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7篇)

更新时间:2022-11-23 02:01:27 人在看 0条评论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2年11月23日发(作者: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叙事作文)

望洞庭教学设计

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

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

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

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

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

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

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

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

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

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

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

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

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

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

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

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

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雍陶)

(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

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

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

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

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

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

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

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

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

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

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

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

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

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

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

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

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

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

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

示PPT

古文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

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

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

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

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

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

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

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

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

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

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

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

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

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

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

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

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

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和

观察

山水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

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

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

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

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

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

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

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

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

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

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

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

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

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

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

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

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

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

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

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

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

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4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

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

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

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

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

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

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

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

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

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

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

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

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

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

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

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

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

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

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

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

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

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

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

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

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

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

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

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1-8492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3 02:01:2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