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将军李广为什么是名将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作文800字(精选8篇))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将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
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
叹道: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代名将李广的命运不单单是“难封”
二字可以言尽,而是以自杀结束了他将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实际上,就在李广生前,时
人就已经认为李广此人“数奇”。数奇,不是数学中的奇数的反着念,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就
是命不好,命格差。明人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一文之末,总结徐渭一生,亦云:无之而不
奇,斯无之而不奇也。第一个奇,说的是徐渭文采飞扬,第二个奇,就是与李广数奇一样,
则是命运多舛。纵然李广之赫赫战功与卫青、霍去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他的命运更
是与后二者无法比拟---作为外戚,卫霍二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李广身上也有这样那
样的缺点,但是,读罢《史记•李将军列传》,二千多年以来,无数文人壮士无不唏嘘感慨,
而几乎没有人对他进行过严厉的批评。为什么?我想,人世代谢,能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
一酬壮志的人究竟只是少数。芸芸众生,更多的人都只能是不如意的,不论是生活上、爱情
上,还是事业上。当好运连连的人坐着宝马香车疾驶而过绝尘而去之时,不要忘了,还有多
少人在路边摆着他们的小摊点,还要时不时提防城管来砸他们的生意。因此,他们有共鸣,
他们能在这样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更何况,悲剧总是有与生俱来的美感。故而,在
同样的悲剧面前,隐忍下来的司马迁最后写了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虽然
不会说话,但是因为果实甜美,采摘的人多了,树底下也就成了路。直到今天,我仍然坚信,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是受到上面文字的启发: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
了路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以及时代的悲剧
李广悲剧究其根本原因是其所处时代的悲剧所致.具体地说是这个时代的任人唯亲的用
人制度对人才的压制,军用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对战果的歪曲)及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
将帅间的相互排挤、以及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刻薄寡恩的必然结果。
1.受压制的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卫子夫的受宠,使得卫青能够得以重用,而李广显然少了
这么一层背后关系。不能不说,这与“李广难封”有一定的关系。就是我们今天,亦也少不了
靠关系走后门这一条路,随波逐流,方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虽说随波不逐流是一种理想
的状态,可我们的大将军显然也未能达到这一点。
2.军功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李广”从大将军出定襄,击匈奴”,结果却是“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
侯者,而广军无功”。因为在当时的汉朝,军功是以斩获敌首数计算的,李广未达到规定的数
目,故无功。很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制度,对于当时抵抗侵略的汉朝,战争的目的在
于制止战争,“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当时已名震边陲的李广曾多处换防,每驻守一处,
匈奴即引兵退去从此边塞安然无事。应该说这本身是最大的功劳,但李广却因那荒唐的硬性
制度始终不计军功。
3.封建当权者的自私虚伪、刻薄寡恩。很显然在那场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决战中,汉武帝是
存心让功于卫青。他的偏见与自私显而易见。因为,此时汉武帝“以为李广老,数奇”,故在
暗地里告诫卫青,“勿令挡单于,恐不得所遇”。就这样,他私下里授意卫青来牵制李广。遂
使李广失去了他终生都在梦想期待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正所谓祸起萧墙,李广这一代名将没
有倒在与匈奴厮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更为可悲的是李广至死都不明白是什么
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以至于发出了“岂非天哉?”的感叹。综观古今,历史上其实这一类人并
不少见,与李广发出同样感叹的还有韩信等。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勇而无功,胜而获
罪。李广的悲剧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本质。
4.战略方针的演变。从李广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得出,其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
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
来在匈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
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
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规
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
功立业。“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
演变便成为李广难封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李广的本身性格特点
透视李广,我们分析出了他的人物形象:精于射箭,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
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现在我们分析其人生悲剧原由,故我们得从其性格中感思出其中的负
面影响。
从“受梁王印,无赏”到“斩霸陵尉”,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李广身上的性格缺陷:缺乏
政治远见、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审时度势,心胸狭窄、有仇必报、心理承受能力差。
1.李广在平定吴楚叛乱中,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
军印,因此非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调到荒凉的边塞去了。原来,史书记载说,梁王刘武
是文帝的次子,景帝的长弟。景帝曾答应他,让他继承皇位。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
却诏立太子。这样,梁王继承皇位的梦想就落空了。至此,景帝和梁王虽表面上貌似和平,
但实则势不两立。可以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权力斗争。可李广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接
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你说,景帝能不心生疑虑吗?其实在此前,李广还是深受景帝恩宠的。
否则景帝也不会让他作身边的禁卫骑兵将军。可以说,李广私接梁王印拉开了他人生悲剧的
序幕。从此,悲剧命运便像梦魇一样笼罩着李广。或许李广至死都未能明白自己所有的遭际
其实正源于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候一件小事却足以毁掉人一生!
2.李广将军不善言谈,举止木讷,一有闲暇即埋头研究行军布阵,即使与朋友饮酒也以比赛
射箭为乐。用今天的话说,李广是一名只知埋头钻研业务而不诸官场关系学的人,这种人既
不会朝叩富门墓逐肥马,更不会跑官买逢迎拍马,他的遭遇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3.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
也是不争的事实。虽说他在治军方面文件够简明,制度够开明,这在与程不识一比较即可得
出。如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
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事实上,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其实是同码事。李广只是一
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
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
要原因。
4.他负性使能,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在卫青“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且“急诣部,如书”
时,李广的表现则非常的不够大度,他“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
军食其合军出东道”,虽说此事是卫青以权谋私,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广在这件事情的处
理上并不合理,他过于负性使能,不懂得处世稍稍圆滑一点。若能在这方面稍微有所改进,
那么他肯定会在自刎之即向皇上说明一切原由,保住自己的一条命了。所以,当我们在慨叹
李广劳而无功、际遇坎坷时,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公正的看待李广的一
生了。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的优点殊为突出。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
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
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
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
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
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