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话题的初中作文(精选34篇)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周子琰红豆的歌词)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7篇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
次全无一点尘。”
------题记
法国作家蒙特丽亚曾经说过“读书愉悦于身心,读书情趣于
生活,读书沉幻于浪漫,读书忘却于感伤”,此话一点也不错。
平日里读多了诗词,念多了小说,思想常常沉浸在幻想之中,不
务实际爱做梦,多愁善感,觉得生活充满诗意,处处都是美丽。
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__;蹉跎莫遣邵华老,人生唯有读书好。但是书有时
也是害人之物,它美化了真实的人生,展现出来的都是生活中好
的一面。
说不定若干年之后,书都成了禁品,那么消防队的任务不再
是救火,而是焚书。因为书会左右人的思想,导致无限烦恼!书
真是一样非常奇怪的东西,没有它时,人类无知而又愚昧。可有
了它,虽然开启了人的头脑,但是同时也种下各种烦恼的根源,
这是相互矛盾的。
这里所说的书,单单指的是文学书籍,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奢
侈品。说它奢侈,是因为只有具备悠闲空暇宁静的心灵,你才能
走进文学的领域,并且还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揣摩。这可不是一
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一旦走进去,书本里的世界就是另一番天地
了,风霜雪雨、酸甜苦辣,让你可以经历几百种人生。这经历是
好的,也是坏的,它因人而异。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常
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一本侦探小说,警察看到的是侦察方法,
罪犯看到的是作案手段,普通人看到的则是故事情节。
所有文学几乎都是写情的,但是,感情到底是什么?它只是
痛苦的源泉而已。真正的感情与哀愁俱在,这是人类的悲哀!《孔
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写满了爱情的无奈,但没有感
情,又何来人生?何来文学?自古至今,世上诸多的痴男怨女依
然为情疯狂为情着迷,宁愿在爱海里承受百分之九十的苦痛去品
尝那百分之十的甜蜜。英年早逝的唐婉和孤独一生的陆游,银河
两岸遥遥相望的织女牛郎,“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的唐玄宗和杨玉环。他们用情感、泪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
又一曲的爱情悲歌!
读古典诗词时总禁不住慨叹前人的智慧,好的句子都被前人
写尽,我们这一代的悲哀,是生的太晚,实在创不出新的佳句了!
我常常困惑,以我们现代人的聪明,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
怎会是此种状态?想来大概是古人从小到大从生到到死,一直专
攻文学,而我们现代人目前要学的东西方太多,精力有限吧。知
识实在是人类的束缚,你书读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渺小!就
象小鸟飞的越高,越知道世界之大。!诗词都太美了,但都是消
极的,我怀疑如此美的感情,人间是不是真有?宁可信其有,不
愿信其无!此时心中有诗:
寂寞时光暗度,岁月如箭堪惊,
回想过往多少事,翩翩心绪难平。
小院聆听燕语,满园闲落花轻,
声声清脆婉转,瓣瓣飘逸轻盈。
正逢新月酣梦,沉醉甜甜梦境。
几卷旧书抛不得,悠闲清净一生。
古诗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
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
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的快乐,就像嗜烟人爱
烟,酗酒人恋酒,个中滋味,只有身临其境才可领会。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2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我倒背如流,到
最近我才算真正领会了它的境界。
以前,我书虽读得不少,但作文表达却不怎么样。可能是因
为还没有“破万卷”吧!
一年来我又开始大量阅读书籍了,每一本书都细细体会,细
细咀嚼。读青山、读蓝天,我从中领会了大自然的奇异,万物的
自在;我读社会、读生活,我见识了人间的丑恶与善美、拼搏与
收获。自从“读书破万卷”后我惊奇的发现,我能通过书这扇窗
户,去读老师、读朋友、读人生。我惊讶地发现:这世间本就是
一本大书:奇异、美妙、忧伤、丑恶、善美,又蕴藏着丰富的知
识源泉。人间的酸、甜、苦、辣,真实极了,灿烂极了。令我更
开心的是从那以后我的作文水平越来越高。虽谈不上文声高手倒
也能出口成章了。在家里,满脸秀才样,之乎者也,吹得父母笑
眯了眼。文场上,我博古论今,旁征侧引,多次受到老师同学们
的赞赏,成为学校“作文尖子”的佼佼者了。这么大的收获,大
概都是“读书破万卷”的功劳吧!的确,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
变化,充实了我肚子中的“墨水瓶”。使我由原来的“粗口成章”
变成“出口成章”了。
书,是谜;书,是奇,书是喜;书,是我们永远的生命!谁
不说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由书堆积起来的?春秋的晏子,清朝的纪
晓岚等等伟人为什么有过人的才智?是书,正是书成就了他们的
的才华,铸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那就让我们“读书破万卷,
建设新生活”吧!
