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雨巷朗诵

更新时间:2022-11-25 05:04:02 人在看 0条评论

雨巷朗诵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小心翼翼照样子写词语)

1/6

《雨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从意象入手分

析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

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

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

《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

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

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

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

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与迁移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

2/6

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⑵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

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

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只有带感情的多读,才能真正把握

诗歌意蕴。

②联想与想象法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

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

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

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㈣教学过程

由于《雨巷》是一篇比较经典的文章,所以我将把《雨巷》分成两个课时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我

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一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

“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

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侧重课文的导入与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侧重分析探究课文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分析研究与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

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欣赏纯音乐《雨巷》,欣赏时一定要带着想象,提前进入雨巷的学习氛围。连续听两次后,

开始打开课本。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⑴让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可让一两个同学尝试朗诵。让学生们根据

自己的直觉先做一个感性评价。

⑵接着播放优秀录音带《雨巷》。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3/6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

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

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

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

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惶(ang)

⑥一些重点字的强调

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a听范读,学生总结:悠长二子读的长而凝滞,才能体现出情感的抑郁与惆怅。

b教师在黑板上标示:悠——长,悠——长

c延伸阅读,加强把握诗歌中的特殊字词或句式。

(3)然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地朗读诗歌。

(4)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分头进行面试。应聘学生可以在朗诵标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由评委

学生指出应聘学生在朗诵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自我反思,自己在朗诵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是什

么?如何扬长避短?

4/6

(5)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应聘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诵表演。由全班同学打分。选出获胜者。

(6)布置课下作业,有感情地背诵《雨巷》。

第二课时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个问

题:

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⑶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⑴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

美。

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

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

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⑵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

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比一比:

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

5/6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

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

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

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

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

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

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

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

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

的追求,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

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

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补充问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

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鼓励学生们发表独特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向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

⑴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编歌词《雨巷》(祈湛)《那条雨巷那场雨》(雨如笙)

⑷绘画《雨巷》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6/6

4.课后作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强化学习目标,学会用意象鉴赏诗

歌我设计了以下拓展练习: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

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搜集

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

(听一听)(比一比)(找一找)(看一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1-9677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05:04:0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