(重心)。
七、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