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仿写陋室铭82篇

更新时间:2022-11-21 12:58:47 人在看 0条评论

仿写陋室铭82篇


2022年11月21日发(作者:绿色环保小报)

1

《陋室铭》教案模板合集8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

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

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

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

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

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

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2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

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

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

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

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

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

“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

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

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

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

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

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

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

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

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

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

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

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

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

4

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

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

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

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

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

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

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

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

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

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5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

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

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

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

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

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

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

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6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

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

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

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

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

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

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

"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

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

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

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

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

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

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

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

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

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

8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7897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1 12:58:4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