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12-05 19:49:00 0条评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大队委竞选演讲稿(精选22篇))

第1页共10页

《题西林壁》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

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第2页共10页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只缘:_____不识:____横看:__

二: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

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除了《题西林

壁》他还写了。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

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

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

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

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第3页共10页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

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

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明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

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第4页共10页

4、横侧远近高低

三、C

翻译: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

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

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

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

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

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

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

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

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

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

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

第5页共10页

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

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

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

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

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

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

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

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

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第6页共10页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

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

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

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

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

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第7页共10页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

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

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

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

“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

“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

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

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

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

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

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第8页共10页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

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

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

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

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

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

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第9页共10页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

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

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

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

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

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

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

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

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

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第10页共10页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

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

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

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

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

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

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7-75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16:15:2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