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6岁颈部淋巴结肿大4cm

更新时间:2022-12-29 05:43:13 人在看 0条评论

6岁颈部淋巴结肿大4cm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初三中考的励志句子)

名片

淋巴结是哺乳类动物特有的器官。正常人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

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当细菌从受伤处进入你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

生淋巴因子和抗体有效地杀灭细菌。结果是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

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还有病毒、某些化学药物、

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因此,肿大的淋巴结是人体的烽火台,是一个

报警装置。

哺乳类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呈豆形,位于淋巴管行进途中,是产生

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之一。淋巴结的一侧

淋巴结

隆凸,连接数条输入淋巴管,另一侧凹陷,称为“门”,有输出淋巴管和神经、血管出进。淋

巴结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架。被膜下为

皮质区。淋巴结的中心及门部为髓质区。皮质区有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和皮质淋巴窦(简

称皮窦)。髓质包括由致密淋巴组织构成的髓索和髓质淋巴窦(简称髓窦)。淋巴窦的窦腔内

有许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输入淋巴管流来的淋巴液先进入皮窦再流向髓窦,最后经输

出淋巴管离开淋巴结。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

的免疫反应。淋巴结肿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属区范围内的器官有炎症或其他病变。因此按淋巴

结分布规律检查淋巴结的情况,对诊断和了解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淋巴结

对病毒的过滤效果不佳。

头颈部浅表淋巴结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比较表浅的部位才可触及。颈部、颌下、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

最易摸到。当淋巴结肿大时,可摸到皮肤下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的结节。如在颌下摸到

肿大的淋巴结,表示口腔内有病变。如扁桃体炎、牙周炎等。颈部出现成串的球状隆起,首

先应考虑到颈淋巴结核。鼻咽癌病人往往在颈部也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腋窝部淋巴结肿

大,常揭示上肢或乳房有疾患。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是下肢、臀部有感染性疾病的信号。除此

以外,还提醒人们不可忽视子宫癌、睾丸癌、直肠癌导致的病理反应。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多表示腹腔内有癌细胞沿胸导管上转移。如肝癌、胃癌、结肠癌等。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表示胸腔内有癌细胞沿右侧淋巴管向上转移。如肺癌、食道癌等。患淋巴性白血病时,全身

各处淋巴结均表现肿大。

掌握淋巴结肿大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如系急慢性炎症,淋巴结质地柔软,

能活动,与周围组织和皮肤无粘连,有游离感,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的典型症状。淋巴

结结核,早期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病情加重可继续肿大。但不超过核桃大小,以后可

粘连融合成片,发生变化,破溃,流出黄棕色脓液或豆腐渣样物质。癌肿所致淋巴结肿大多

呈石头样坚硬,表现凸凹不平,与皮肤可粘连在一起,无疼痛或压痛。淋巴性白血病,肿大

的淋巴结能活动、不粘性、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脓破溃。

淋巴结是人体最为重要的一种免疫性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

腋部浅表淋巴结

应答反应的场所,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正常人体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cm以

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亦无压痛。淋巴结肿大是指颌下、腋下、腹股沟

等处淋巴结在发生炎症时,因细菌及其毒素刺激而肿大而可以用手触明显触及,常伴有疼痛

的症状。其发病原因较多,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感染,细菌随淋巴液经过淋巴结时,可相应

地引起淋巴结群的肿大和疼痛。在身体患恶性肿瘤时,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并停留在淋巴结

内分裂增生,致使淋巴结肿大起来。

人们根据淋巴结肿大——“烽火台”报警,一般就可弄清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必要时还应

当进行X线摄片、病理切片镜检、B超及CT等特殊检查。这样“顺藤摸瓜”和综合分析,躲

在背后的病魔自然会原形毕露。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淋巴结有时会显得格外明显。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不断经过的淋巴器官,为大小不等的灰红色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直

径约2~25mm,质软色灰红。其隆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而其凹陷侧称淋巴结门,

