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
2022年11月25日发(作者:2020年春节祝福语汇编61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
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决的信念,不顾旁人的劝阻,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
事,下面给大家提供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
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
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
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
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
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
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作
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
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
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
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决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
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的父
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
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
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
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
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
血迹。”“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
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表达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
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下,引
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
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
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
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
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
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
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实现
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是怎样的挖
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
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困难与危险!或
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后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
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大
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
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良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
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
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
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
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
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
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
课文的距离。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忧——悲哀——坚
决——冲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
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
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
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
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
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
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
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
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
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
探究所得。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保护、信任的故
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
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
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
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
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
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
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
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
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表达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
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
父亲抱着一个坚决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
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决的信念
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
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
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
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
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
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
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
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管发生什么,我总
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
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
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
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
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
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
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
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开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方: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
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
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
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缺乏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良之
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
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
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
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
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
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
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
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局部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
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
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
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
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
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
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
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
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
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
能表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
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决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
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
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
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
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
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
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第一课时抓住“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比照,
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决的信念,体会深
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
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
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
读,突出亮点。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
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
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
气。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
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
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
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
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
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
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
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
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开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
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思维导图,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
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
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
的缺乏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
我自认为的缺乏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
感悟”的原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
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局部该用怎
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
行朗读体验的时机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
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那么。本人认为,应
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
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
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
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
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
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
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
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
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
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
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缺乏的同时,
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缺乏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
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
学艺术水平。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讲述1994
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
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
章的情节并不复杂,最大特点是以“情”字贯穿,尤其是几处对父
子俩的语言描写,情真意切,极其感人。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
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
——“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
“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防止了那样纯
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课教学
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文中,父亲说的
“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
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全文。
故在教学中,我紧紧地抓住这条感情线,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
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俩之间的对话,从而感受到爱的
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乏,学生的阅读感悟还不够深入
充分,对父爱的理解也只是存在外表层次。没有触及孩子灵魂深
处。此次教学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语言的训练还不
够扎实;缺少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讲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这些
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良,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