人云,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
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又云,少年读书,
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读书与作文,于我来讲,大概也要算作是一种“癖”吧。是
不是一种癖,在现代社会生活里,有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遇到
一个持续稳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节日,长假,倘若朋友
问起你有何计划,如果你茫茫然无以作答,最后说也没有什么计
划,看看书,写写__吧,大概你就是有着读书与作文之癖了。
大凡读书之人,最初无非是孤独无解,或百无聊赖,翻到一
本书,就随便看看罢了。这个时候因为心无旁骛,精力情绪就投
入得十分完整,读书也就相当入味。前人讲“如厕、枕旁、马上”
是读书最佳的三种场景,其本质即是如此。
但一本好书的功用,远不止是仅仅给人以消遣。少年无知,
读书如隙中窥月,不求甚解,脑中却充满自由而神奇的想象,恍
恍然不可自拔。及至中年读书,好比庭中望月,面如止水却心起
波澜,天地道理人间世事遂一步一步浸入自己的血液与骨子里,
成就一种脾性,所谓“腹有诗章气自生”。到得老年,读书如台
上玩月,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等,都只是一种过程,或者说是一
种轮回,人在用有限的一生去面对无边的宇宙,一切都云淡风轻,
除了听风把酒,台上玩月,似乎也不复有它求了。
作文是一种主动的姿态。文学中的文字,本质上是一种心曲
的演奏。无论记事,抒情,阐述,还是议论辩驳,最终勾勒的都
是“自己”。而文字本身的德性,则与作文之人所处人生的阶段
息息相关。儿时作文,往往舍本逐末,淡薄了真实情感的表达,
反倒攻起遣词用句,结果当然是自己看了都不满意。及至生活阅
历稍长,知道“__合为时而作”,同时要大胆地表达一个“我”,
__便开始有了一点风采。进一步往下发展,__泯去了哗众取宠的
意味,并且体会出“平淡乃绚烂的极致”,字里行间便渐渐充满
了睿智与冷静,不急不徐,娓娓道来,蔚然成景。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3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人的心灵。
我的床头最常见的一本书是合订本《读者》,一方面,工作的忙
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大部头的书籍,更重要的是里面许许多多
的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些大道理,它们给了我很多的启迪。这些道
理不仅仅对自己做人处事有帮助,对教学也有很多益处。比方说
《创造奶酪的青蛙》里说道:
蓝天白云下,牛在吃草,牧人在挤奶,三只正在嬉戏的青蛙
一不小心掉进了鲜奶中。
第一只青蛙说:“我的命真苦,好端端的掉进牛奶里,难怪
今天一早眼皮就跳个不停,”然后它就盘起后退,一动不动等待
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说:“桶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
出去了。今天死定了。”它试着挣扎了几下,感觉到一切都是徒
劳无益,于是,在绝望之中沉入桶底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环顾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
如果我能找到垫脚的东西,就可以跳出这可怕的桶!”
但是,桶里只有滑滑的牛奶,根本没有可支撑的东西,虽然
拼命地挣扎,但是一脚踏空,便又落入黏糊糊的牛奶中。它也曾
经想放弃,像它的同伴一样安静地躺在桶底,但是,一种求生的
欲望支撑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跳起来……慢慢地,它感觉到下面的
牛奶硬起来—原来在它拼命的搅拌下,鲜奶变成了奶油块。在奶
油块的支撑下,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终于跳出了奶桶。
“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正式这种信念救
了第三只青蛙。这则小故事提醒我们,努力是人生的支撑点。
同时我们教育学生也是这样,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教给学
生的有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让学生切身认识到成
功的路有很多条,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有坎坷,抱怨无济于事,
任凭命运的波浪把自己推到哪里算哪里也难以成功。努力是人
生的支撑点,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努力
的本身就是人生的成功。这样的故事很多,在这里也建议大家
多读一点这样的书。
还有一篇__题目《是为了相爱》,内容是这样的:黑人计
程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小孩问:“为什么司机伯伯的肤色
和我们不同?”