有1~2条输出淋巴管及血管和神经出入。全身淋巴结约800多个。

淋巴结常成群聚集,也有浅、深群之分。多沿血管分布,位于身体屈侧活动较多的部位。在

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关节的屈侧;在体腔内多沿血管干排列或多位于器官门的附近。胸、腹、

盆腔的淋巴结多位于内脏门和大血管的周围。

人体某器官或某部位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称为该器官或该部位的局部淋巴

结。

编辑本段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当局部感染时,细

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如该淋巴结不能阻止和消灭它

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

⑴过滤淋巴液:病原体侵入皮下或粘膜后,很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回流入淋巴结。当淋巴缓

慢地流经淋巴窦时,巨噬细胞可清除其中的异物,如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但对病毒

及癌细胞的清除率常很低。清除率常与抗原的性质、毒力、数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密切

相关。

⑵进行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淋巴结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与处理抗原,使相应特

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发生转化。识别抗原与细胞间协作的部位在浅层皮质与深层皮质交界

处。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

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淋巴结内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

B细胞占25%,大颗粒淋巴细胞极少或无,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

生,以那一种为主视抗原性质而定。淋巴结实质内有许多神经末梢,但淋巴小结内尚未发现。

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说明神经系统对淋巴结内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的调作用。

编辑本段主要病变

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现象。临床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触摸颌

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但肺门、纵隔、腹膜后和肠系膜等体内

肿大的淋巴结则要靠X射线、CT和B超等才能发现。淋巴结肿大常见3种情况:①良性肿

大。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

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②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

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③

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等。

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

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

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

和雷米封等,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若为癌症晚期转移,则预后极差。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

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淋

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慢性淋巴结炎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

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

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

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

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

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

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

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

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

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

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

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

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肿块。

一般认为属反应性的增生,由炎症引起。

淋巴结转移瘤

淋巴结常较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常有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儿童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临床上急,常伴有发热、出血、肝和脾肿大、胸骨压痛等,血液学和骨髓穿刺检查

可以确诊鉴别。

结节病

在中国较少见,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

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与青壮年男性,为EB病毒所致,但病人常一般情况良好,可有发热及全身性淋巴结肿

大,也可有脾脏轻度肿大。外周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嗜异凝集实验阳性可以确诊。

血清病

为病人使用血清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后发生的一种疾病。少数患者以淋巴结

肿大为最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但多为注射处及滑车上淋巴结首先肿大。根据注射史及发热、

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诊断。

淋巴结肿大很常见,列举的以上10种疾病原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及时就诊、确诊及

鉴别,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编辑本段中药治疗

对于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

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相比而言,素来强调整体施治、治病求

本的祖国医学对此症早有研究,并以长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传统黑膏药中药鲜膏对其取

得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

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致病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是

化脓性细菌。当人体受到意外伤害或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时,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侵入局

部淋巴结,即可引起急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结充血、水肿渗出,有凝固的淋

巴液和细菌。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本病乃多由火毒之邪窜于经络,气血凝滞而成。大多先患有痈疽疔

疮等阴毒之证,毒气走窜,流注经络;或因皮肤破伤,感染邪热毒气;或因情志抑郁,心火

内盛,血气逆行而生。证虽在表,而源本于里。病轻者,只在经络;病重者,则可影响脏腑,

故也有发生走黄之证。简言之,病因由乎火毒,病机为气血凝滞,病位在经络之间。

外贴淋巴活瘀贴可拔毒、活血、散瘀并清热利湿、消肿排脓的同时,由于传统黑膏药具有载

药量大、效专力宏等特点,其所含中药成分局部渗透力强,药性经皮肤吸收而参与血液循环,

直达病灶,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组织,从而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促进局部生理功能恢

