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移巢阅读答案2篇
2022年11月21日发(作者:85句很经典的一些话)
1/9
最新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题苏教版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1.文言文阅读。
1狮子王与豺chái
1曩nǎng有狮子王,于深山攫jué一豺,将食之。2豺曰:“请为王月送
二鹿以自赎shú。”狮子王悦。3豺以时而进,已亦攫得狸、兔自存。期jī
年,鹿尽,豺无可送者。4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
汝其图之!”5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字词解释:
曩:_______攫:_________月:______以:______
期jī年:______图:______
2子产受骗
1昔者有馈kuì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xù之池。2校xiào人烹pē
ng之。反命曰:“始舍shě之,圉yǔ圉焉,悠然而逝。”3子产曰:“得其所
哉!得其所哉!”4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
所哉!得其所哉!”
字词解释:
馈:______畜:______烹:______反命:______
舍:_______孰:______既:______
3楚子发母
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又问:
“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
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
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
囊糗糒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今子为将,士卒
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
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
也。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字词解释:
问:______得无:______恙:______内:______
数:_______今:______谢:______
4鹿亦有智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ào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
长,甚驯,见人则呦yōu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
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
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
之。
字词解释:
2/9
伐:_______稍:_________驯:______值:______
旬:______与:______固:______
2.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一猫伏缸上。
()急跃起,全身皆湿。
()缸中有金鱼。
()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
[1]将小古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并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2]这篇小古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捕食之”中的“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全身皆湿”中的
“皆”的意思是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
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宋人有闵其苗闵(_____________)
揠之者揠(_____________)
予助苗长矣予(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________)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文言小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鹿照水
有鹿饮于逐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惟恨四足轻小,颇
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闻猎者带犬自远而来。鹿急为奔避,幸得四
足轻捷,猎犬追至,鹿则逃入竹林。奈被两角阻挠竹上,欲进不能,卒之为犬
所捕。鹿悔曰:“我尚恨其脚小,而专其角长。不知救吾命者,脚也:丧吾命
者,角也!”
[1]最初,鹿引以为乐的是,两角高高耸起;不满的是________;当它被猎犬
抓住以后,它在悔恨中明白了:救它命的是________的脚;害它命的是
3/9
________的角。(用自己的话填空)
[2]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________
[3]我还想提出问题:________
5.文言文阅读。
冯梦龙《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②作巢。子长羽毛,
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
昆虫、小鱼。②靠下。③更加。
[1]简述上文所说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本文使你听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_________。
[1]《伯牙鼓琴》选自()
A.《山海经》B.《吕氏春秋·本味》C.《论语》D.《史记》
[2]请补充横线上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志(____)少选(____)善哉(____)若(____)
7.文言文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
以此戒④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喧:遗忘。④戒:警
告。
[1]解释画线的子的含义。
(1)孟子辍然中止(______)
(2)呼而问之:“何为中止?”(______)
[2]在文中找出同义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失:__________(2)此:__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买履
4/9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②忘操之______________
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④宁信度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
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
②方:________
③欲:________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完成练习。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对这句话的解读,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锺子期的去世对伯牙打击很大
B.锤子期在伯牙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C.锤子期与伯牙两人私交很深
11.文言文阅读。
山鸡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
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
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怅不
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
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1]请解释加点的词语。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_________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_____
召而厚赐之_________过买凤之值十倍矣______
[2]请翻译下面句子。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
①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②北饮大泽。(_________)
③弃其杖(_________)④未至(____________)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13.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点的字
(1)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
(2)孔子不能决也(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
(____)
(2)“孰为汝多知乎?”本句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____)
(3)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
事情节。(____)
[3]下列名言警句中,最能表明孔子在本文中的态度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古诗文阅读。
画鱼捉獭(tá)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帝欲取之,终不
可得.(děidé)。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
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帝甚佳之,曰:“闻卿能画,何以妙也?”答曰:“臣未尝执笔,然人之
所作,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zhánɡcháng)也。”
(选自《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长编魏晋南北朝卷》)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意思。
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
A.值得怜悯B.数量少得不值一提C.令人喜欢
[3]帝甚嘉之。()
A.夸奖B.欢乐C.善,美
[4]臣未尝执笔。()
A.辨别滋味B.曾经C.经历
[5]徐景山是怎么帮助魏明帝捉到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7/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
矣。
[注释]①遽:就。②任:对待。③悖;违反常理,错误。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义项。
(1)父善游(_______)
A.善良,慈善B.熟悉C.擅长,长于D.容易,易于
(2)见人方引婴儿(_______)
A.方向,方位B.正,正在C.方法,计策D.才,刚刚
(3)人问其故(_______)
A.事情,事故B.所以,因此C.牧意,有意D.缘故,原因
[2]下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事中的要把婴儿往江中投的人,做事违背了常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遗传的。
C.不能把婴儿等同于其父亲,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孩子父亲善游,孩子长大也可能善游,但不能把可能当作必然。
[3]翻译下面句子。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
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之山:山名。郭璞注曰在上党郡长子县。今属山西省。②
柘(zhé)木:常绿灌木,叶可饲蚕。③自詨(xiào):自叫其名。詨,叫。④
堙(yīn):堵塞。
[1]本文与《夸父逐日》均选自《__________》,是一篇神话传说。
[2]选择下列“其”字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代词,指精卫。B.代词,代指山。
(1)其上多柘木。(_____)(2)其状如乌。(_____)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则神话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
[6]有人说,“精卫”是永远也无法填平东海的,“夸父”也无法赶上太阳,
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______)的语气;“曰,非然也”应
该读出(______)的语气。
A.反问B.疑问C.否定D.肯定
[4]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言文阅读。
卧薪①尝胆
吴既赦②越,越王勾践反国③,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
饮食⑤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
衣不重采⑦;折节⑧下贤人,厚遇⑨宾客;振贫⑩吊⑪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
(注释)
①薪(xīn):柴草。
②赦:免除和减轻刑罚。
③越王勾践反国:公元前494年,吴伐越,大败越。越王勾践夫妇入臣于
吴,为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④坐,同“座”。
⑤饮食:吃喝。饮,喝。食,吃。
⑥会稽(kuàijī)之耻:指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山,被迫屈膝称臣求和。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⑦重(chóng)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采,通“彩”。
⑧折节:谓屈己从人。
⑨厚遇:厚待。
⑩振贫:救济贫民。振,“账”的本字,救济。
⑪吊:哀悼,祭莫。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
9/9
(2)饮食亦尝胆也_______________
(3)衣不重采_______________
(4)振贫吊死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讲了________(填人物)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
到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女忘会稽之耻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