母亲答:“上帝怕世上只有一种颜色太单调,所以创造很多
颜色的人,让世界缤纷,让大家能相爱。”
到了目的地,计程车司机坚持不收车资。他说:“我小时候
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说我们是黑人,天生注定比别人低
一等。若当时母亲可以像你一样说出爱的话语,我一定会有不同
的成就。我不收你的钱,希望你能时时告诉别人,不同,是为了
相爱。”
我们面对和我们不同的人和事物,最初的态度通常都是排
斥,但这只会造成任何人之间更大的分化。
其实,接受一个人,便能学会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
事,便能丰富自我的人生。试着去接受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在
教我们如何相爱。作为教师,整体与形形色色的学生打交道,
久了,在自己的心目中学生也会被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让自己
喜欢,有的让自己头痛,喜欢的,让自己赏心悦目,关爱的就多
些,头痛的就容易被冷落了。因为性格不同,生活才会缤纷多彩,
试着关爱
一下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有时真的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很
多时候,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感染一个心灵。
用心灵尊重那份不同,不同不仅仅是为了相爱,不同的面前,
表现的也是一种睿智和高尚,而好的书籍,会经常为我们充实这
种睿智和高尚的资源。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4
若是要谈起我和书的故事,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从小到大,
从拼音读本到杂志,再到正式的“书”,我这一路走来都有“书”
的陪伴。
我从很小就接触书了——因我性格内向,没什么朋友。在家
里看见几本带字的书,为了打发无聊总是会翻开来看的——不过
那可谈不上“读书”,充其量只是在“看”故事罢了。而因为看
得入神而站得腿脚发麻也是常有的事。每每见我这样,大人们总
是要来逗我几句:“小家伙,长大了干什么啊?”而我总是要骄
傲地昂首挺胸大声回答“上大学!”在我看来,大学生才都是有
真才实学的人,而且他们一定读了很多很多的书——这也的确不
假,只是那时我还不明白“读书”其实比“看书”要辛苦得多罢
了。
家里的书翻来覆去也只有那几本,可是随着年岁渐长,我已
经不再满足于这小小的世界了。于是我开始试着找一切有字的东
西来读:报纸、杂志、乃至是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五颜六色、
字体各异的大小招牌,我常常为了这件事乐此不疲。
我在七岁的时候才得到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那天爸爸给
我带了一本期刊回来,名字叫《儿童文学》,里面全是新奇好玩
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新鲜事物,
也使得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一遍又一遍津津有味地反复
翻阅它。这使我的印象犹为深刻。这本书我一直保留着,作为我
拥有的第一份财产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橱里。直到现在,每次只要
我一打开这本书,都还能体会到当时得到它的那种激动喜悦、难
以言喻的心情。同时它也使我意识到:一本好书,不仅是文字的
沉淀,也还是情感的载体。
稍大一点,我迷上了儿童小说,像杨红樱、秦文君写的,都
很不错。这些富有童趣的故事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总能时不
时地勾起人的回忆。有时读着读着就好象借哆啦A梦的时光机回
去逛了一圈,心里总有些隐隐的感动。
还记得去年年初,爸爸带我去市里最大的图书市场——新华
书店“看”书。我记得很清楚,雨后初霁,天空中的阴霾还未散
去,那家书店就座落在阴影之下。进去之后满眼的书带给我排山
倒海般的冲击,真实得令人无法相信。偌大的书店里,随处可见
正在读书的人。他们或站或坐,十分随意。爸爸悄悄告诉我,在
这里看书,只要你不弄坏书,就算是看上一天也没人管你。而我
意外之余更多的是兴奋,我在书架间穿梭,像个守财奴一样东摸
摸西看看,细数着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书名,在一个个瑰丽奇幻
的梦境里来去自如。那种感觉有如久违重逢的老朋友再度相逢那
样地令人欢喜,却又莫名的悲伤。
诗人臧克家说,那些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名字腐朽得比尸
身还快,而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却被万千人民刻在了心
里。刻在心里,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读书又何尝不是把一种知
识、一种情结刻在了人们心里吗?任时光荏苒、年华老去,有些
东西在记忆里却永远不会褪色。这大概也是我迷恋书的真正原
因。唯有知识是别人抢不走的。唯有书籍是永远不会背叛你的。
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信仰、一种习惯。我爱书,我的书时时为
我敞开着大门:它在我郁闷时陪伴我;在我恼怒时安抚我;在我
忧伤时慰藉我;在我痛苦时开导我。没有谁能比它更博学、更博
爱、更宽广。我已认定它将是我的毕生好友。而书,又是读不完
的。朋友,如果人生在世不曾有书相伴,那又会多么寂寞呀。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5
如同空谷幽兰,总是在最美的时节绽放,让我静静地享受那
种无言的美。
树影摇曳,缓缓的月光如影般流下,打破了久久的寂静,照
在了西楚霸王的脸上。此时,他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风采。是啊,
面对着一切的变故,那颗久经沙场的心现在也在乌江边颤抖。虞
姬已带着遗憾离去了,那个美丽的脖颈已成为了一个遥远的神
话,等待着他去书写。可,那双被厚重的茧包裹的手也不经意得
将军刀提起。鲜血染红了乌江,也染红了历史。而那一路的风景
让我留下了眼泪。享受读书的好习惯,我体会到了项羽内心的煎
熬。踏一路歌声
独倚花锄,独守花冢,如水般的你在守望着。“质本洁来还