复而达到快速治愈淋巴结炎之目的。

淋巴瘤患者饮食宜忌

【宜】

(1)宜多吃具有抗恶性淋巴瘤作用的食物,如蟾蜍、田鸡、芋艿等。

(2)淋巴结肿大宜吃荸荠、芋艿、核桃、荔枝、黄颡鱼、田螺、羊肚、牡蛎。

(3)发热宜吃豆腐渣、无花果、大麦、绿豆、苦瓜、节瓜、菱、水蛇。

(4)盗汗宜吃猪心、羊肚、燕麦、高粱、豆腐皮。

【忌】

(1)忌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忌葱、蒜、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猪头肉等发物。

(5)忌海鲜。

(6)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性食物。[1]

编辑本段病因及表现

淋巴结肿大按其分布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一)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l.非特异-陛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

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初始,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

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2.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

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

愈合后可形成瘢痕。

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

可光滑或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侧锁骨上

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颈静脉的

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转移的标志。

(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等;细菌感染见于布氏杆菌病、

血行弥散型肺结核、麻风等;螺旋体感染见于梅毒、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原虫与寄生

虫感染见于黑热病、丝虫病等。

2.非感染性疾病

⑴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等。

⑵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小儿发热伴肝脾肿大见于哪些疾病?

小儿发热伴肝脾肿大多见于病毒感染性疾

病和一些传染病,也可见于小儿白血病等恶性

增殖性疾病。儿科医生见到小儿发热时,应检

查一下肝脾是否肿大,以避免一些重病被漏诊

或误诊。

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热伴肝脾肿大

的常见病有急性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等。急性病毒性肝炎在开始发病时多首

先出现发热症状,大约经过5~10天左右,患

儿皮肤和巩膜开始出现黄疸,同时可见肝脾肿

大。通过化验检查肝功能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

疾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较高,伴有肝脾和

淋巴结肿大。化验检查白细胞一般较高,末梢

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

小儿一些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也常伴有

肝脾肿大。如小儿伤寒、回归热、疟疾、黑热

病等,常可见肝脏或脾脏肿大,也可见肝脾均

肿大,小儿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梅

毒和血吸虫病也可见发热及肝脾肿大。

小儿急性白血病一般发热和肝脾肿大的表

现都比较突出,并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根据

这些临床特点,结合末稍血检查、骨髓穿刺检

查一般即可以确诊。另外,小儿恶性组织细胞

病等也有发热和肝脾肿大等临床特点。

总之,对发热伴肝脾肿大的患儿医生应该

予以高度重视。要通过查体和有关理化检查明

确发病的原因,尽早确立诊断,以便及时准确

地进行治疗。

百慕社区用户组别设置公告

TOP

keke

7滴水

发表于2007-11-221:08|只看

三星会员

帖子

2469

精华

1

积分

39

金币

13133

鲜花

6

注册时间

2007-10-28

该作者

小儿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见于哪些疾

病?

如果孩子在发热的同时伴有淋巴

结肿大,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发热伴有颈部或其它

部位的局部淋巴结肿痛,多半是因为

局部炎症,经用适当的抗炎治疗即可

好转。如果发热伴有全身的淋巴结肿

大,则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体检及

化验检查,以便尽早做出诊断。

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以下

几种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是

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

性疾病。一般起病较急,多先有发热、

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久

即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两侧颈部对

称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也可

见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肿大。同时不

少患儿可伴有肝、脾肿大,或见有皮

疹。化验检查白细胞一般增高,异型

淋巴细胞往往在10%以上。血清嗜异

性凝集试验多为阳性。本病为自限性

疾病,经适当治疗,在短时期内一般

即可治愈。

(2)白血病:这是造血系统的恶性

增殖性疾病,小儿时期以急性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居多。本病初起多主要表

现为发热,继之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同时可见贫血、出血等

症状。末稍血涂片检查可发现幼稚淋

巴细胞。这时,应及时进行骨髓穿刺

检查,明确诊断,尽早进行化疗。

(3)恶性淋巴瘤:这是一种原发

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

瘤。主要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进行

性肿大,可伴有发热。一般可通过骨

髓检查、淋巴结活检、CT扫描等检查

确诊。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放疗和化疗。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组

