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2022年11月22日发(作者:写过年的作文300字(精选38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
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
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
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
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
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
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
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
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
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
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
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
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
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
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
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
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
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
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
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
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
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
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九、教学反思
由《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备课、课堂教学来看,备课充分是课堂效果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雨霖铃》要比《望海潮》的备课时间充分,因此上课时,我内心是从容的,相对地讲课就
从容。而备课局促的表现就是上课时断时续,不能有宏观的表述。
但是今天的课仍然不完美。因为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话,自主学习就被
局限了,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分析诗歌。以后的辛词和李词,我打算让学生
们自主研究,不知道这个设想能不能付诸实践。
十、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
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
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
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
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
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
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
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
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
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
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
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
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