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6篇)

更新时间:2022-11-20 10:54:07 人在看 0条评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通用6篇)


2022年11月20日发(作者:鲸的自述五年级想像作文400字左右)

沁园春·长沙

吉安县立中学王悦元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品味意境。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并学习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无所畏惧的革命壮志。

三、教具准备

BF开国大典原声带,AVI歌曲《东方红》,AVI《沁园春·长沙》朗读视频,FLV歌曲《太阳最红毛主

席最亲》视频,多媒体投影,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

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

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毛泽东简介: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

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展示各个历史阶段相关照片)

2、词的有关知识

①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

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

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③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

而得名。

④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

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

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

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却看

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

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五、整体感知:视频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1、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

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2、问:全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依次展出各幅画面)

六、教读上阙:

1、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

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

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范读前三句——“起句”:

①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地点:橘子洲头;游者:独。)

②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正常顺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

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

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①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②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④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

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

命力。

⑤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

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⑥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

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

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⑦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

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

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⑧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

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4、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①“煞尾”的大意是什么呢?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②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

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用一句话总结这两句: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①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1918年7月,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

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快

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六、关于意象:

“意象”简释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关于意象

《沁园春长沙》的意象

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

舸”等

与毛泽东积极

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七、板书设计:

时间、地点、

特定的环境

(前三句)

湘江秋景图

静景

(色)

动景

远景

近景

仰视

俯视

归纳

百侣曾游

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设问结尾,

回答“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急流

勇进,担负

大任。

主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

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

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八、能力训练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

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

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

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

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4、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

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

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2-7088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0 10:54:0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