洁去”,这,也许才真正属于你。但那个院子,那个社会,已不
允许这样的你生活了。为什么,你要流泪?难道你还在期待一场
惊天动地的爱情吗?不,你,已经被遗忘了。不要伤心,不要再
有悲愁。花语中,在葬满花瓣的孤冢中,宝玉也会专注的望着你。
那一路的歌声,也在葬花吟中浅浅的消逝着。享受读书的好习惯,
我领略到了黛玉内心的孤寂。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独倚窗外,清
照在梧桐雨中愁思着。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易安在
寻寻觅觅中争渡着。黄花也在沧桑变幻中破损着。一路漂泊,一
路蹒跚。是在等待还是前进,她在抉择着。世事的变幻,战争的
离苦,一个流离失所的弱女子在承担着。冷雨之夜,雁声断秋,
为什么她的眉毛依然紧锁?曾失的归路,她改捡起吗?那一路萦
思,在《漱玉词》中点亮了。享受读书的好习惯,我观赏到了清
照内心的释然。
每一个习惯都是一个浅浅的笑意,每一个效益都值得珍藏。
在读书的好习惯中,我在享受古人给予我们独特的美。在以后的
人生道路中,也会是一种无言的帮助。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
翅膀。”人,不能离开书,更不能离开读书。
有书陪伴的日子,你感到乏味?感到无趣?还是精神振奋?
我想,面对书籍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读一读,好好的品味书中所
含的韵味、真理……对于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书籍,一定是如
饥似渴的。读书,能使我们心情愉悦,给生活增添光彩,给智慧
插上翅膀。
当你心情低落时,为何不打开久违的书本,让它来安抚你弱
小的身躯,让它来慰问你失落的心灵,让它来包扎你受伤的伤口,
当真正感觉到书中的快乐时,你的伤口,即将愈合,留下完美的
弧线,不会煞它风景。这是你莫大的快乐。
当你感到生活十分乏味时,为何不打开你久违的书本,重新
拾起心灵的空白;重新拾起做人的快乐,重新拾起生活的光芒。
让读书来填充你心灵的空白,让读书来寻找你做人的快乐;让读
书来放射你生活的光芒。当读书的光芒真正照射着你的心时,这
是你莫大的快乐。
当你感觉智力低下时,为何不打开你久违的书本。在读书中,
打开智慧的钥匙,打开科技的大门,打开生活的道路,为你的智
慧插上一双翅膀,让它高飞,那时的你,找到了智慧的药方,这
是你莫大的.快乐。
打开心情之站,生活之门,智慧之窗,让你自己,投身于读
书中,读出自我。朋友们,去读书吧!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6
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
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
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
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
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
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
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
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
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容读书的真谛若此,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
从报上看到这样两则故事,觉得颇能说明问题。南北朝有一名学
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
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
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
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
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
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
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
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之”,有的
则“夜雨孤灯乱翻书”,有的以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
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
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是写着“吃
人”两字,看出了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百姓想做奴隶
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
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
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
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
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
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
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
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
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
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是啊,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
