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人故事(精选20篇)
2022年11月21日发(作者: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计划)
【导语】爱国的内容⼗分⼴泛,热爱祖国的⼭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为祖国捐躯,
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的伟⼤的民族精神。下⾯是分享的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
新中国成⽴以后,我国再也不受外国的欺负了,拥有了完全的主权。我们不依附任何国家,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们的
主权。
1958年夏天,苏联领导⼈赫鲁晓夫到我国访问,和⽑泽东举⾏会谈。他提出了两国建⽴联合舰队的建议,想让苏联的军
舰到中国海⾯上⾏驶。⼤国主义思想很严重的赫鲁晓夫想利⽤这个机会控制我国的国防、达到他们和美国争夺霸权的⽬的。如
果这样做,中国的领海权就会受到损害。⽑泽东⼀听就⽕了,他厉声质问赫鲁晓夫:“你讲清楚,什么是联合舰队?我们还有
没有主权了!”赫鲁晓夫说:“这不是来商量嘛!”⽑泽东说:“什么商量!你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赫鲁晓夫红
了脸,忙说:“你们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让我们在中国有个基地,军舰来加油修理休息,总可以吧?”⽑泽东斩钉截铁地回
答:“不⾏!”
赫鲁晓夫没有达到控制中国的⽬的,⼼怀不满地⾛了。后来,苏联单⽅⾯撕毁了两国的许多经济科技协议,企图给我国造
成压⼒,⽑泽东⼜领导中国⼈民和它们的⼤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作了坚决⽃争,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独⽴⾃主的外交政策。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
“振兴中华”是⼈们常说的⼀句话。它是由伟⼤的⾰命先⾏者孙中⼭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
⼈,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他们
⼤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改⾰,不可能成功。孙中⼭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只有*这个绊脚⽯,实⾏民主⾰命,才
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在太平洋上的檀⾹⼭(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
意思。孙中⼭在成⽴宣⾔中明确指出,成⽴本会的⽬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
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千年来,是世界上头⼀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
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要赶快想想法⼦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家要醒!醒!
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命这条路去
⾛,拿⾰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次⼜⼀次武装起义,很多⼈流⾎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清朝被*了。虽然⾰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奋⽃的⽬标。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三】
清朝的后期,西⽅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纷纷向我国⾛私毒品鸦⽚(俗称⼤烟)。他们的⽬的,⼀
是⽤鸦⽚换取⽩银,掠夺我国的财富;⼆是⽤毒品残害中国⼈的⾝体,便于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的
险恶⽬的,坚决主张查禁鸦⽚。
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我国就不会有⽩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
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州查禁鸦⽚。
林则徐到了⼴州,命令外国商⼈把全部鸦⽚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照办了,
可英国商⼈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断,坚决⾏使主权,中断与英⽅的贸易并不再
供应⾷物和⽔。英国⼈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
1839年6⽉3⽇这⼀天,林则徐亲⾃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的毒品鸦⽚。他以⽆⽐的勇⽓和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
严,是⼀位伟⼤的爱国者。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四】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位官员。有⼀年,他作为汉朝的使⾂到北⽅匈奴⼈那⾥办事。不料,匈奴⼈违背诺⾔,不放苏武返回
汉钥,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节就是污辱了使命,丢⼤汉朝的脸。我
如果那样,还有什么脸见⼈!”匈奴⼈⽤⼑威胁他,他索性把脖⼦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
放⽺,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待⼀辈⼦。苏武没有忘记⾃⼰是汉朝的使⾂,代表着国家。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肯每天
挖野菜,吃⽥⿏,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央求什么。⽽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份的“使节”(⼀根长棍,上⾯挂着穗
⼦),他⼀直放在⾝边,放⽺的时候也拿在⼿中。天长⽇久,“使节”上的穗⼦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
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只好放他回汉朝。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们的尊敬。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五】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这⽀船
队的正使,就是⼈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官兵、医⽣、⼯匠等两万多⼈,带着许多中国的特产出发了。他们的海船的长
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造船技巧⼗分⾼超,还⽤指南针定向。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的。各国见了这样⼤的船
队,都佩服中国⼈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洲的东海岸。他每到⼀地,都拜会
当地的国王和⾸领,赠送礼品,表⽰友好,邀请他们访问中国。船队和当地⼈民进⾏贸易,互通有⽆,所以⼈们都把中国的海
船叫“宝船”。
和西⽅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他和各国⼈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
