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季羡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11-20 13:19:16 人在看 0条评论

季羡林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022年11月20日发(作者: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通用6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

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

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

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

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

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

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

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

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

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在课前我充

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他们读与悟,发挥合作

探究的小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中我深感课堂的氛围与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开始我问“季羡林

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

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

得太大呢?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

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

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

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

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

的。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

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上才会碰撞出各种耀眼的火花。

我找不到这篇文章的具体出处,但看了《我的童年》一文后,总觉得这又是一

篇改写文章。不管感觉的正确与否,为了众多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文中的一些不

足之处,我还是要指出的。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

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

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

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

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

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

“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

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

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

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

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

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

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

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

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

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

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

多国家的语言”。

小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错误百出

的教科书泛滥于祖国大地,我们的教师该怎样教,我们的孩子们该怎样学,我们祖

国的明天又该怎样?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

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

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

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

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

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没有上完,说明:

1、环节不紧凑,在一个问题上扩展的太远。

2、随意性太大,往往在新生发出来的问题上扯得太远,想让所有问题都能得

到解决,是不现实的不高效的。

3、条理性不强,思维混乱,没有重点。

4、对教材的理解片面,没有一针见血的点中要害。

5、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应向庞春燕、刘雅君、张邦富、张梅恒、张勇、赵晓

伟等老师多多请教。

6、对五年级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还没有融会贯通。应加强研究与学习。

恳请到家批评指正,多提缺点和建议。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

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

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

切希望和关爱。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但苦于

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

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

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

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

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

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

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

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

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

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学习目标第三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内容: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这一设计使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学生通过这一课的

学习,不仅了解了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使每个学生加入到读

书的行列中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

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

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

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

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

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

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

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

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

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

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

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

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

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

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

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

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

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

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

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

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

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语文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更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

光溢彩,但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

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

月花。”“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

“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厚的

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正如李怀远老师所执教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

认为,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的课就像一杯真正的没有任何香味的水,自然、和谐、不事雕饰地美。

1.教学内容简约。从听课者的角度来看,我想,课前李老师肯定对教材进行

了认真地研读。只有课前在“深入“上下了工夫,课上才能做到“浅出”。李老师没有

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最主要的五大块,每一块都设

计了具体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如:

(1)读出下面的词语;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4)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5)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都以“闯关”

的形式进行,内容简约,重点突出,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教材

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了不得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浮光略影。

2.教学过程简化。李老师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了五大块,实施的时候由易到

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条理很清晰,

也没有让学生感到复杂深奥。去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重点也就更突出了。

3.教学媒体简便。众所周知,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时使用不当,反而束

缚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用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李老师只用了

幻灯展示了季羡林爷爷的生平介绍,苗苗和季羡林的人物形象,以及“闯关”的问题。

没有五花八门的动画,最主要的还是靠粉笔在板书。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7160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0 13:19:1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