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该是无
条件的,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
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活动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
夜不安寝的。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的,其尚
且能够从容读书,那么我们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
“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
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如果把好的书籍视为朋友,那么一个不会“煮书”的人,坐
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除了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和一种
折磨而外,又能是什么呢?有位书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神,
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说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
则不妨从“煮书”始,不妨学会从容读书!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亦无法接近从容的境界,然而,崇尚从
容品质的过程,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从容了。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7
小时候我常想有一番作为,或搏击长空,或遨游四海,或驰
骋大地。
然而这终究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梦想,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
无比失望,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前途一片黑暗,遍访先贤、
踏遍河山的梦想正一步步离我远去。我正如世界中心的一粒粟
米,对着茫茫宇宙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力感。我知道以我稚嫩的
双脚无法丈量每一寸土地,以我平凡的身躯无法访问每一个传
奇,世界以山洪海啸般的庞大将我吞没其中,我莫名的无比自卑,
卑微到了尘土里。
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在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时刻,在这人生
中的重要转折点,我找到了载着我通向这世界中心、通向我梦寐
以求的真理的翅膀。
十二岁生日,哥哥送我一本《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文字有
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让我这个从小只看儿童文学、金奖作文的
孩子一口气看完了四百页,我很累,可是很兴奋,脑海中挥之不
去的是一声声波涛以及老人高举鱼叉扎向星鲨时发出的震耳欲
聋的怒吼……我震惊了,我发现了一个课本外的新世界,他是如
此引人入胜,以至于我把海明威的__看完后仍如饥似渴的搜寻新
书。我意识到这薄薄的纸张订成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古今中外
名家的灵魂,他们的思想透过笔端流淌在纸上,凝结成能够经过
实践洗礼的一本本厚重著作,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可他们的
思想却透过这一块块铅字在这个世界永存,他们穿过时光的洪流
微笑走来,握着我的手说,孩子,看,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亘古
不变的真理。作为灵魂载体的躯体终有一天会消失,但才华永远
不会被众人遗忘,就像天边那颗永恒闪耀的星,即使亿万年前就
已陨落,但光芒仍穿越几亿光年厚重的星云尘埃,照耀着现世的
人们,照耀着你我。
而我,徜徉在这真理之海中欣喜万分,如同久旱的庄稼突逢
甘霖般扑向了这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可以跟海子光着脚
丫,在麦田中长大,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随杰克·伦敦去往
极地雪橇狗的世界,体会生命之不易与感动,听来自旷野的呼唤;
追逐尼采的思想臆想自己改造整个世界,发出“白昼的光,如何
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的喟叹。我可以同海明威并肩作
战,与余秋雨跋涉于文化苦旅,跟雪莱期盼春风,和岳飞举觞共
饮,与鲁迅共斥卖国奸佞。此时的我发现儿时的梦想并非不可实
现,我像一个小国王,可以乘着书的翅膀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此时的我发现儿时的想法又是多么可笑,原来井底之蛙是真的不
了解这个世界的,海洋的深邃,大地的广阔,宇宙的真理,皆藏
于卷;先贤的智慧,前人的嗟叹,后人的顿悟,咸立于阁。他们
就在这白纸黑字间静静地躺着,等待有朝一日,一个有心人信步
于书架前,目光与文字的交汇间突然达成某种神奇的意会,抽出
书本,去完成一次灵魂的碰撞,思想的交锋。
而今,我亦不再是一无所知的孩子,在这个新世界里,我借
着书籍的翅膀学会了飞翔,世界的面貌,真理的容颜,我已窥得
一斑,然而随着我阅读面的扩展,我惊恐地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知,
这就仿佛是一个圆,扩张的面积越大,那条与代表未知的外围相
接触的周长也就更长,我也更深地体会到学无止境的真髓。我想,
我的探索之路,也许永不止息,但是我不怕,因为我有书做翅膀,
我会不停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