神抖擞,给⼈留下美好印象。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和其他地名。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是
最早的,为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六】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要派使者到西域去结交各国,加强往来。年轻的侍从张骞主动报名要承担这项使命。“西域”指的是当
时的亚洲中西部的⼴⼤地区。张骞明知到西域的路途⼗分艰险,可为国探险⽴功的壮志⽀配着他带着100多⼈上了路。路上,
他被敌视汉朝的匈奴⼈扣押了10年,后来逃⾛,⼜跋⼭涉⽔挨饿受冻,终于到达了西域。
张骞先后到了⼤宛、康居、⼤⽉⽒(zhī)、⼤夏等国(在现在的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阿富汗境内),见到了国
王,表⽰了汉朝愿与他们友好来往的愿望。这些国家的⼈见到汉朝使者⼗分⾼兴。⼏年以后,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还派出许
多副使到⾝毒(yāndú)、安息(在现在的印度、伊朗⼀带)等国,和那⾥的⼈民建⽴了关系。这样,汉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了
友好往来,特别是经济⽂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的先进技术、丝绸、冶铁术、作物栽培法等都传到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苜
蓿、胡桃和⾳乐舞蹈也传到了中国。在东西⽅之间,出现了⼀条商路,⼈们叫它“丝绸之路”。来往的使者和商⼈络绎不绝,热
闹⾮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国这个东⽅⼤国,扩⼤了中国的影响。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七】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批店铺⽣。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分聪明好学,⼜⽴志为国效
⼒。后来他学习⼯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
⼲,也只能当助⼿。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
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离开
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程师。有⼈对他不放⼼,说他⾃不量⼒,说他胆⼤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常⼤的
⼯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损失。外国⼈说中国⼯程师不⾏,我则坚持由
⾃⼰来办!”为了给中国⼈争⼝⽓,他把全部精⼒都投⼊进去,和⼯⼈们⼀起吃住在⼯地,细⼼勘探,⼤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
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设计施⼯的第⼀条铁路,极⼤地⿎舞了全国⼈民的志⽓。詹天佑为祖国
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程师的英国⼈也表⽰对他由衷敬佩。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
朱⾃清是清华⼤学教授,的⽂学家。抗⽇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持蒋介⽯发动内战,⼀⽅⾯⼜利⽤签定条约的办
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在饥饿和
死亡线上挣扎。⼈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美国为了⽀持蒋介⽯,就运来⼀些⾯粉,说要“救
济”中国⼈,好让中国⼈“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清看透了美国的⽤⼼,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的侮辱。他和⼀些学者⼀起,在⼀份宣⾔上庄重地签上了⾃⼰的名
字。那份宣⾔表⽰,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粉。当时,朱⾃清正患严重的胃病,⾝体⾮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
公⽄,经常呕吐,甚⾄整夜不能⼊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
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的“赏赐”。他在⽇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本的政策,要
采取直接的⾏动,就不应逃避⾃⼰的责任。”
两个⽉后,朱⾃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个中国⼈应有的尊
严。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九】
梅兰芳是我国京剧演员。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梅兰芳从⼩学戏,靠勤学苦练和勇于实践,很早就
成了名,被评为京剧“四⼤名旦”之⾸。他不但艺术精湛,⽽且有爱国思想,⽴志要把京剧介绍给外国,在世界上宣传中国传统
艺术。
1919年以后,梅兰芳先后到⽇本、美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并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东⽅⼈的⽓质赢得了⼴泛的赞誉,
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外国⼈第⼀次见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常新奇。电影⼤师卓别林,戏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兰芳
会⾯,结成好友,对中国戏曲给予很⾼评价。国外有些⼈还把中国戏曲艺术和欧洲戏剧两个流派称为世界戏剧三⼤体系。梅兰
芳为中国戏曲⾛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7年,⽇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梅兰芳受到了⽇本⼈的监视。⽇本⼈要求这位世界驰名的中国演员出来演出,好美化他
们的侵略⾏为。梅兰芳拒绝了。他为了表⽰⾃⼰的态度,留起了胡须。因为他是旦⾓演员,留胡⼦意味着将不再登台表演。为
了祖国的荣誉,他宁愿割舍了艺术⽣命。这⼀爱国⾏为,受到了普遍赞扬,为中国⼈争了⽓。
古今名⼈爱国故事简短【篇⼗】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镇压义和
团,派兵占领了东北⼤部分⼟地,⼜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杨儒坚决不同意,拒
绝在俄国⼈拟定的条约⽂本上签字。俄国⼈威胁他:条约⽂本已由沙皇批准,⼀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
国也就⽆“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
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
俄国会出⾯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的污辱,⽓愤地说:“你何出此⾔!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
不就太⽆颜⾯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情沉重,加上年事已⾼,⼀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
⾃⼰的主张,不肯向俄国⼈屈服。
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民的压⼒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争胜利了,他不愧是⼀位有⽓节的外交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