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
2022年11月20日发(作者:初中生周记(精选1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1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温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
......
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
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
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2页
图2
10
℃
20
图1
40
℃
30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
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体温计
1.量程:35℃~42℃;分度值:0.1℃.
2.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6℃;图2中的示数为-9℃。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
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C)
A.小红:37.6℃;B:小刚:36.9℃;C:小明:38.2℃;D: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大一些,玻璃管的直径小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
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3页
固态液态
熔化
凝固
§3.2熔化与凝固
一、定义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生活中熔化与凝固的现象: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
水结冰了……
二、实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酒精灯的使用:1)往酒精灯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2)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3)点燃酒精灯时,一般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已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海波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
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常见晶体:冰、金属、萘、海波。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常见非晶体:松香、石蜡、沥青、玻璃。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4页
t
T
非晶体凝固温度曲线t
T
非晶体熔化温度曲线
t
T
E
F
G
H
晶体凝固温度曲线
A
D
BC
t
T
晶体熔化温度曲线
4.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
1)AB:固态,吸热,T上升;BC:固液共存,吸热,T不变;CD:液态,吸热,T上升。
2)EF:液态,放热,T下降;FG:固液共存,放热,T不变;GH:固态,放热,T下降。
5.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降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初冬的某个夜晚,放在屋外的金属盒内的水结了冰,这说明夜里的气温(A)
A.一定比0℃低;B.可能是0℃,也可能比0℃低C.一定是0℃;D.可能是0℃,也可能比0℃高.
6.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边吸热边升温,状态先是变软、变稠、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
2.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
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典型例题
№.1现有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要使热的物体冷却,使用0℃的冰效果好。
№.2试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谚语中的科学道理。〔提示:雪熔化时从空气中吸热。〕
№.3水在盐水中可以凝固,水和盐水的凝固点,哪一个更低?盐水
№.4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冻坏,这是为什么?
[提示:温度在0℃以下,桶里的水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5以下四种现象中①沥青路面在烈日下变软;②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③冰化成了水;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5页
液态气态
汽化
液化
蜡烛燃烧时出现了蜡液。属于熔化的是____。分析: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这是溶解,而非熔
化。
№.6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0℃__,熔化过程用了
_3__min,该晶体可能是_冰_。
§3.3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现象:洒在地上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变干、露珠的形成……
二、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
Ⅰ.实验现象:
①温度计示数
.....
先上升后保持不变;②沸腾前后都有气泡
..
产生;③声音响度
....
由大变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6页
t
T
100℃
沸腾后沸腾前
2)沸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
):ⅰ.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ⅱ.不断吸热。
3)沸点:不同的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用控制变量法
.....
探究):
Ⅰ.液体的温度;Ⅱ.液体的表面积;Ⅲ.液体表面的气流速度。
※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
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发生条件发生部位发生程度
沸腾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一定温度(达到沸点)液体表面和内部剧烈
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缓慢
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1.生活中液化的现象:
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气”、雾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镇饮料“出汗”——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团中学
致同学们: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7页
气态固态
凝华
升华
冰水蒸气
气态固态
升华升华
樟脑丸:
2)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
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为什么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
解析:100℃的水蒸气液化要放热,则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
☆典型例题
1.当某种液体的温度为它的沸点时,该液体
A.一定在蒸发B.一定在沸腾C.可能在沸腾D.可能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
2.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3.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
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思路解析: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气
遇冷的缸壁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了缸壁上。这个现象说明了空气潮湿,是下雨的前兆。
§3.4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