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疾病

也常常可以见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总之,家长如果发现您的孩子发

热时伴有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到医院

就诊,切勿忽视。

、、根据患者无明显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血象、病毒全套阴性,患儿可基本排除感染性(细菌、病毒、

真菌、梅毒等)。

骨穿(-),可基本排除白血病,

患儿铜蓝蛋白正常,K-F环(-),24h尿铜正常,尿铜升高,所以肝豆状核变性需进一步复查。

患儿无(血吸虫等)疫水接触史,血清抗体查寄生虫(-),可排除血吸虫病

诊断思路:

肝脾大原因待查:

综合考虑为非感染性的肝脾肿大,可基本除外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充血性肝脾肿大及结缔组织病,以代

谢性疾病可能性最大,其中以Wilsons病可能性较大,但应除外脂质代谢疾病如戈谢病、尼曼-皮克病等,

糖代谢异常如糖原累积病等

儿童肝脾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本贴收到1朵鲜花

肝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思路

1肝脾肿大的发生机制

据肝脾肿大发生的顺序分:先有肝肿大,继以脾肿大;肝脾同时肿大;先有脾肿大,然后

累及肝脏,发生肝脾肿大。

1.1先有肝肿大,然后继发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和常见病因

肝脏由下列4部分组成,即:⑴大量的肝细胞,约占整个肝内细胞总数的76%;⑵血管、

胆管和淋巴管以及其分别含有的血液、胆汁和淋巴液;⑶散在于肝间质中的少量结缔组织

即纤维支架;⑷存在于肝血窦内少量是枯否细胞、肝大颗粒淋巴细胞和位于窦周隙和肝细

胞间隔窝内的贮脂细胞。这4部分中任一部分组织数量增多或容积增大,都可使肝脏肿大。

由于肝脏外面裹有一层结缔组织膜,一般称为肝纤维囊即Glisson囊,予以限阻,故常使

肝脏内压力增加,从而使肝脏质地改变,从正常的柔软,转变为异常的坚硬。脾脏也是如

此。

1.1.1肝细胞病变是肝肿大的最常见病因⑴受各种微生物感染或者毒素和毒性物质的

影响,产生细胞变性、肿胀和坏死、增生,最常见于感染性肝炎;⑵肝细胞内有异常代谢

产物贮积如肝糖原累积病、脂肪肝等,使肝细胞普遍性增大,产生病变;⑶肝细胞异常增

生如肝母细胞瘤和肝细胞癌、结节性增生等。

1.1.2胆汁淤积引起肝肿大如:先天性肝内胆管发育障碍、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

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和胆总管囊肿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1.3肝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引起的肝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肝硬化。

1.1.4血液循环障碍和血源性浸润引起肝肿大如肝内肝动脉瘤、肝淤血、肝静脉闭塞病

Budd-Chiari综合征等。

1.1.5继发脾肿大的机制门静脉高压时均可使脾静脉回流受阻,大量血液在脾脏内淤积,

终使脾脏肿大、质地变坚。

1.2肝脾同时肿大

1.2.1各种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伤寒、结核、疟疾。

1.2.2遗传代谢病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

1.2.3其他婴儿因贫血、恢复髓外造血而致肝脾轻度肿大。

1.3先有脾脏肿大然后再发生肝肿大主要见于门静脉主干或脾静脉缺陷如门静脉海绵样

变、脾静脉栓塞等――肝外性门脉高压症。

4肝脾肿大的诊断思路

2.1确定有无肝脾肿大右侧锁骨中线处肋下可扪及肝脏地正常值:新生儿组2.5cm,婴儿

组2.0cm,幼儿组1.5cm,学前儿童组1.0cm,学龄儿童组0.5cm。婴幼儿有时可在左侧肋

下扪及脾脏,最大不超过1cm.。

2.2认真分析病史和体格结果来确定肝脾肿大发生的顺序。

2.2.1纵向考虑查询以往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

2.2.2横向比较肝脏和脾脏的肿大程度和硬度。

2.2.3综合全身临床表现分析。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5637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29 05:43:1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