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有关咏物的古诗

更新时间:2023-12-01 13:54:27 0条评论

有关咏物的古诗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关于教育孩子的诗歌)

咏物言志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④不怕,

要留清白⑤在人间。

【走近作者】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

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

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

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

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

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

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

湖三杰”。

[古诗今读]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纵然粉身

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疑难全解]

②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

等闲:平常。④浑:全。⑤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洁

品格。

[快乐赏析]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

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

灰岩的艰难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练。次句写石灰在烧制

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

火焚烧”与“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的顽强。后两句借石

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

间的追求。诗中运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

力。

诗意拓展:

诗中的石灰有什么象征意义?你知道石灰的产生和使用过程

吗?查查有关资料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自然科学常识。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

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

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疑难全解:

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尔:你。

古诗今读: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

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快乐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

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

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

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

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

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

古诗今读: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它不

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疑难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漠、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

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坤:天地。

[快乐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

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

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

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

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

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

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

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

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

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

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

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名词链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走近作者】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

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

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

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

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

义山诗集》。

【疑难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

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

饱”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

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梗:木偶;泛:漂泊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野草连成片了。

【古诗今读】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

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

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

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快乐赏析】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

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

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

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

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

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

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

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

(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

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

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推荐阅读:

罗隐【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

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

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

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7-66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5 15:30:5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